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反思:河北民歌研究述要

2017-09-13 21:54周畅
艺术评鉴 2017年15期
关键词:自律性

周畅

摘要:新时期以来,河北民歌研究由自律性的本体分析逐渐转向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等他律性的综合性研究。笔者回顾河北民歌走过的研究历程,肯定既往成果之余,自觉还应注意河北民歌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本文将从收集整理、学理研究两大层面予以论述,针对文中所论之不足,亟待更多学友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进其整体性、前沿性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河北民歌 自律性 回顾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021-03

一、河北民歌的不同划分与研究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地域性显著。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亦孕育了一方独特的民歌文化。从地域而言,我国民歌文化的研究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探寻,即大文化与小文化。

从全国范围参照对中国民歌进行整体研究,即大文化;从小文化讲,即对局部民歌予以探查。费孝通曾言“把一个麻雀作为一个类型的代表,解剖的清清楚楚,五脏六腑,如何搭配,如何活动,全面说明,而且要把麻雀的特点讲出来,它和别的麻雀有何不同,为何不同等等”①。因此,微观并非肤浅,亦有宏观的复杂、深化性,通过不同比较大致也能以小见大。

当下,随着区域文化发展,民歌工作者针对本土音乐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从事微观民歌研究的土著工作者,身为局内人,对当地民歌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性认识,能较好地融入音乐事项中,以局内人的眼光和准则进行观察研究;就全国性民歌专家而言,文化视野相对广博,理论高屋建瓴,其以局外人视角切入,用旁观者眼光和准则审视音乐文化,具有较理性客观的观察分析能力。然而,研究应扬长避短,以多重视角进行审视,其为研究视野之道。

河北分数地域概念,自古“弦歌遍地、鼓乐彻天”。河北人喜歌善唱,该区域民歌也被视为“歌种”成为显学,相对而言较于宏观,河北民歌研究属于微观范畴。乔建中根据“汉族聚居区民歌风格的差异”②,将汉族民歌划为十一个色彩区,河北属东北部平原色彩区;有学者将河北视为整体,按色彩区进一步划为冀东、冀中、冀南、冀西北四块。河北处平原,民歌体裁以小调居多,相对讲,以冀中为中心,越是边缘地区越呈现出多种民歌风格特点,表现出与其他地区相互交融的表征。涉及河北民歌研究,认真爬梳后,研究大有可为。

二、河北民歌研究成果回顾

根据内容与方法的不同,河北民歌研究成果可分为收集整理与学理研究两类。收集整理类主要以《中国民歌歌曲集成·河北卷·天津卷·北京卷》为典型,其“是一部提供音乐工作者、音乐爱好者学习、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系列文献……,同时对于各方面读者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学、语言、民族、民俗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③;“本卷所收民歌1200首,汉族号子159首、花会歌曲116首、小调789首、山歌52首、儿歌23首、生活音调33首;满族民歌17首及回族民歌11首”④。缘历史局限,“集成”应收之数远非于此,但“集成”所呈内容,至今仍是我们认识、探析、研究河北民歌的重要百科全书和窗口。此外,多种版本的《河北民间歌曲选》的相继问世,对于河北民歌各方面整理、研究亦具有重要的贡献与开拓性意义。

学理研究类承收集整理与实地调查之功,品样趋于丰富,包括自律性、他律性及综合性研究三大类。自律性研究主要涉及河北民歌的本体形态,关于其形态学研究,主要表现在民歌旋法、调式、节奏与节拍、音乐结构和演唱特点等方面,即民歌内部的释析。随着民族音乐学发展,“单纯”本体研究到依托文化逐渐突显,本体成为甄别学科的关键所在。然就民歌本体而论民歌,不免局限,如杨娜《河北民歌的演变与发展》、高峰《河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马光、石慧《河北民歌的审美特征》等。此类文章主要从河北民歌的体裁多样性与题材广泛性入手,从技术层面对河北民歌旋法、节奏、音阶、调式等内部组织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河北民歌的特点、演变、发展及美学价值。

他律性研究在形態基础上针对河北民歌的地域风格、再微观研究、典型作品、演唱与教学、文化保护与功能等方面予以探讨。对于河北民歌地域风格的研究,周革新《简论河北地方民歌的音乐特色》;王强、高瑜《浅谈河北民歌》;张旭《河北民歌体裁多样化发展的原因》等,主要针对典型作品的不同个性特点,建构审美体验的差异效应,依照地域性和文化的联系,进行形态分析,对色彩区内的民歌作共性、个性的阐释。“再微观”研究,指对河北局部地区的民歌进行探寻,如刘荣德、李殿明《冀东民歌研究》、王士杰《昌黎民歌的特点和演唱方法》等。上述三位均师从曹玉俭,他们对当地民歌有较为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做了深入总结,同时阐明了民歌与当地文化的紧密关系。此外,还涉及技巧、演唱与创作,对其他区域民歌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典型作品研究,是当地音乐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提及河北,有影响的如“二小”(《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放风筝》;乔伦《好一朵<茉莉花>谈南皮民歌<茉莉花>》;曹闻心《河北民歌<放风筝>的作品分析》;郑楠、郝雪《浅析创作歌曲<小白菜>》等文,通过实地调查、历史溯源、同体比较、形态分析、演唱方式和演唱处理等方面,阐释了作品内外属性,对外界更好认识、宣传河北民歌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民歌是劳动人民“表情达意”的手段,以吟唱形式得以展现。对于专业人员或机构在教学或演唱方面,首先应让学生亲身感受、认识河北民歌,通过现代科学性发声方法、审美取向及编配伴奏等角度,将河北民歌与高校教学与演唱有机结合,加强高校学生对其的认识与实践。如原红蕊《河北民歌与高校声乐教学的渗透与融合探究》、王平《河北民歌的演唱探索》等。河北民歌作为有声财富,是人类生活现实的缩影,反映在多方面,其以口头传唱延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构成,高天牧《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冯羿《河北民歌的保护、传承策略研究》、王永法《河北民歌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保护与发展》等通过探讨民歌的传承发展,从其概况、特点、现状及人们的观念予以论述,立足当前环境对河北民歌存在之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文化保护层面提出合理建议。黄壮《论河北民歌的审美意蕴与社会功能》、赵洪《论河北民歌的娱乐性》等文,基于河北民歌属性,对其文学母题以专论,倾向于文化性,亦涉及审美分析,再现了当时人们生活及作品创作之背景,进而阐述了河北民歌的功能性。endprint

