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叔禹
杏林史海
清代御医
文/杨叔禹
在满清近300年的历史中,为皇室服务的御医人数众多,《清宫医案研究》所收载的参与为清廷皇室诊疗的御医即达391位。上至康熙年间御医孙之鼎、刘炳斗、黄运,康熙、雍正年间御医刘声芳、李德聪,雍正、乾隆年间御医刘裕铎、陈之敬等,下至光绪年间御医力钧、陈莲舫、马文植、薛福辰、薛宝田,光绪、宣统年间御医曹元恒、张仲元、佟文斌、赵文魁,宣统年间御医佟成海、任锡庚等,均在其列。《中国宫延医学》一书所载清太医院医家中,在《清宫医案研究》中无诊疗记录的包括吴谦、徐大椿、王凤翔、刘芳远、鲁恒、钟耀、曹进升、觉罗伊桑阿八位医家。《清代代宫宫廷廷医学与医学文物》一书收录了满清50多位御医,朝代分布主要集中在康熙年间,个别为顺治、雍正年间御医,这些御医绝大多数在《清宫医案研究》中无诊疗记录。清末太医院部分御医,如李子余、王文元、韩一斋等,《清宫医案研究》中亦无其诊疗医案。其他供职于太医院而无史料存世的御医,抑或不少。
清太医院众多医家,既有通过继承家学而留职于太医院的御医之后,又有通过医学考试进入太医院者,还有清廷从全国各地征召的地方名医。御医之后可直接获准保送进入太医院学习,和通过医学考试进入太医院的御医相比,程序简便很多。如康熙、雍正年间御医祁嘉钊,其父为顺治、康熙年间御医祁坤;光绪、宣统年间御医、末任院使赵文魁,其父为御医赵永宽;宣统年间御医佟成海,其父为光绪、宣统年间御医佟文斌。清太医院绝大多数御医都是通过医学考试进入太医院的,这些医家的生平资料、从医背景等有据可考者甚少。如回族御医刘裕铎,有报道谓其于康熙年间便供职于太医院,雍正年间其曾任太医院吏目、御医。考其生平,雍正初年刘裕铎亦不过30余岁,由此可以判定,其当经过医学考试考入太医院的。此外,光绪、宣统年间太医院院使张仲元,是通过医学考试而供职于太医院的御医代表;清末太医院恩粮兼寿药房“值宿供奉宫”韩一斋,亦是通过医学考试供职于太医院的,其还分别从师于末代院使赵文魁、院判李子余。从全国征召的地方名医,亦是清太医院医家的重要组成人员,如刘声芳因医术高超,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南巡时被发现并应召入宫。嘉庆朝以后,随着满清王朝的国势渐衰,清政府无力培养众多御医,一旦帝后患病,稍久不愈,清廷便从各省征召地方名医入宫请脉,这在光绪朝体现得尤为明显。光绪初年,慈禧太后气血亏虚,左右院判李德立、庄守和治疗数月,不但未愈,反而病情日渐加重,朝延便密谕各省督抚“详细延访”,“如有真知其人医理可靠者,无论官绅士民,即派员伴送来京”。密诏下后,先后有前任山东济东道薛相辰、山西阳曲知县汪守正、浙江如阜名医薛宝田、淳安县教谕仲学辂、江苏常州名医马文植,以及江西的赵天向、湖北的程春藻、湖南的连自华等八位地方医家被举荐入宫。光绪二十九年(1903),庆亲王奕劻举荐力钧为慈禧太后请脉。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帝病重,朝廷又谕令各省将军、督抚保荐良医,先后有陈秉钧、曹元恒、吕用宾、周景涛、杜钟骏、施焕、张鹏年等六位地方医家被举荐入宫。
清太医院医家虽以汉人为主,亦有少数民族医生,如乾隆年间,上驷院从蒙古医生中选拔医术精湛者,授予八品顶戴,充任“蒙古医生长”,疗骨科跌打损伤之疾。乾隆年间的蒙古医家觉罗伊桑阿1,清末的满人夏锡武2及佟文斌、佟成海父子,均为少数民族御医。
清太医院虽御医众多,然无真才实学者,断不能疗帝后之疾,除权贵内臣之患,其医术高超,自不必论,这从清太医院的医学考试制度、医官晋升制度、皇室征召地方名医手谕和密旨即可看出。历朝皇帝对部分御医的赞誉之词也表明了御医医术之高明,如《外科大成•序》载有康熙帝赞祁嘉钊为“真好大夫”,雍正帝曾赞刘裕铎为“京城第一好医官”,吴谦在雍正朝任官太医院判,时“世宗苦头风,群医束手,鉴一药而愈”3,乾隆年间亦“供奉内廷、屡被恩赏”,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较多御医有“儒医”之称,这得因于从北宋开始的儒生学医政策。崇宁二年(1103),宋徽宗诏令在国子监设立“医学”,吸收儒生学医,宋代由此出现了“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的局面4。这种儒生学医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清代。事实上,满清太医院的很多御医都是儒学之士,他们不仅医学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而且具有较深的文学修养,辨证诊疗,理法井然,方药稳妥,考虑周详。如光绪年间御医陈秉钧即集世医、儒医、御医于一身,其自幼习儒,业至廪生,补生员,后“纳赀为官”,入京刑事部主事,因仕途坎坷,遂归退而潜心钻研医学。光绪年间另一位御医力钧亦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曾师从刘善曾、张熙皋等多位儒医大家、饱学之士研习经文、医学,掌握了《说文》《春秋》等儒学知识和《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本草》等医籍经典。陆润庠于同治十三年(1874)考中进士“一甲”,光绪年间先后任职于内阁大学士、工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等;宣统元年(1909)任东阁大学士、宣统帝之帝师。如此的大儒、位高权重之士,亦参与慈禧太后、光宣二帝的诊疗,可谓是“儒医”的典型代表。
(摘自杨叔禹编著《清太医院医家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陈可冀,李春生.中国宫廷医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567.
2.谢阳谷.百年北京中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2.
3.清•许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4134.
4.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三[M].北京:中华书局,1957:2217.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糖尿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