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版画的文化认同与创新传承

2017-09-13 07:28王丙珍
艺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全球化

王丙珍

摘 要:北大荒版画因地域性而始终保持着对生态家园的关注,凸显艺术的民族与文化认同问题。全球化语境中,北大荒版画是北大荒人在北大荒这块黑土地上创造与传承的艺术,是代代北大荒人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地域文化与生态文化认同的功能,其地域审美意识促成北大荒版画艺术的本土化与民族化。北大荒版画的生命与生机在于文化认同与创新传承。

关键词:全球化 北大荒版画 文化认同 创新传承

如果说漫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岩画的话,那么,版画艺术更可以说是发源于此,因为版画的文化艺术形态与创作记录足以说明与岩画的紧密关联,所以,版画艺术是与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相伴随的。对北大荒版画艺术而言,除了用刀技法、画面组合、艺术语言、生产手段等自身特点,它还具有独特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教育价值与经济价值等。全球化时代也赋予北大荒版画艺术以生态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功能,北大荒版画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传承中才能将艺术薪火代代相承。

一、全球化與北大荒版画

在学术界,关于全球化的起始时间是存在争议的,马克思将全球化的时间设定在1500年,英国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是1800年,英国经济学家丹尼斯·罗伯特森认为是1870-1920年,英国著名文化学者约翰·汤姆林森认为全球化开始的时间是1960年。无论拥有怎样的理论观点,现在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将全球化看作一个问题,“文明的、社会的、民族的、区域的,甚至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有所增强。对于社会实体自向身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前景中的定位,存在着种种制约因素。而且,全球化本身自行地包含着这种认同诉求预期的扩散。”?譹?訛文化全球化强化了文化认同问题,同时又限制多元文化认同,试图以同质化覆盖异质化,欧洲中心主义不肯轻易退出霸权的场域,但全球化本身的悖论又使文化认同的理念全球化,凸现出艺术的地域身份、民族身份与文化身份问题,多重文化认同压倒了时代认同。毫无疑问,全球化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文化认同问题,对个体而言,就是要确定自己是谁,并且喜欢自己,知道在何处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文化地理的边界与自然地理的边界与政治地理的边界是不一样的,对于自然地理位置与政治的边缘与少数,尽管在精英文化中少有所见,但五十多年来,北大荒版画艺术家通过作品的呈现而昭示了自身的文化存在。回顾往昔,文革时期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艺术就植根于民间版画艺术,其间传承着一种延续民族文化的努力,“从七十年代初开始,被称作承上启下一代的知青版画群体接续了北大荒版画的创作实践。”?譺?訛知青成为北大荒版画的传承者之原因既简单又复杂,因为政治、时代与经济的原因,他们来到了北大荒这片热土开始了创业与创作版画艺术。

八十年代以来,北大荒画派的传承者超越了五、六十年代的黑白木刻的范围,形成新的技法、丰富了艺术语言、展现了表达的多元性、增强了艺术教学的专业性,这种成就的获得取决于版画种类的增多、创作技法的娴熟、综合媒材与跨领域创作。“到九十年代后期,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当代版画向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便利的环境。当代中国版画作品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开放性特征,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东方人的情感与语汇表达出的。”?譻?訛但是,版画艺术内在的精神内涵与外在的审美体验是并行不悖的,尽管“而就版画艺术作品本身而言,与欧美、日本的版画相比,我国当代版画的制作技艺滞后是显而易见的。”?譼?訛但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化的现代科技能带给版画艺术新兴的媒材,如电脑、网络、印刷术的改进、数码技术的流行给版画艺术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成为北大荒版画所面临的发展时机与挑战。

当代美学研究也渐次转向了艺术的文化属性,或是将艺术研究放置在全球社会结构的网络之中,从文化认同的层面定位艺术的社会功能。纵观北大荒版画艺术的衍变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北大荒版画是黑龙江文化的宝贵财富,“特定的历史,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生活,是北大荒版画产生的条件,也是北大荒版画的魂,是北大荒版画的生命,油画般的厚重浓烈的油印色彩,自然拙雅朴实的造型,不尽完美中的美是北大荒版画的精华,诗一般的情和景,浓烈的生活气息,是北大荒版画的神。”?譽?訛北大荒版画艺术曾是政治宣传的手段、拓荒时代的写照;当下,它不仅是北方生态审美观念的物化、地域文化的再现,而且具有更为浓郁的生态文化色彩,承载着北方文化认同的功能,从而脱去了它“纯粹性”的外衣。