关于河北民歌综合性研究,主要以书著形式为主,乔伦、江玉婷《河北民间歌曲研究》和胡小满《文化视野中的晚清燕赵小曲》较为典型。前者是继“集成”之后研究河北民歌的重要著作,是基于两位作者多年参与河北民歌的收集、整理与编纂工作,而撰写成书。该书通过对河北民歌的发生与发展,从河北民歌特点、体裁与题材、曲调与结构、变异与发展及旋律特点方面进行阐释,涉及史学、形态学、美学、社会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维角度,提出了诸多创建性理论,并结合民歌实例加以佐证,资料准确详实,对河北民歌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后者系统研究了燕赵(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小曲,以晚清为节点,运用文化区、文化景观、文化扩散理论,对该时期以来流传于燕赵地区的小曲进行了富有文化意蕴的阐释,内容涉及燕赵小曲的多种形态、文学与音乐母题、传承保护的文化重构思考等,对研究燕赵小曲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

关于以上学术研究作者,他们或长于斯,或长期在河北耕耘。因此,他们的成果富有深刻的理性、思辨性以及创建性,字里行间,真知灼见,耐人寻味,提携后学。为后人研究河北民歌提供了诸多便利与理论积累。

三、河北民歌研究的思考

河北民歌的收集、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典型的意义。不仅缘于其历史悠久,更突出表现为晋察冀边区抗战根据地所在。时下,河北民歌研究呈現着欣欣向荣的景观,两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的召开,更为其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回顾其学理研究历程,从本体到多元建构,成果多有借鉴与交叉,但亦存在重复现象,笔者认为河北民歌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首先,关于河北民歌色彩区的分类,有学者将其划为冀东、冀中、冀南、冀西北四块,但从地理上看,河北还是多条水系交融地带,如海河水系、滦河水系。自古以来两水系基本较为固定,从该方面着手,可从历史地整体关照中对其分类有所突破;从研究方面观,河北民歌研究多以冀东、冀中、冀西北地区为多,而冀南研究并不多见,若拓展整体研究,需亟待展开进一步的冀南研究挖掘。

其次,各大区域民歌在音乐特色方面研究处于不平衡状态。吕骥曾说“河北民歌没有特色”,除却笼统的“慷慨悲歌”外,河北民歌特色问题可从音乐形态学入手予以剖析。针对以“集成”或“歌选”为代表的谱例,进行大量分析,在总结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挖掘出河北民歌的本体特色,将本体特征与河北人的审美、历史发展变迁与民俗信仰等相关背景因素结合起来。

最后,随当下跨学科交流趋势的频繁,民歌与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等联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民歌具有语言与曲调的双重属性,而在河北方言与曲调的深入研究方面,还尚处“年幼期”。笔者以为,研究河北民歌不但要关注其本体形态,还应将其本体特征置于方言语境中进行考察。河北周围与河南、山西、内蒙等省毗邻,具有渗透交融的动态影响,还应关注“边缘”交流影响的原因与特征,另外,加强河北民歌音声唱技方面研究。除文献典籍外,加强各地民歌“非遗”传承人的采访与考察,从“活态”角度加强唱腔方面的探讨,也是一大亮点。

总之,新时期以来,河北民歌的研究呈现出了层层递进的研究态势及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老一辈音乐工作者的基础上,研究队伍逐渐向年轻化、规模化发展,成果丰硕,尤以近十年为多。由乐理到学理的思考与追求,反映出不同学科对其研究的不同角度与切入,面对此景,我们倍感欣慰。但高兴之余,还应时时思考,看到河北民歌研究的不足。因此,亟待更多学友参与其中,推进研究整体性与前沿性。另外,关于本文分类研究,或有诸多交叉与重合之处,由于笔者阅历与能力所限姑且按此划分,期待前辈与同道学友批评指正。

注释:

①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版第2期,第7-8页.

②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版第2期,第29页.

③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1页.

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第9页.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02):3-10.

[2]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02):29-40.

[3]乔伦,江玉婷.河北民间歌曲研究[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5]刘荣德,李殿明.冀东民歌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6]胡小满.文化视野中的晚清燕赵小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律性
影响农村初中寄宿学生自律性的因素
提高农村初中寄宿学生自律性的活动设计与实践
论在生活中培养农村初中寄宿生自律性的手段
浅析课堂教学中引导农村初中寄宿生自律性的方法
儿童画与现代主义美术探析
儿童画与现代主义美术探析
移动学习环境下高职学生的自律性对成绩的影响探讨
当代动漫艺术自律性及其浪漫主义倾向
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艺术发展的自律与他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