关于当前高校校园歌曲创作的思考

2017-09-13 09:43何洋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8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多元化高校

何洋

摘要:校园歌曲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推动高校校园歌曲的新发展,需要在创作过程中拓展丰富题材内容,融合创新体裁形式,突出“文人音乐”的精神理念。同时要营造积极活跃的校园文学、音乐氛围,引导鼓励高校原创校园音乐,处理好高校校园歌曲创作方面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出优秀的作品以繁荣高校校园音乐文化。

关键词:校园歌曲;高校;多元化;音乐创作

当代中国校园歌曲的产生、发展,与开放性质的大学校园文化密切相关,许多代表作品的创作传唱,主要集中在具有独立创作意识与艺术鉴赏能力的高校学生中。这种创作环境塑造了当代校园歌曲明显的风格:歌词纯真质朴,以写景抒情言志等题材居多;极具浪漫诗意的艺术情怀,具有强烈的自发性与非功利性;风格清新自然,伴奏简洁,旋律动听易传唱,具有独特的时代气息和艺术风味,使其明显有别于一般意义的流行歌曲、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传统意义的校园歌曲创作与传播趋于弱化,且自身的艺术风格特征也日渐模糊。如何营造健康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推动校园歌曲新发展,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者、音乐教育者、音乐创作人员以及热爱音乐艺术的广大师生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乃是提升高校校园歌曲的创作水平,在具体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一些基本原则。

一、丰富校园歌曲的题材内容

受流行歌曲商业化创作模式的影响,当前高校校园歌曲中题材狭窄、内容趋同的现象比较明显,“跟风作品”比较常见。具体表现为爱情题材与“小我情怀”内容占据了主导地位;总体缺少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追求。回望20世纪中国校园歌曲的发展,《毕业歌》《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爸爸的草鞋》《外婆的澎湖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此类“大题材”作品的创作,注重的不是专业知识与高难技巧,而是创作者自身所具备的宽广的艺术眼界与艺术情怀。高校校园歌曲作为美好青春与宝贵时光的记录者,有大量丰富的题材内容可以深入挖掘:自然风景、校园生活、学习乐趣、家国情怀、师生情与同学友谊、毕业季节的难舍与展望未来的豪情等。近年来“青春励志”类型流行歌曲在高校校园广为传唱,就是一个积极的发展动向。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的未来不是梦》《水手》《真心英雄》等一系列的港台经典歌曲,到21世纪以来《隐形的翅膀》《我相信》《平凡之路》等一批优秀代表作品的传播效果来看,“青春励志”类校园歌曲在高校学生中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市场,创作地位应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在另一方面,反映高校生活、学习、学生心理的“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由于受到新世纪以来开放型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少甚至缺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创作推广一系列校园写实类、具有一定思想性的校园歌曲作品,不单是体现歌曲艺术人文关怀功能的需要,也是营造健康积极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此外,近年来在中小学校園歌曲创作中很受关注的“环保”类题材作品,可视为传统校园歌曲中“自然景物” 题材在新时期的延展,对于当前高校校园歌曲的创作同样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这类作品的创作对于校园歌曲在倡导绿色环保、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所起到的“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总的来说,当前高校校园歌曲创作的题材内容,要与大学教育理念与高校学生应具备的审美理念相适应,在传承与发扬传统校园歌曲优秀题材内容的同时,以开阔的时代眼光和细腻的人文情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二、创新校园歌曲的体裁形式

