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萍,陈传明,王晗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国际化是机会还是挑战?
——基于国际社会网络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
庞晓萍,陈传明,王晗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国际化是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战略选择。企业在谋求国际市场机会的同时,也承担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学界对于国际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基于此,文章认为企业国际社会网络对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文章采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发现我国企业国际化不利于绩效提升,但是国际社会网络能够减少企业国际化对于绩效的不利影响,而且国际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更加显著。关键词:国际化;企业绩效;社会网络;环境动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为了获得海外的市场和机会,国际化逐渐成为了企业广泛面临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学术界对于国际化战略实施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支持企业国际化的学者指出,企业国际化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拓展业务渠道,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获得超额回报。Dunning(1993)从特定优势理论角度给出了国际化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绩效的理论解释[1],Grant(1987)、Kim(1993)、Tallman(1996)等则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证实了国际化和绩效正相关[2-4],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化提升绩效。Bausch(2007)对以往的36个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5],有力地支持了这一假设。但是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面临着新市场和新国家的双重挑战,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难度和风险,因而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Collins(1990)和Denis(2002)的实证研究发现,国际化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负向关系[6-7]。其他学者则基于这两种观点,得到了国际化和企业绩效之间非线性的U形、倒U形或S形关系结论[8-10]。对于这种矛盾,乌普萨拉模型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即企业国际化初期需要支付高昂的代价克服进入新市场和新国家带来的困难,导致企业绩效下降;而在国际化后期,企业在克服陌生国家和市场挑战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机会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绩效[11]。乌普萨拉模型将企业国际化视作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实证研究对上述两种结论的矛盾。但是随着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出现[12],乌普萨拉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天生全球化企业并没有遇到传统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进入新市场和新国家的负担,而是在国际化初期就能获得成功。其他学者则尝试从测量、制度、地区等角度解决这一矛盾。这些研究都具有将考察对象限于国际化企业自身的特征,而忽略了企业所处的社会网络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本文将试图弥补这一空白。
首先,本文认为两种观点矛盾的关键可能是企业的比较优势能否成功转移应用到国际市场和企业,能否克服国际化过程中陌生环境的挑战。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国际社会网络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学习国际市场知识[13],获得国际市场信息[14],增加企业在国际上的合法性[15],还能够帮助企业直接获得海外业务渠道[16],从而帮助企业更顺利地进入新的国家和新的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此,本文认为除了企业自身的特征和战略选择之外,企业所处的国际社会网络也会影响企业国际化的结果。其次,之前学者对于企业国际化和绩效的关系研究往往忽视了内生性问题。企业国际化和绩效本身存在着相互的因果关系,国际化战略会影响企业绩效,企业绩效也会影响企业的国际化动机和国际化能力[17]。因此,如果不能控制企业绩效对于国际化战略反向影响,就不能准确地检验国际化对于企业绩效的作用。
本文的主要逻辑是,国际社会网络能够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机会,充分利用竞争优势,同时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知识和信息,减少进入新的国家和新的市场所要承担的成本,因此企业的国际社会网络能够帮助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提升绩效水平。基于这一假设,本文使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实证检验了外生视角下不同类型国际社会网络对于企业国际化和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解释了之前学者对国际化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得到矛盾结论的原因。同时,本文引入环境变量,考察了不同市场环境下国际社会网络的作用边界,进一步验证和说明了国际社会网络的作用机制。本文有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国际社会网络对企业国际化战略和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强度。
(一)国际化和企业绩效
关于国际化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国际化能够利用新的国际市场机会,发挥企业比较优势,从而提升绩效。Kim(1993)和Tallman(1996)用美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企业国际化对于绩效的促进作用[3-4]。Grant(1987)和Delios(1999)则分别用欧洲和亚洲的上市公司数据得到了一致的结论[2,18],这说明国际化对于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是普遍存在的。Bausch(2007)对以往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对36个研究结果和7 792个样本的元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企业国际化对于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5]。Dunning(1993)整合了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提出了OLI理论,将国际化的优势概括为相对于东道国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O-Ownership Advantage),相对于母国企业具有区位优势(L-Location Advantage)和相对于出口与许可经营具有内部化优势(I-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1]。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会面临陌生市场环境的严峻挑战。进入新的国家和新的市场会为企业经营带来新的负担和风险。因此,企业必须承担重建本地声誉、配备本土人员、建立本地渠道等成本,这会减弱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企业的绩效水平降低[19]。Geringer(2000)和Denis(2002)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两者负相关的结论[7,20]。Collins(1990)对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企业国际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地区的企业国际化对于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地区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绩效水平反而更低[6]。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竞争性假设1和2。