二、北大荒版画的文化认同功能

全球化催生了统治文化与文化的被统治即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差别,葛兰西、福柯与萨义德都曾论述过文化是一种霸权,文化从属于权力话语。在此领域,通过艺术研究文化身份或认同成为当代艺术理论、后殖民理论、女权主义与生态文化关注的焦点。1992年,新西兰美学家大卫·诺维茨在《艺术的边界》中重新阐释了艺术的哲学,着重探讨了艺术品如何承担文化认同的问题,他认为艺术的一个关键的社会功能是积极地参与到文化认同的建构中,正是艺术使人们对某一群体产生了归属感。文化认同根植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之中,首先应该是身份的认同,包括个人身份认同与民族身份认同或自我身份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譾?訛文化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整体,主体体验可以由个体推及整体,身份认同的结果是民族的文化认同。

艺术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是通过建构其本土价值来体现。在西方艺术的牵引下,当代中国艺术逐步缺少了自身发展的语境,这样下去必然会迷失自我,认同“他者”或达成“他者”的认同。北大荒版画艺术只有作为“原生态艺术”或“本土艺术”,北大荒版画艺术的创造者、欣赏者、传播者与阐释者才能以此为中介,达成本民族的或本土的文化认同,主要原因在于艺术保有物质与形式表现的理念之间的张力。艺术将文学、信仰、政治、历史与语言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涵盖了经典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神性与人性、理性与感性等问题,能够多层面地动态地把握文化身份认同的内涵与批判本质,揭示出人类的共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荒版画艺术承载了重要的文化认同功能。endprint

对创作主体而言,虽然当下国内的有些艺术家用投西方人之所好的方式来表现传统艺术与文化认同问题的,颇能呈现“主动被后殖民”的架势,但北大荒版画却基于地域生态文化的艺术想象,所以说,完全以东方主义或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架构去探讨它可能并不适用。因为创作者并没有刻意贩卖民族文化中的落后的、丑陋的、不堪的艺术符号贩卖给西方,却是将中国北方本真的、生态的、审美的艺术极境“定格”在方寸之内、无限之中。另一方面,北大荒版画艺术家与文化精英在面对新兴的虚拟文化以及观众的消费行为时几乎到了穷途末路的阶段,而只能以“回归生态家园”的主题勾起人们的惆怅与向往,同时透过这些艺术家的牺牲及其血汗史,创造出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想象、回忆与认同。因此,可以说北大荒版画艺术家加强了我们对北大荒生活与文化的怀念,使我们也有属于此种文化的认同。这是透过一种历史的民族文化想象来加强社群的归属感,也籍此方式让国内外的观众能够认同中国北方生态文化变迁的重点。这双重主题将本土文化呈现在国际艺术界中,进而得到更多国际华人的文化认同,并引起世界性的文化共鸣,使中国生态文化得到全球的认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史,尤其是各地域的生态文化史。

对审美接受主体而言,因为欣赏与消费这些艺术品的少有西方人士,反而是以中国北方人为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底层结构为主体,并且以此向外扩散至国际艺术公共领域,处于边缘的主体反而成为“中心”。在跨文化交流变得非常多元的时代,对北大荒版画而言,其中对于传统艺术的运用及内在的区域审美文化意蕴的表达,不仅只具有复制的作用,而是以区域生态审美文化想象的方式与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相结合,使欣赏者或消费者可以在传统艺术之中得到文化滋润,也可以产生一种情绪与身体上的共鸣,进而在心灵上对生态文化产生认同与重新回味。本土的欣赏与消费主体会在排斥与认同的互动中发现北大荒版画于回顾之中魅力倍增;对国外的观众而言,会经历对异文化的排斥到欣赏到承认其存在的社会认同过程,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艺术的意境与生态审美内涵,同时也加强本土文化的独特色彩,并且最终达成欣赏其艺术之美的自由审美境界。

全球时代不存在一种共同的艺术,“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是差异化的时代。”?譿?訛但存在着艺术的共同发展基础,本土艺术的发展建立在一种来自世界各民族、各文化、各地域的对话根基之上。我们发展各民族、各地域、各种类的艺术,进行民族与文化间的艺术对话,就是为人类艺术的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北大荒版画艺术已超出了艺术本身的意义。全球时代的北大荒版画的多元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本土文化内质,为我们提供了确认“文化身份的DNA”,宜于我们在纷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中审视自身,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观照当下,确认自我文化身份,把握民族艺术与人类文化的未来。

