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本真语文课堂的构建

2017-09-13 04:17王轶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 2017年4期
关键词:本真和谐语文教学

王轶

[摘要]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要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本人在教学中,努力将教与学、读与写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和谐本真的语文课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和谐;本真;语文教学

所谓“本真语文”,是指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陛、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的本质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和谐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语文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整体设计和安排语文教学活动,力求语文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处于和谐状态。本人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努力将教与学、读与写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和谐本真的语文课堂,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教与学融合,踩准教学的真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济南市教研室江洪春老师在其讲座中指出:明确“教什么”永远是首要的。从学生的角度讲,主要是教学生不懂的、发现不了的、意识不到的、理解不深的、容易出错的和体现语言文字规律性或知识串、知识类的。

如何准确把握学情呢?我首先对课标进行了再学习,明确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年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做到方向正确。为了更为细致地了解对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样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我遵循教学直观性的原则,采用了初步阅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制作绘本的形式来把脉学生的微学情。有人说:阅读是把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写作是把画面变成文字的过程。会读书的学生读完课文后会在头脑中形成很多画面,利用绘本的形式,让学生把头脑中的画面通过画笔呈现在纸上,便于教师了解班级所有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的不同理解状况,从而知道学生需要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从绘本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现在学生一般都能画出“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樟树的外形”、“樟树拒虫”、“人们和樟树合影”这四幅图,反映出对于这样一篇层次清晰的文章,学生具备了初读课文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层次的能力。孩子们爱想象,部分孩子能根据字面的意思产生丰富的想象。比如根据第五小节的内容,他们让石榴树、樟树和虫子开口讲话,形象地表现樟树的特点,妙趣横生。少数理解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能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比如当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时,两棵樟树也向宋庆龄表达着依依不舍以及感激之情;夏季的烈日,冬天的冰雪对于樟树的无可奈何;家具加工厂中的樟树依然散发着香气;人们和樟树合影时的对话等等。也有个别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不敏感,比如画出的樟树枝千细、树叶稀疏等。

学生在制作绘本的过程中主动融入课文,与文字对话,直观地展示出个体对于课文的阅读感受。我通过绘本明确了学生初读课文后能自己读瞳课文的内容,课堂上真正需要教的是语言形式的秘密,即作者是如何把樟树的特点写清楚,从而表现对宋庆龄的赞颂之情的。同时绘本也将学生之间的差异清楚地呈现了出来,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将学生的绘本贯穿始终。在教学第4小节时,利用学生画的两幅樟树图(如图一、图二)进行比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作者是如何表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莲蓬勃勃的特点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读书时要关注重点词句。利用“夏季的烈日、冬天的冰雪对于樟树的无可奈何”(如图三)这幅图,引发学生展开更丰富的想象,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樟树生命力的顽强,同时将读书可以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帮助理解的阅读方法渗透给学生。教学第五小节时,直接利用学生加入自己丰富想象的画面(如图四、图五)去找对应的课文内容,并巧妙利用这两幅图引导学生转述课文内容。最后,结合学生所画的人们和樟树合影时的问答,揭示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绘本的制作实现了从学生的真起点展开教学,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读与写融合,找准训练的真落点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的一切举措、行为、活动应聚焦、紧扣、指向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读写互动,是落实语用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结构严谨、语言精准的抒情散文。表达方法方面的亮点很多,开头1~3小节,作者由“庭院里有两棵树”说到“舍不得这两棵树”,再点明“这是两棵樟树”,逐渐点明写作对象,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第4小节写樟树的外形时,围绕“蓬蓬勃勃”的特点,从枝干写到树叶,从局部写到整体,很有条理。第5小节写樟树的内在特点,先运用对比的手法,再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一连用三个关联词来表现樟树的可贵之处。而纵观全篇,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的高尚品德。

众多的语言训练点令人眼花缭乱。我原先打算立足本篇文章重点段第五小节,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借物喻人表现中心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详略得当,但我的师傅省特级教师张明凤校长让我思考:哪些才是学生真正应该从本篇课文中获得的语言生长点,而不是在其他的课文中也同样能够获得的?在张校长的引导下,我认真研读教材,将语言训练点锁定在抓住特点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运用关联词表达情感、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上。

为了将训练点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安排两种形式的写:(1)读前写。在教学之前播放视频,让学生在深入读书之前,用自己的话来写写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外形。这是一种比较自由地表达,没有过多的约束。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第4小节,弄清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抓住特点有顺序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来修改自己写的话。(2)读后写。在充分理解了樟树的内在特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用上“无论……总是……”等关联词来写写宋庆龄的可贵之处。此处训练糅合了关联词的运用、对材料的处理、深入认识宋庆龄的品质、学习文童围绕中心句写话等多种练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习得,在模仿中创造。除了写之外,在教学第五小节时,我还根据学生绘本中的想象画面(如图四、图五)创设了两个情境:石榴树上有一个小虫子,想要把家搬到樟树上,如果你是蟲妈妈会怎么说?假如你是樟木家具店的老板,你又怎么向顾客介绍你的商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句子进行创造性的转述.加深对樟树香气永存这一特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关联词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同时为背诵作了铺垫。创造性地转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表达能力。

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实现读与写的“相互融通”,但前提是找准教学内容在语言训练上的真正生长点。

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要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相互配合构成的各种关系的和谐,还要追求精致美丽和质朴本真的和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幸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真和谐语文教学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