H1: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之间具有正向关系;
H2: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之间具有负向关系。
(二)国际化、企业绩效和国际社会网络
企业社会网络是指企业和其他单位组织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独立企业的资源和信息都是有限的,企业社会网络则可以拓展企业资源的边界。Rauch和Trindade(2002)主要研究了宏观因素,说明了国家经济受益于企业社会网络的帮助[21]。Chandra等(2009)的案例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22]。其他学者则进一步将社会网络进行细分,分别检验了人际网络、非正式网络、战略联盟和国际投资者网络在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同作用[23-26]。其中,国际投资者网络是指企业与国际投资者因投资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根据国际投资者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和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
企业国际化能否提高绩效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和克服进入国际市场的困难。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将进入新的国家和新的市场,原有的市场信息和管理模式很难适应新的需要,因而面临前所未有的信息和知识匮乏[19]。资源理论认为,当企业无法通过内部资源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时,将会寻求外部学习的途径[27],国际实业投资者在海外国际市场长期从事管理经营,对于市场有着更完整的把握和认知。所以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能帮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除此之外,国际实业投资者还能够帮助企业直接建立业务渠道,获得国际市场机会[16]。综上,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会正向影响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能够增强国际化对于绩效的正向影响或者减弱国际化对于绩效的负向影响。
除了市场知识和信息的缺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还面临着信任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因为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和国际品牌声誉较低,更难得到国际市场的信任和认可[28]。信号理论认为,企业的高管团队特征、并购行为和社会网络都可以传递出企业经营状况的信号,可以帮助交易对手减少信息不对称和识别交易对象[29]。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虽然不能提供市场信息和专业知识,也不能提供直接的交易机会和业务渠道,但是国际财务投资者的认可,本身就是传递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重要信号。首先,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的认可说明企业具有良好的合法性从而降低了与其合作的信用风险[15];其次,财务投资者的根本目的是获得财务回报,实现投资收益。所以财务投资者的认可和筛选本身说明了企业具有优良的财务绩效,能够实现较好的投资收益水平。在企业的国际投资者网络中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关系能够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该企业值得信任并且拥有良好的合作前景。在普遍缺乏了解和信任的国际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的认可。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能够增强国际化对于绩效的正向影响或者减弱国际化对于绩效的负向影响。
(三)市场环境和国际投资者网络
在研究国际投资者网络对于国际化和企业绩效调节作用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不同市场环境下国际投资者网络的作用边界,检验国际投资者网络的作用机制。资源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获得外部资源,帮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更加需要学习外部知识和信息,来应对变化复杂的市场[30]。对于国际化企业来说,高度不确定的市场将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更强的信息不对称和更大的决策难度,导致企业国际化风险增加和进入国际市场成本增加。此时,企业更加依赖借助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进行知识学习和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还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稳定的业务渠道,帮助企业克服国际市场风险,稳定地获得国际市场机会。市场越不确定,企业面临的市场波动和渠道风险越大,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的渠道作用也就越显著。因此,当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国际实业投资者提供的信息和渠道帮助更大,更能够减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促进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绩效提升。本文提出假设5。
H5:环境动态性能够强化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对于国际化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
信号理论指出信号接收者的关注会影响信号的有效传递[31],当信号接受者有意寻找信号或者对信号依赖程度较高时,信号的作用更强。市场环境不确定性越强,国际市场搜寻国内企业的历史数据的难度也就越高,从而面临更大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风险。因此更加关注能够反映企业经营实力和交易信用的市场信号。同时,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风险,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提供的合法性和声誉信号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和信任,获得国际市场机会。因此,当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的信号作用更强,更能够帮助企业在国际化中降低进入成本和发挥比较优势。本文提出假设6。
