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音乐可以调节悲伤情绪
“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唐代诗人、杭州“老市长”白居易的诗说的是听琴可以让人心情舒畅。
人有七情,一定范围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属正常情志,但凡超出一定范围,便造成伤害,损伤人体健康。经调查发现,七情中的悲这一情绪较为多见。《上古天真论》中有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对养生而言意义非凡。
自古以来,调适不良情绪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服用中药、导引、锻炼身体等等。其中,中医音乐疗法正越来越受欢迎,也可以发挥作用。那么该如何正确得让音乐来调节我们的悲愁情绪呢?
所谓悲伤,是指一种负性基本情绪,通常指由分离、丧失和失败引起的情绪反应,包含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孤独和孤立等情绪体验。悲伤程度取决于失去的东西的重要性和价值大小,主要依赖于主体的意识倾向和个体特征。悲愁情绪一旦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伤害,持续的悲伤加上持续的情感低落、哭泣、活动能力减退往往不仅使人感到孤独、失望、无助,甚至会引发抑郁,同时也会直接损害人的身体,削弱个体的免疫功能,使人更容易患上各类疾病。
中医上讲,七情与人体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范围内的情志活动是正常的,有利于气血调和,有利于人体健康,但若活动太过则会引起气血逆乱,脏腑失和,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疾病。《阴阳应象大论》中归纳了五志对应五脏的关系,指出“悲伤肺”。肺在志为悲,若过度悲伤会使肺气郁结、意志消沉,久则使肺气损。故《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诸气者,皆属于肺”,指出肺是五脏中与气关系最为密切的脏器。肺主气、司呼吸,在五行属金,在志为悲。悲伤过度会损伤肺的功能,使得呼吸气短、肺气不足。《类经》也指出:“悲则气消,悲哀太深则胞络绝,故致失生,竭者绝之渐,绝则尽绝无佘也。”因此中医认为,持有悲伤情绪常常引起肺藏失和,引起人体身心疾病。
所谓音乐,即是欢乐、悲哀、忧郁、幽默、愤怒等情绪以声音形式的体现。《黄帝内经》把中医理论同音乐疗法相结合,为中医音乐治疗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灵枢·经别》曰:“内有五脏,以应五音……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可见音乐与人体脏腑以及人的情绪是密不可分的。情志偏颇会导致气机不畅,脏腑失调,继而阴阳失衡,变生疾病。而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王冰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注曰:“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为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因此,音乐通过其音律,与气相合,对人体气机产生影响,从而调节人体健康状况。
古人尤其重视音乐对情志的治疗,并指出音乐具有宣泄情绪、转移负性情绪和调心养性的作用,嵇康在《琴赋》中提到,音乐“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可见音乐使人志畅情舒,乐观豁达,所以音乐也是能够用来调控情绪,治理疾病的。因此,在情绪调控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悲愁,分别使用不同的音乐,能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中医将悲愁的症型分为许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为肾气不足、肺气虚、心脾气虚、心气虚、肝气郁结等等,针对以上几种不同症型,介绍一些不同的音乐。
肺气虚的人常有咳喘无力、音声低怯等表现。可以在15∶00-19∶00听听商音的代表曲目,如《阳春白雪》,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可以通过音乐起到补益肺气的作用。
肾虚的人常有腰膝酸软、精神萎靡等表现。可以在7∶00-11∶00欣赏《昭君怨》《梅花三弄》《塞上曲》等曲目,其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能振奋先天之气,补益肾气。
心气虚的人常有胸闷气短、自汗等表现。可以在21∶00-23∶00欣赏徴音的曲目如《喜相逢》《百鸟朝凤》《紫竹调》等,徴音可入心经,并疏导小肠经,使人血脉通调,心神和谐。
脾气虚的人常有纳少腹胀、肢体倦怠等表现,可于饭时或饭后一小时内听听商声之乐,代表曲目有《秋湖月夜》《十面埋伏》等,可以健脾补气。
肝气郁结表现为胀闷疼痛、情志抑郁,可以在每天晚上19∶00-23∶00欣赏角调式音乐,代表曲目有《胡笳十八拍》等。角音具有“木”的特性,可以入肝胆之经。其声悠扬,使肝气得舒,悲愁得缓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好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情志的稳定,减少对脏腑的刺激,那么也就更容易保持健康。出现悲伤情绪时,可以试着听听以上音乐,来调节心情,稳定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