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二

2017-09-12 18:18张国胜
科学种养 2017年9期
关键词:壤土培养料出菇

蘑菇栽培过程中,在菇床表面科学合理地覆盖土壤,具有支撑固定蘑菇子实体的作用;覆土层中的有益微生物可刺激子实体的发生,能诱导蘑菇原基的形成;覆土还可稳定菇床小气候,使菇床温度、湿度、pH值变化幅度减少,有利于蘑菇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可满足蘑菇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尤其可以满足蘑菇子实体50%的水分需求。如果菇床的土壤覆盖不够科学合理,子实体将难以形成,即使形成,数量也很稀少且长相异常。下面具体介绍蘑菇栽培过程中的覆土技术。

一、土壤的选择与处理

1. 土壤选择

蘑菇栽培过程中所覆盖的土壤要求质地疏松、透气性好,有一定的团粒结构、有较高的持水能力,无害虫、无病菌,含盐量小于0.4%,含有臭味假单孢杆菌等蘑菇生长必需的有益微生物;覆盖前,土壤pH值要调节到7.5~8.0,以抑制其他霉菌的生长。所以,生产上一般选择无石块、竹木片等杂质或者经筛过的细沙壤土作为覆盖土壤,其透气性好、持水力强、干不成块、湿不发黏、喷水不板结、失水不龟裂。一般每100米2 蘑菇栽培菌床(又名菇床)需准备合格沙壤土3~4米3。

2. 土壤处理

①消毒处理。培养料覆盖土壤前7~10天,按每立方米沙壤土使用0.5千克甲醛的标准,将甲醛稀释50倍混合在沙壤土中。混合甲醛溶液时,加入1500倍的2.5%溴氰菊酯乳油溶液和1500倍的73%炔螨特乳油溶液等杀虫剂;混合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消毒灭虫30~48小时,然后揭去塑料薄膜,让甲醛挥发3~5天,直到土壤彻底无甲醛气味。如果土壤有线虫,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混合甲醛溶液时拌入1%~2%的生石灰水溶液,达到杀灭线虫的目的。

②酸碱度调节。覆盖土壤的pH值要求在7.5~8.0,如果达不到此标准,可以用生石灰粉直接拌入土壤或者用生石灰水拌入土壤进行调节。

③水分调节。覆盖土壤的最佳含水量为18%~20%(即手捏成团,落地就散,手掰土粒不见白)。可先一次性调节好含水量再覆土;也可先覆盖干燥土壤再调节含水量;或者将覆土调至半干半湿后再覆盖,覆土后的3~4天内,床面每天要喷水2次,以调准覆土层的含水量,达到用手捏覆土不黏不散为宜。

二、覆土前的准备

1. 病虫害处理

覆土前要仔细检查菌床上是否有病虫害,若有病虫害必须在覆土前彻底清除,否则覆土后难以处理。如果菌床发现有菌蛆、线虫、螨类等害虫,覆土前要用溴氰菊酯、克螨特等农药喷洒灭杀;或者密闭菇房,用磷化铝熏蒸灭杀害虫,注意熏蒸灭杀后要及时充分通风透气。

2. 搔菌

覆土前要整理好菌床,并对菌床表面进行轻微“搔菌”,即用手在菌床表面轻轻抓一抓、搔动一下,以促进菌丝发生原基,且有利于以后子实体整齐发生。

3. 吊菌丝

当菌床表面过于干燥,肉眼很难看到菌丝时,应提前2天给菌床表面适度喷水,使菌床内部菌丝返回料面蔓延生长。

4. 土壤调肥

沙壤土在覆盖菌床之前要进行调肥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①稻谷壳调肥法。即每立方米沙壤土选用新鲜、无霉变的稻谷壳19~21千克,用pH值为9~10的石灰水浸泡24小时后捞出沥干,再按每百千克干稻谷壳加入10毫升甲醛和20毫升菊酯类农药的标准进行混合,密封熏蒸消毒24小时,之后通风散味2小时。在覆土当天与事先准备好的沙壤土拌匀后使用。

②麦草粉调肥法。即每立方米沙壤土选用新鲜、无霉变且经过粉碎、未发酵的麦草粉39~41千克,用pH值为9~10的生石灰水浸泡24小时后捞出沥干,再按每百千克干麦草粉加入10毫升甲醛和20毫升菊酯类农药的标准进行混合,密封熏蒸消毒24小时,之后通风散味2小时。在覆土当天与事先准备好的沙壤土拌匀,同时每立方米沙壤土还要均匀拌入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4~5千克才可使用。

③麦麸调肥法。即每立方米沙壤土选用新鲜、无霉变的麦麸18~20千克,与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4~5千克、碳酸钙4.5~5.5千克、生石灰粉1~1.5千克混合均匀,在覆土当天与事先准备好的沙壤土拌匀后使用。

