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少勤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高职院校“立体化、递进式”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鲁少勤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随着国家“两化深度融合”战略的推进,企业对信息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和技能需求相匹配。通过对信息管理类专业未来工作岗位及其岗位迁移的分析,总结得出了“立体化、递进式”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并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技能需求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高职院校; “立体化、递进式”; 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成长过程的技能要求而不断发生变化。高职院校信息管理类专业“立体化、递进式”课程体系的目标是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以职业为导向,以实际的工作岗位技能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本文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的“立体化、递进式”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
1)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对接方面,探索与实施“分布式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课程体系按专业岗位成长的过程进行序化。同时,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接ERP工程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等岗位职业标准,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1]。
2)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形成学校、政府、管理软件供应商、行业协会与生产制造企业五方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格局,发挥学校与用人企业的“双主体”作用,校企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制定,全面推进订单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课程教学的保障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建设校内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中心、两化融合技术研发与示范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运维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立体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过程虚拟企业化,校外实习实践过程课堂化[2],确保每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4)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建立麦克思公司、用人单位、学生、学校等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学生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3],持续改进课程内容与专业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按职业成长过程序化课程内容。
1)为解决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和技能需求的问题,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方面,实行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ERP管理专业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ERP软件供应商、管理咨询公司、生产制造企业等分别达成了共建专业的合作协议,成立ERP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商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在校内设立用友、鼎捷、金蝶、天心等软件供应商的联络站,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
2)为解决课程教学的保障问题,在教学条件方面,实行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建设,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结合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建设和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ERP管理专业将实践环节建设进一步整合为与企业共建的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在校内,与各家ERP软件厂商合作,分别安装多套ERP软件系统,实现了多套ERP系统并存,从而体现课程教学与企业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校外,完成了15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认知实习、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场所和岗位。与企业合作进行了专业资源库的设计和开发,所有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共享和应用。同时,师资团队进入企业兼职、挂职锻炼、项目实施、技能培训,几年来,专业教师进入企业生产一线,为20余家企业完成了实际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
3)为解决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际成效问题,在课程体系的教学方式上,实施分布式工学交替,采用职业导向、能力主线、项目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ERP管理专业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逐步形成分布式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第1、2学期,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第3学期,利用校内现有的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通过进入企业进行工学交替来完成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第4、5学期,在校内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第5、6学期,利用工学交替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施与管理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情景模拟与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与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采用校企合作单位提供的项目实施案例进行教学,通过真实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分解,形成企业内各个工作岗位的细分任务群和所需技能群,在对任务群的问题分解、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岗位意识、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4],构成“职业导向,能力主线,项目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4)为解决学生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积累的问题,在课程的教学顺序上,依据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和岗位迁移,序化课程体系结构[5]。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ERP管理专业通过对“初始岗——ERP应用专员、客服、销售;迁移岗——实施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目标岗——项目经理”的学生职业成长轨迹的分析,又通过对这三类不同岗位应掌握的技能:初始岗——沟通与表达技能、企业职能管理技能、软件产品营销技能、ERP软件操作技能;迁移岗——ERP二次开发能力、计算机综合技能、掌握行业经营管理特点;目标岗——项目管理能力、系统集成应用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每类不同岗位所需求的专业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从基本职业素质逐渐过渡到通用职业能力,再到核心职业能力,归纳整理出其对应的学习内容、课程,按毕业后的职业岗位成长过程来序化课程体系,教学过程采用先易后难、逐层递进的方式,逐渐实现对工作岗位所需技能的积累。ERP管理专业“立体化、递进式”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ERP管理专业“立体化、递进式”课程体系结构图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ERP管理专业通过“立体化、递进式”课程体系的建设,有效地提升了专业水平、专业实力、专业特色和服务能力,提升了专业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与贡献度。
1)探索并形成了“政校产研”多方参与的专业建设格局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ERP管理专业“立体化、递进式”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软件厂商、30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校的鼎力支持,基本形成了“政校产研”多方参与的专业建设格局。在课程教学、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以及订单班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多方参与、多方评价的机制。校企双方按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校企责任分解,通过分布式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形式,使企业深度融合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成效方面,基于职业成长过程和岗位迁移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目的鲜明,充分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分解企业真实项目任务,推行“学练结合”的教学情境。围绕职业与岗位的技能需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采取职业实践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企业生产经营运作的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和系统再现,让学生在不同的部门中担任具体的工作岗位,掌握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ERP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及维护,促使毕业生能快速地融入企业的信息化项目中,胜任具体的工作岗位。
3)以点带面,形成了专业强、学生素质优的示范性效应。以ERP管理专业为基础组建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与服务专业群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2012年2月—2014年2月,完成了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ERP管理专业建设任务。2011—2016年连续6年,与多家ERP软件厂商开展了12个批次的企业订单培养。2011—2015年连续5年举办了5期教育部“ERP应用与实施”国内师资培训,对国内100多所院校,完成160余名骨干教师的培训,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针指引下,高职院校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通过“立体化、递进式”课程体系的实施,按工作岗位的成长过程,针对不同职业岗位设计“分层、递进”的课程结构,序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的对接,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出色的信息管理类专门人才。
[1] 胡丽英, 鞠光明. 校企合作“精英班”模式杰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4): 35-37.
[2] 尹翠芝. 现代师徒制在ERP专业培养模式中的尝试[J]. 现代职业教育, 2015(15): 100.
[3] 孙忠敏. 高职船机修造专业ERP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3: 23-27.
[4] 许存兴, 程书强. 运用ERP沙盘模拟 促进会计实训教学改革[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3): 84-87.
[5] 沙继东,孔邵颖.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12-14.
[责任编辑:缪宁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 Stereoscopic, Progressive"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U Shaoqin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With the national " Two depth fusion" strategy,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for enterprises. This requires th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ersonnel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needs match with the actual job position and skill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future work post migr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this paper sums up the "stereoscopic, progressive" curriculum system,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point of matching personnel tra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enterpris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ereoscopic, progressive"; curriculum system
2017-04-01
鲁少勤(1981-),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信息化
G 203-4
A
1672-2434(2017)04-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