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德
摘要: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是“具体——形象——抽象”。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方式正处在具体——形象发展阶段,适合于在具体形象中学习。因此,要让小学生认识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先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然后通过“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认识规律来使小学生认识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多次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离不开一定的教具和学具。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适时、适量、适度地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识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获取和掌握。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谈谈一些体会:
一、运用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赞科夫指出的:“兴趣是学习知识的能源,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正确地使用学具,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所决定,他们往往对直观的物件比一些抽象的说教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学具,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算一算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0”这个性质。此时学生急于想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教师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安排学生动手剪一剪,看剪下的三個内角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其内角之和总是1800。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学得兴味盎然。
二、运用学具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其一,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小组讨论、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如一年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教学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学具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在操作中,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操作学具中发现这些图形的特征与联系,得到正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长方体有4个面是长方形,还可有2个面是长方形,也可是正方形。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认识潜能,使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成功的喜悦,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生学习比多、比少时,学生容易理解不清,以5比2多几为例,学生容易见到多字以为用加法计算,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用一一对应方法摆学具中的红花,黄花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发现5朵比2朵多3朵,从而达到理解,掌握求多出来部分只要从大数里去掉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即是多出部分,要用减法来计算。实践说明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比单靠教师进解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三、利用学具,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降低思维的难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更是如此,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通过思维才能实现。而思维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因此运用学具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操作中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发现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由表及里的发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敏锐的洞察力,获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找出关键所在,进而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降低思维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就充分利用了学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进行试验,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以后才学习的,教学中让学生拿一个空心的圆柱,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较,发现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在圆锥里装满沙后,倒入圆柱中,结果倒了三次正好倒满,这是我启发学生想,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低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学生借助已有的旧知识很容易想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圆柱的体积公式v柱=sh可以推出圆锥的体积v锥= sh,这样,运用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在活泼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圆锥的体积公式:v锥= sh中为什么有 的道理,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分散,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降低了思维难度,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四、运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方法,它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有重要作用。在学具操作中,有时需要同桌或小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合作、讨论、交流等意识;在操作中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入校学习时间短,应该从小培养他们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操作时不要大声说话,轻拿学具,轻放回去,不要影响别人;学具使用后,要进行整理,并摆放整齐;不要乱扔垃圾,保持环境卫生;使用锋利的学具时要注意安全等,使学生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运用学具,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运用学具能通过“变”静为“动”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恰当的运用学具,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肖庆欣 郝贵奎 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鸳鸯学区7413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