传统歌曲体裁的界定与分类,是从专业创作技术角度,阐述多种音乐表现手段(节奏、节拍、旋律线、曲式结构等)如何具体应用于不同内容的音乐作品当中。但在具体的音乐创作中,这种理论化的界定与分类往往只能起到借鉴参考作用。尤其是在高校校园歌曲创作中,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精神”的创新性与包容性,各类传统、现代的歌曲体裁中的风格特征与表现手法,都可以拿来“综合利用”。具体来讲,“抒情歌曲”的体裁特征是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的基本性格,然而这种“抒情性”并非是一种专业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切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情感表露,纯真、自然又略带青涩,是每一个具体人生都曾有过的生命本能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叙事歌曲、舞蹈歌曲等体裁类型的作品中,也都带有这种抒情性质的体裁风格。在此基础之上,相对于歌曲的专业化水平而言,更多的大学生更热衷于清新自然、易学易唱的歌曲形式,这应作为当前校园歌曲体裁创作、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准则。作为专业创作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作品在旋律、定调、节奏型、曲式结构等方面是否适合学生们的学唱;在演唱风格与伴奏形式等方面是否适合在学生中间传播推广;尤其要注意作品中过度的专业技巧运用,对于大多数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而言是容易产生距离感的。同时,在学生原创歌曲方面做积极的鼓励与引导,结合普通高校中的通识性音乐教育,提升学生们整体音乐修养,帮助广大热爱原创音乐的同学创作自己的作品,并为之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是广大高校管理者和音乐教育者应当担负的责任。此外,电脑音乐与数字音频技术的普及,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同样可以为高校校园歌曲在创作形式、创作体裁方面的创新发展推波助澜。此外,考虑音乐风格多元化的大环境,进一步扩展学生们的艺术视野,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推广介绍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的优秀作品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但可以为当前的高校校园歌曲创作在音乐素材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参考(如爵士、民谣、蓝调、Rap等体裁风格元素),也可以丰富扩展高校校园歌曲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剧、MV等综合艺术体裁形式)。

三、传承“文人音乐”的精神理念

作为早期内地高校校园歌曲的领军人物,高晓松曾评价自己校园歌曲的创作是“开创了一个文人做音乐的时代”。实际上“文人音乐”的艺术理念古已有之(唐代的诗歌与宋代的词调音乐就是显著代表),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艺术形式。回顾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的领军人物,罗大佑、侯德健、叶佳修、高晓松、沈庆、郁冬、卢庚戌等人都是身兼词、曲、唱,且多是擅长即兴创作而并非专业的“科班出身”。这与我国古代诗词艺术的创作与传播颇为相似,古代诗人们基本都通晓音律,擅长即兴吟唱(或吟诵),文学与音乐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距离隔阂,在彼此交融中成就了一系列唯美的艺术作品。由此可见,“文人音乐”的精神、理念在当代高校校园歌曲的创作、传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可视为其艺术“独创性”较为集中的体现。在当今流行歌曲创作与传播趋于专业化、市场化的时代里,重视全面提升音乐与文学修养的创作者并不多见。通常情况下,一首作品的完成基本都有着明确的分工流程:作词、作曲、编曲与演唱各司其职。这尽管提高了歌曲创作的效率,强化了音乐制作的专业水平,但“机械化”的创作也易产生“模式化”的作品。“大路货”作品层出不穷、词曲脱节、艺术含量不高、风格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也都暴露出来。所以,积极传承“文人音乐”的精神理念与手法,应当成为当前中国高校校园歌曲审美与创作的导向: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尽量在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框架下有机组合,在艺术神韵上做到融汇、贯通,内容与形式同时构思的方式更有利于作品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近年来,原创音乐真人秀电视节目“中国好歌曲”推出的《卷珠帘》《当你老了》《野子》《悟空》《从前慢》等一系列歌曲作品,在广大高校学生中间广受欢迎,也说明这种简洁明了的歌曲创作方式在今天仍能构建出广阔的艺术空间。广大青年学子“唱自己的歌”以表达、纪念“自己的青春”,应当成为当代校园歌曲的靓丽风景与动人旋律。在推动当前高校校园歌曲发展的具体过程中,需要高校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发挥引导作用,积极组织大学校园内部各类文学社团、音乐社团等学生团体,增进交流合作,营造自由活跃的文学、诗歌创作氛围,激励原创音乐的创作实践,探索在新形势下“文人音乐”在校园歌曲领域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之,当前高校校园歌曲的创作,应当在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与创作理念精神等方面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借鉴参考的同时把握自身原则,既要避免“学院派”的教条主义,又要远离“娱乐圈”的低俗之风,兼具题材内容的思想性与体裁形式的艺术性,突出“文人音乐”的独创性,推出更富人文气息、更具时代特色、更受学生喜爱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朱诗宇.论校园歌曲的文化回归——当代校园歌曲的历史与展望[J].大舞台,2011,11.

[2]雷美琴、宋蓓.回望“青春的歌”——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的审美解读[J].人民音乐,2013,12.

[3]王丽慧.现代校园歌曲与流行音乐关系回顾[J].人民音乐,2007,2.

[4]程龙.校园歌曲创作走向繁荣的若干思考[J].民族音乐,2010,3.

[5]张进.音乐社会学视域下当代高校校园歌曲发展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多元化高校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