三、覆土的方法

1. 覆土时间

一般播种后20天左右,当绝大部分菌床的菌丝接近培养料底部时开始覆土。不可覆土过早,否则菌床透气性明显降低,菌丝生长会减缓,培养料内菌丝积蓄的养分就少,反而推迟出菇期,影响产量;也不可覆土过迟,否则菌丝老化,推迟出菇,仍然影响产量。

2. 覆土操作

培养料覆盖土壤在绝大部分菌床的菌丝接近培养料底部时进行。覆盖土壤时,先通风将菌床表層1厘米左右厚的培养料吹干,然后将调好肥的沙壤土均匀覆盖于菌床表面,用手或竹片、木片刮平土层,但不可拍实。覆盖土壤厚度控制在3~4厘米,覆土过厚和过薄都不利于蘑菇子实体优质和稳产高产。如覆土过厚,则菌床透气性差、出菇较晚、出菇较少、菇体较大;如覆土过薄,虽菌床透气性好,但保湿性较差、出菇过早、出菇较密、菇体较小、开伞较早。

3. 覆土后的管理

覆土后的管理重点是水分调控,其原则是“先湿后干”,让菌床的菌丝逐渐生长至覆土层,但要防止菌丝生长到覆土层的表面。具体方法:覆土后的2天内每天喷水3~4次,每次每平方米喷水0.6~0.7千克,喷水至覆土层的土壤手捏成团、稍微黏手、不板结为宜;以后每天早晚各喷水1次,每次每平方米喷水0.6~0.7千克。每天早晚喷水后通风l~2小时,如果菇房温度高于28℃,则要加大通风量,使菇房温度保持在28℃以下,其他时间紧闭门窗,促进菌丝向土层生长。如果菌丝即将生长到土层表面,也要加大通风量,使表土干燥;如果菌丝已大量生长到土层表面,可加盖一薄层沙壤土,将菌丝生长控制在土层表面以下,且子实体生长部位控制在土层表面以下约1厘米处。

四.覆土后的常见问题及对策endprint

1. 菌丝不上土

①覆土层水分过多。喷水过程没有控制好,喷水过多过急,水已流入培养料内,表层培养料菌丝萎缩或死亡,导致菌丝迟迟不上土。遇到这种情况要停止喷水,并给菌床打孔加强通风,使菌丝早日恢复生长。

②水分不足。虽然表层土壤含水量合适,但与菌床培养料表面接触的下层土壤较干燥,菌丝无法上土。遇到这种情况要适当增加喷水量和喷水次数。

③土层酸性过重。覆盖土壤的pH值最好在7.5~8.0,绝对不能低于5,否则菌丝不会上土,对pH值低于5的要在喷水时用生石灰水进行合理调节。

④土层含有害物质。覆盖的土壤如果被污染,或者含盐分过多,或者消毒时用药不当,或者氨气含量过高,也会使菌丝不上土。如果经过试验或者检测确定所覆盖的土壤确实含有害物质,则必须换土;如果氨气含量过高,则必须及时排除氨气或者换土。

2. 覆土后菌丝徒长

覆土喷水后,菌丝生长旺盛冒出土层,甚至布满土层表面,形成一层致密不透水的菌皮,且迟迟长不出子实体原基的现象即为菌丝徒长。

如果使用气生型菌株的菌種,菌丝容易发生徒长,在播种时要注意控制使用此类菌种,下次播种时更应杜绝使用此类菌种。

如果培养料含氮量偏高,覆盖的土壤不平整不均匀,喷水过快过多,喷水后菇房温度在22℃以上,菇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上,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通风透气不良,菇房环境处于有利于菌丝生长而不利于扭结出菇的条件下,菌丝就会发生徒长。所以,培养料调配时碳氮比要控制在17~18﹕1,覆盖的土壤要厚薄均匀,喷水要少量多次并在早晚气温低时进行,表层土壤要适当偏干一些,及时通风排除二氧化碳,将菇房温度尽量控制在13~18℃,最高不能超过22℃。

当菌丝即将长到覆土表面时,可加大通风量使菌丝倒伏。如果菌丝已长到覆土表面,可加盖一薄层沙壤土,待气温下降后再喷水促进出菇。如果菌丝在覆土表面已经形成菌皮,可用竹片、刀片、钉耙等工具将菌皮刮去,适当补充一薄层沙壤土,用0.5%的生石灰水喷雾1~2次,注意合理控温、通风和补湿,以促进断裂的菌丝扭结出菇。

附注:《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蘑菇的播种技术与发菌期管理》已发表在2017年8月刊,欢迎继续关注下期内容《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三:蘑菇的出菇期管理和采收技术》。

(作者联系地址:张国胜 湖北省黄石市广州路26号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邮编:435000;林 军 黄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435000;张育林 黄石市种子管理局 邮编:435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壤土培养料出菇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土壤质地及砧木影响苹果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其碳源利用
草菇出菇为何怪
左家林场核桃良种基地选址调查报告
CONTENTS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双孢菇出菇过程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