H6:环境动态性能够强化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对于国际化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Collins(1990)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关系明显不同[6]。当前西方学者对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样本,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发展中国家因为制度不完善、经济落后和技术知识匮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风险和挑战[28]。所以本研究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者网络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日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投资国,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所以本文选择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实证层面的关系。2001年中国加入WTO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化水平,属于重要的外部冲击,所以本文选择2003-2013年共11年的样本进行研究。在剔除ST和金融类企业之后,本文得到了来自825家公司的3 712个样本,所有数据来源于CSMAR和WIND数据库。
(二)变量选取和测量方式
(1)自变量。本文重点考察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影响关系,用国际销售除以总销售额的来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32],具体表示为INT。
(2)因变量。采用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绩效,具体表示为ROA。同时,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表示为ROE。
(3)调节变量。根据Dess和Beard(1984)的研究,环境不确定性会影响市场的不确定性[33]。因此本文选择了环境的动态性指标,具体表示为Dyna⁃mism。
根据Yafeh和Yosha(2003)对重要投资者的定义[34],本文分别使用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境外实业投资者数量和境外财务机构投资者数量代表企业的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和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具体表示为Industry和Finance。
(4)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具体表示为Size;企业财务杠杆水平用总负债除以总资产来衡量,具体表示为Leverage;市场集中度用市场费用除以总销售额来衡量,具体表示为MKT;企业所有制用0~1哑变量来衡量,具体表示为Ownership;财务冗余度用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来衡量,具体表示为Slack。
(三)模型设定
面板数据比横截面数据更能够反映变量之间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关系[35],控制个体异质性对于因变量的影响[36],所以本文选择使用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同时考虑到内生性的问题,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 GMM)方法可能更为合适[37]。所以,本文选择GMM方法,通过引入因变量的滞后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减少内生性问题的影响[38]。Arellano和Bond(1991)的认为,在样本数量较大时GMM二阶段模型的稳健性更好[39],所以本文选择两阶段模型。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分析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的结果见表1所列。ROA和INT的均值都比较低,标准差则比较大,说明中国制造业平均利润率和国际化水平都比较低,而且公司间有较大差异;Industry均值大于Finance,说明企业的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数量明显高于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ROA和多数控制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和INT则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国际化和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INT与Industry和Finance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国际投资者网络能够帮助企业开展国际化。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
(二)GMM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GMM动态面板回归,估计结果见表2所列。除控制变量的模型1以外,模型2-8均满足AR(1)显著而AR(2)不显著,同时Hansen统计量不显著,说明模型不存在工具变量过度识别的问题,使用system GMM进行回归是稳健有效的。模型2中INT和ROA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说明企业国际化不利于企业绩效,假设2得到了支持,假设1没有得到支持。模型3中同时加入了调节变量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及其与国际化水平标准化后的乘积项,Industry×INT的回归系数为0.063 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能够减少国际化对于企业绩效的不利影响,对国际化水平与绩效的负向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假设3得到了支持。类似的,模型4中同时加入了调节变量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及其与国际化水平标准化后的乘积项,Finance×INT的回归系数为0.044 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能够减少国际化对于企业绩效的不利影响,对国际化水平与绩效的负向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假设4得到了支持。模型5中加入了环境动态性及其与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实业投资者三者标准化之后的乘积项,结果显示INT×Indus⁃try×Dynamism的回归系数为-0.006 8且不显著,说明环境动态性不影响国际实业投资者的调节作用,假设5没有得到支持。本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能够更有效率、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提供的渠道和资源,同样能够帮助企业利用市场机会和企业优势,因此也能够增强国际实业投资者的调节作用。模型6中加入了环境动态性及其与国际化水平和国际财务投资者三者标准化之后的乘积项,结果显示INT×Finance×Dynamism的回归系数为0.009 2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市场环境中,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对于国际化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更强,假设6得到了支持。最后,模型7中加入了所有变量和乘积项,给出了全模型的回归结果,和之前分步检验的结果一致,假设2,假设3,假设4和假设6得到了支持,假设1和假设5则没有得到支持。
表2 GMM回归检验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出于稳健性考虑,本文使用ROE代替ROA测量企业绩效,检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模型设定和实证结果较为稳健。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结果未列示。