三、北大荒版画的创新与传承

北大荒艺术是为北大荒,又不仅仅是为了北大荒的艺术。我们如何来发展与推进北大荒版画艺术,以满足我们的多元文化需求?北大荒版画流派创造了55年的辉煌,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如何借鉴北大荒版画艺术的历史经验使北大荒版画艺术要走向“新北大荒性”。毫无疑问,区域文化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成为区域审美观念的表征。如果说过去北大荒版画艺术倾向于对西方主流艺术的追逐,全球时代的北大荒版画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是恰恰是向地域文化的回归,“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讀?訛从版画艺术发展与传承的角度来讲,就是将中国版画艺术从西方艺术与现代艺术中剥离出来,创造出北大荒版画艺术的本土生态意境——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与原生态赞歌的时空。

当下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包括三个方面,即民俗文化、政治文化与商业文化,不可否认的是,版画艺术天然地与民俗文化相联系,又在特定的时代为政治文化服务,也无法脱离全球时代文化消费的大潮。关键的问题是,北大荒版画艺术首先要确定艺术共同的自律性与社会性,在两者达成辩证统一的同时,还要考虑全球经济化大潮中的“艺术消费”的层面,可以说,北大荒版画艺术在当代的文化艺术语境中,很难脱离商业文化与消费社会而独立发展,纯艺术的静止的封闭的传承是不可能的。本雅明关于机械时代的艺术复制及“光晕”理论,对于版画艺术而言,作品的光晕即膜拜价值和独创性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强了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因为复制本身就是版画艺术存在的特点,版画艺术的发展悖论皆源于此。最好的例证莫过于波普艺术,波普艺术就是通过人们喜爱复制品的心理而风靡全球的,使得大众文化得以“神圣化”,并由文化艺术的边缘走向中心与主流,信息时代的复制已成为关于艺术的常识性概念。不可否认的是,大众文化产业混合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这也成为版画艺术发展的契机与特权。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版画技术也在发生变化,在这样的状况下,若不关注版画艺术的文化思想或生态理念,若不去有意识地及时传承,这种传统艺术势必会慢慢消失,年画的式微就是最有力的例证。版画艺术自身的发展有一个从中心到边缘的过程,但版画艺术不能永远局限于边缘地位与外在传播因素,它可以民族化、大众化、中国化、本土化、地域化与日常生活化,但拒绝边缘化、精英化、类型化、政治化、商业化与“他者化”。换言之,本土版画艺术家们的创造中,始终隐含着两个张力:一是自绘、自刻、自印的版画艺术宣扬的是“自我要表现什么”二是经济市场号召的“他者要看什么”的问题;当下的艺术发展的趋势在于后者,这样下去甚至会使北大荒版画艺术丧失了“本真性”,模仿的西方艺术或影像最终会将其取而代之。

四、结论

艺术是高于时代的人类灵性的精华,全球化语境中的北大荒版画不可能随着北大荒时代的终结、集体创作的瓦解与全球化,而宣告北大荒版画的“终结”。作为北方乡土文化的代表,北大荒版画艺术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得到发展。首先,以中小学为北大荒版画创作基地,全方位地培养版画艺术人才,要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同时在北大荒地域中推广与普及,接受本土大众的“检阅”。其次,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要定期召开作品展览会,艺术家不仅要做版画艺术的创作者,而且要成为版画艺术的推广者与诠释者。再次,北大荒版画艺术家要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丰富、发展与传承版画这一中国传统艺术,通过表现现代北大荒的文化、生产与生活,实现了北大荒版画艺术的本土化、民族化、日常生活化与全球化。最后,北大荒版画达成与西方艺术的对话,重视版画艺术理论的借鉴与建构;也不要回避将版画作品变成文化资本,在全球市场经济中探寻生存与发展之路。

然而,北大荒版画艺术家不是也不能只为自得其乐或赚取金钱,更不能在追求个性或独创性中丧失民族传承与地域文化的协调一致,“弱化甚至丢棄本民族、本地域培育的文化品牌,就失却了其所承载的精神本质和文化特征,消解了其所应担当的文化责任。”?讁?訛北大荒版画艺术创作者有必要注重艺术的公共性、大众性、共通性与相似性,加强与文化、社会与大众的沟通和交流。北大荒版画艺术家更要有全球化的胆略与意识,在多元文化共生的理念下创新与继承民族艺术。辩证地看,北大荒版画艺术有传承就要有创新,没有创新何谈传承;换句话说,传承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传承。

注释:

【美】罗兰·罗伯森,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杨柳.浅谈文革时期的北大荒版画[J].艺术研究,2008(4).

易阳.传承与创造——当代版画艺术创作及拓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

杨学文.中国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思路[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李璞.北大荒版画和它的定位[J].文艺评论,2006(3).

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刘悦笛等译.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余光中.余光中集(第三卷)[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袁耕.艺术品牌与文化担当——简论作为地域文化品牌的北大荒版画[J].文艺评论,2008(2).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全球化陷阱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