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创新与观念转变”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了理论探讨,厉以宁教授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这些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次论坛上,87岁的厉以宁教授以“创新与观念转变”为主题,进行了一场长达90分钟的重磅演讲。
怎样看待当前的人才流动趋势?如何理解创新?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人假设是否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厉以宁教授以这四个问题为主线展开论述。
“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先引进人才。”厉以宁教授以广东吸引人才方面的探索为案例,分析指出地方政府要想引进人才,一定要营造优良的市场环境,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要给足优惠政策,该减税就要减税,该奖励就要奖励。此外,解决好人才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也是重要的,譬如职称问题、户口问题、家人生活和子女教育的问题等等。四川作为内陆省份,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引进人才和技术,而是需要人才把家搬来,在这里踏踏实实地落地生根。因此,做好这些人才吸引工作,对于西南的开发很重要。
关于创新的概念,厉以宁教授指出:熊彼特在100多年前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个概念适用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目前,我们迈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更重要的是信息重组。创新还应融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力量。
厉以宁教授以成都为例指导出,诸多大学和科研单位与企业家的关系还是较为疏远的,需要有中间人让他们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政府除了改善投资环境,还必须要打通企业家和发明家之间的关系。如今是资金追逐好项目的时代,这就需要大量有创意、敢创新的年轻人。这也是西南发展的一个机遇。
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厉以宁教授从供给侧和结构性两个角度分析。从供给侧来说,改革有三个抓手,一是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放松,二是民营企业要转型,三是要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为什么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厉以宁教授对比了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和英国的国力,“我们有个观点,经济的结构比经济的总量更重要。”厉以宁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例,当时中国GDP在全世界数一数二,经济增长也不慢,但却败给了英国,因为当时英国经过了工业革命,而中国是农业为主的经济,“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经济结构质量比总量更重要,我们要把传统重速度、重数量的发展方式,改成重质量、重效率的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南地区还应重视精准扶贫和市场化的结合,通过营销等方式提升农民收入。”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本版图片 北大光华 供图)
最后,厉以宁教授讨论了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的区别,认为社会人假设更适用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厉以宁教授举例说,假设A城市“投资成本低收益高”,B城市“成本高收益低”,如果“经济人”肯定会选A城市,但现实中偏偏有很多人选B城市,为什么选B,其中还有道德、感情等原因。
“社会人的角色告诉我们,对于整个国家经济来说,合作共赢才符合社会人原则。”厉以宁说,但很多企业喜欢说“同甘共苦”,“同甘”要靠制度保障,而“共苦”要靠精神,要企业员工有认同感。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希望付出最低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收益;而社会人假设则更接近现实的人,注重协商、和解、分享、共赢。他回顾说,抗日战争时期,成都、重庆被日军轰炸得一塌糊涂,川军为国而战,不计得失;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多少人自愿参加救济、捐赠……“物质技术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超常规效率就来自于道德基础,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对大西南的发展完全有信心!”
责编: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