本文在整合前人研究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拥有不同国际社会网络的企业国际化水平对于绩效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引入环境动态性,研究了不同市场环境下国际社会网络对于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影响差异。与Collins以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一致,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对于具有丰富国际社会网络的企业而言,国际化对于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较弱。具体而言,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信息、知识和机会,降低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从而减少企业国际化对于绩效的不利影响;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则传递出企业经营状况的有利信号,增强了企业的合法性和市场声誉,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绩效水平。在市场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风险,因而更加依赖国际财务投资者的信号作用,所以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的作用。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有如下贡献:
第一,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化对于企业绩效影响方向不同的原因,指出了国际社会网络对国际化和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之前的研究认为企业通过国际化可以发掘国际市场机会和发挥企业比较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绩效[1];但是陌生海外市场所带来的困难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导致企业绩效下滑[19],因而得到了矛盾的结论。本文认为国际实业投资者网络和国际财务投资者网络分别可以通过资源获取和传递信号的方式,帮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更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因此,对国际社会网络丰富的企业来说,国际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提高绩效;对于国际社会网络贫乏的企业来说,国际化会导致企业绩效降低。
第二,本文丰富了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之前的学者主要研究社会网络为企业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却没有区分不同社会网络的作用差异。本文重点关注国际投资者网络对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并进一步细分和检验实业投资者网络和财务投资者网络的单独作用。同时,本文还加入了环境对于国际社会网络作用的影响,将社会网络的作用放在国际市场环境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检验了环境动态性对于社会网络的资源获取功能和信号作用的影响。这一结论对于全面具体地认识国际社会网络的作用机制有更现实的意义。
第三,本文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选择国际化战略的时机和路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制度差异和市场距离,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比发达国家企业更严重的挑战,国际化战略往往面临着严重的市场风险[28]。因此,国际社会网络丰富的企业更加适合选择国际化战略,而国际社会网络贫乏的企业如果选择国际化战略,则应更加重视国际社会网络的拓展和利用。同时,在市场环境高度不确定时,企业应该更加注意利用国际社会网络的支持应对市场风险,稳定企业绩效。
当然,本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是本研究结论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应用边界有待于将来的研究加以证实。其次,在社会网络的研究中,本文重点关注企业社会网络的类别和规模,忽视了网络的位置关系和强度[40],可以在将来的研究中加以考虑。最后,本文对于国际化绩效的考察仅限于财务指标,然而企业国际化除了获得财务目标以外,还包括获取科技专利、国际合作机会和国际声誉等战略目标[41]。对于社会网络与国际化战略目标的综合考察,将有助于全面认识企业国际化。
[1]Dunning J H.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J].The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3(1):183-218.
[2]Grant R M.Multina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among British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7,18(3):79-89.
[3]Kim W C,Hwang P,Burgers W P.Multinationals'diversifi⁃cation and the risk-return trade-off[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4):275-286.
[4]Tallman S,Li J.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and product divers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national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1):179-196.
[5]Bausch A,Krist M.The effect of context-related moderator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Evi⁃dence from meta-analysi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7,47(3):319-347.
[6]Collins J M.A market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US firms ac⁃tive in domestic,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0,21(2):271-287.
[7]Denis D J,Denis D K,Yost K.Global diversification,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and firm value[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2,57(5):1951-1979.
[8]Hitt M A,Hoskisson R E,Kim H.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Effects on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productdiversified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4):767-798.
[9]Lu J W,Beamish P W.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M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565-586.
[10]Sullivan D.Measuring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25(2):325-342.
