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天来��
摘 要: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由于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自身的局限性,公民在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可以从政府、互联网和公众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数字鸿沟;绿色监督环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1.068
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1 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内涵,大多数人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一国公民以互联网为媒介,对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提出看法,进行交流的舆论监督新兴模式。
2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是当下群众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客户端的应用,网络舆论监督在公民参与政治、发表意见、促进民主进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发端于1999年的“黄丝带运动”。2007年被称为‘网络舆论公元元年,这一年也是我国网络舆论十分活跃的年度,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即“华南虎事件”。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得到了媒体的争相报道。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络舆论监督元年”。2016年2月28日,李克强同志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这次行动又一次表现出政府对民意的高度重视。
2.2 网络舆论监督发展的现状
纵观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发展的历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2.2.1 网络舆论监督的低门槛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3G网络的成熟以及4G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用户也越来越多,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也越来越方便、快捷,网络的普及使普通群众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开辟了公众与政府对话交流的新途径,大大降低了他们表达和传播个人意见的门槛。
2.2.2 网络舆论监督的匿名性
我国互联网舆论平台已十分发达畅通, 网民的舆论监督主体地位意识越来越强。网民发表意见主要是通过问题跟帖、网络论坛、QQ聊天等。
2.2.3 网络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性
在2013年的网络热点舆情中,民生问题和个人权益保护依旧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这说明网络舆论监督室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意, 公民的舆论监督权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2.2.4 网络舆论监督推动了司法公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民实行网络舆论监督使得司法审判的过程更加的公开透明。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人人都有话语权
3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网络舆论监督在给公众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
3.1 网络舆论监督凸显数字鸿沟
网络舆论监督的低门槛性为更多的公民进行政治监督提供了基础。但是就其参与群体特点来看,网络论监督中青年群体参与较多,高学历人群参与较多,2013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通过调查300名“意见领袖”,其中多数人群具备较高学历,“拥有博士学历的有96人,占32%;拥有硕士学历的有68人,约占23%;大学及大专学历有114人,占38%;没上过大学的仅22人,约占7%”。而其地域特色上来看,公民采取网络舆论监督方式的地区大多是经济、科技都比较发达的地区。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实行网络舆论监督凸显数字鸿沟,其参与的主体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地区,以高学历人员为主,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泛性。
3.2 网络舆论监督的事实依据不够客观真实
网络舆论监督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民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意表达他们的意见与想法;甚至有人會对他人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散布虚假信息。
3.3 网络舆论监督的监督方式有可能出现“网络暴力”
我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五条中指出,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在公民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公民有自身的言论自由。但另一方面“人肉搜索”出当事人的相关信息必然会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
3.4 网络舆论监督有可能干预司法独立
随着“网络水军”规模的扩展和职业化发展,网络信息真假难辨,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发展和议程设置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公众在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司法审判时,很有可能受到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利用,干预司法审判的独立性。
3.5 公民在实行网络舆论监督时,“沉默的螺旋”理论失效
传统舆论导向模式往往根据“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对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但这一理论在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时,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网络骂战”时有发生。
4 针对我国网络监督问题提出的对策
针对其问题,可以从政府、互联网行业及公众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以下对策。
4.1 从政府层面上讲,要奠定良好物质基础
网络舆论监督的出现,加快了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形成了公众和政府交流对话的新渠道。但网络舆论监督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范的现象,这就要求政府为网络舆论监督的有序实施奠定物质基础。
第一,加强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政府要加强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互联网的覆盖率,加快我国的信息化进程;扶持网络运营商,降低网络资费标准,为实现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充分的广泛性、跨越数字鸿沟奠定物质基础。endprint
第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网络舆论监督做到有法可依。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界定公众的言论自由权与隐私权,才能有效防范“网络暴力”发生,保护公众的隐私权,促进公民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有序化进行。
第三,建設主流网站,适时引导舆论的发展。在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一方面,公众在通过网络发表意见、交流观点时,难以避免情绪化的表达;另一方面,由于公众生活环境、从事职业以及价值观念得差别,使得他们往往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4.2 从互联网层面上讲,要创立绿色监督环境
只有在绿色干净的互联网环境中,广大公众才能公正、客观的看待发生的事实,并理性进行评论。创立绿色监督环境,互联网行业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逐步实现互联网用户的实名制。在实行互联网实名制后,网民们在发表言论时,会考虑到后果,能够有效杜绝非理性言论以及谣言的散布。
第二,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维护广大用户的隐私。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上,用户的隐私主要是指用户的数据。
第三,加强行业自律。网络媒体在发布新闻时,应注重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引导公众理性的看待问题,不仅仅为了赚取点击率就夸大事实,歪曲真相;在发现虚假信息时,网络媒体监管者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删除,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4.3 从公众层面来说,要提高公众自身素质
公众自身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公众在有序的参与网络舆论监督时,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学习互联网技术,为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实现软实力。在日常生活中,公众要积极学习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为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做好技术准备。
第二,提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感。扩大网络舆论监督参与主体的范围,就必须提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性,才能使公众为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做好思想准备。
第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如果说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现公民参与网络舆论监督有序化的硬性手段,那么公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则是其软性调控。
参考文献
[1]姜岭君.对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理性探讨[J].青年记者,2008,(23):58.
[2]张军.网络舆论监督与中国行政腐败的预防治理[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36.
[3]陈力丹.关于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的网上对话[EB/OL].http://chinamediaresearch.cn.2014-3-18.
[4]胡小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11).
[5]人民舆情监测室.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2014-3-25.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2014-3-6.
[7]李斌. 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65).
[8]李凤利.论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D].太原:山西大学,2011,(15).
[9]马静.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对策[D].长沙:中南大学,2007,(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