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罗德忠
摘 要 课程改革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学中使用教具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中发展探究能力,使教学充满探究性和趣味性。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分析教具在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教具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具;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3-0073-02
1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要求,数学教学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训练,发展观察、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具而言,其特点是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具虽然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大都也认识到这一点,但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仍存在不少问题。
形式单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数量越来越多,既有传统的三角板、尺子、图画、模型、录音机、幻灯、投影等,也有现代化的多媒体。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重视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传统教具的使用。这种单一的教具使用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思想守旧 有些教师虽然喜欢使用教具,但认为应用教具在课堂上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因而在课堂上仍使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一言堂教学方式。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不但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萌芽。
形式主义严重 有的教师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赶时髦,不管课堂教学是否需要,就把教具统统搬进课堂,用了这种再用那种,貌似热闹,实际上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演”,教具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不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缺乏实效性 教具使用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但有些教师对教具的使用时机把握不准,一些不需要教具来帮助解决的简单问题,或思考难度不大的问题也使用教具,结果其效果不明显。
学生操作的时间少 许多数学知识,尤其概念、定义、公式类知识,学生利用教具操作,有利于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究。而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教具操作的时间,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这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喧宾夺主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教学“垂线”一课时,直接让学生用一根细绳,系上一块砖头,用眼睛对身边的桌椅、墙角等进行测量就可以了;但有的教师非用多媒体演示瓦工师傅盖房子时用吊锤进行检测的情景,致使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上,而忽视了对知识点的关注,结果费时费力不讨好。
3 教具应用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能被学生接受,师学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而利用教具来辅助教学,既能使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兴趣,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从而增进师生的情感,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
认知结构理论 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人们认知的形成,是个体内部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利用教具教学,有利于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直观的形象,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与知识的形成达成一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靠灌输的,而是靠个体在情境中通过感知和体验而主动构建的。而教具的使用,有利于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从而加深理解,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
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标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而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通过教师的指导,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4 教具在初中數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能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动力,从而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猜测、判断和验证的前提,有利于促进学生从表面感知升华到抽象和逻辑的理论。如在教学“三视图”等内容时,可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一些大小相等的正方体图形,然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对每一次观察之后的平面图形进行猜测,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联系和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对自己亲手制作的模型的观察,来感知三视图的知识,进而猜测和判断,再归纳、总结就不难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积极指导,促进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知识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多边形特点,再用剪刀和纸分别裁剪出边数不同的多边形,把裁剪出的这些多边形按照边数的多少进行分类,然后用笔和尺子计算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的对角线的条数与边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对角线条数与边数之间的公式。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endprint
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截一个几何体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同一个几何体截的方向不同,得到的截面也可能不同”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教具教学,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定义、公式及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解决教具在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在选用教具时,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选用。如在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内容时,用幻灯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入就可以了;如果用多媒体技术,可能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
适时性 适时性就是要正确把握教具的使用时间和时机,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太晚。如果过早,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教具的使用上;如果太迟,则容易让教具与知识点的学习相互脱节,使教具起不了应有的作用,会浪费教学时间。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可利用实物图画导入,让学生观察,明确各种组合图形,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针对性 教具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要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来选用。针对性就是说教具的使用是为了能够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实用性 凡在教学中无论使用何种教具,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即为最佳。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只需要两根不一样长短和不一样粗细的绳子就可以了,用这两根绳子,就能使学生明白线段的大小比较,不是比较线段的粗细,而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一原理,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节省时间。
简化性 简化性就是在选用教具时尽量简单,不要复杂。虽然可以选用的教具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取那些最直观、最常见、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具。如在教学“平面的基本性质”时,利用课桌、自行车支脚、老人的拐杖等生活中的实例,就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和体会,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从教学辅助形式上看,几何知识的学习利用教具的机会比较多,而代數方面的学习需要教具配合的内容比较少。
综合性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各个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因此,要正确认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具,要克服平时在教学中只重视多媒体的运用而忽视其他传统教具的倾向。只有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综合应用,才能使各种教具物尽其用。
6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的需求决定了教具应用度,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实效性为最高准则,积极探索和研究应用方式,使教具成为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