[11]Johanson J,Mattsson L.Internationalisation in industrial systems-a network approach[M].Springer:Springer,2015:111-132.
[12]Knight G A.Emerging paradigm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ing:The born global firm[D].Michigan: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97.
[13]Arenius P.The psychic distance postulate revised:from market selection to speed of market penetr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2005,3(2):115-131.
[14]Xie Y H,Amine L S.Social network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J].Global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al Excellence,2009,29(1):61-78.
[15]Adler P S,Kwon S.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17-40.
[16]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5-67.
[17]Reid S.Firm internationalization,transaction costs and strategic choice[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83,1(2):44-56.
[18]Delios A,Beamish P W.Geographic scope,product diver⁃sification,and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of Japanese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8):711-727.
[19]Hymer S.The Efficiency Contradiction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2):441-448.
[20]Geringer J M,Tallman S,Olsen D M.Product and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among Japanese multinational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51-80.
[21]Rauch J E,Trindade V.Ethnic Chinese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2,84(1):116-130.
[22]Chandra Y,Styles C,Wilkinson I.The recognition of first time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Evidence from firms in knowledge-based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9,26(1):30-61.
[23]Hong H,Kubik J D,Stein J C.Thy neighbor's portfolio:Word-of-mouth effects in the holdings and trades of mon⁃ey manager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6):2801-2824.
[24]Komulainen H,Mainela T,Tahtinen J.Social networks in the initiation of a high-tech firm's internationalis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6(6):526-541.
[25]Qiu Y.Personal networks,institutional involvement,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s into China’s interior[J]. Economic Geography,2005,81(3):261-281.
[26]Zain M,Ng S I.The impacts of network relationships on SMEs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6,48(2):183.
[27]Conner K R,Prahalad C K.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Knowledge versus opportunism[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5):477-501.
[28]Khanna T,Palepu K.Winning in the emerging economies:A road map for strategy and execution[M].Cambridge:Harvard Business Press,2010:33-45.
[29]Spence M.Job market signaling[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355-374.
[30]Cui L,Peng J,Ding Y,et al.Ordered porous polymer films via phase separation in humidity environment[J].Polymer, 2005,46(14):5334-5340.
[31]Gulati R,Higgins M C.Which ties matter when?The con⁃tingent effec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s on IPO succ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2):127-144.
[32]Yang Y,Driffield N.Multinationality-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2,52(1):23-47.
[33]Dess G G,Beard D W.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4:21(10):52-73.
[34]Yafeh Y,Yosha O.Large shareholders and banks:Who monitors and how?[J].The Economic Journal,2002,20(11):128-146.
[35]Ji K,Magnus J R,Wang W.Natural resources,institution⁃al quality,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4,57(3):323-343.
[36]Aslaksen S.Oil and democracy:More than a cross-country correlation?[J].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2010,47(4):421-431.
[37]Hansen L P.Large sample properties of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estimators[J].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82,26(10):1029-1054.
[38]Hsiao C.Analysis of panel dat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80-128.
[39]Arellano M,Bond S.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2):277-297.
[40]Burt R S.Structural hole[J].Cambridge,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22-67.
[41]Brouthers K D.Institutional,cultural and transaction cost influences on entry mode choice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2,33(2):203-221.
I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 Opportunity or a Challenge?—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Network
PANG Xiao-ping,CHEN Chuan-ming,WANG Han
(School of Busines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becoming a common strategy for Chinese firms.However,firms have to undertake the risk and cost of en⁃ter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hile seeking international market opportunities.Therefore,the consens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has not been reached in academic circles.This paper argues tha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is moderated by the corporate international social network.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irms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However,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network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Furthermor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network appears more significant in a dynamic market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zation;corporate performance;social network;environment dynamism
F272.3
A
1007-5097(2017)08-0124-07
[责任编辑:欧世平]
10.3969/j.issn.1007-5097.2017.08.018
2017-04-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05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5YJC630112)作者简介:庞晓萍(1980-),女,江苏淮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陈传明(1957-),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王晗(1989-),男,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