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 刘丽玲
全纳教育理念在幼儿园游戏中的实践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 刘丽玲
全纳教育最初是针对特殊儿童提出来的一种教育观,指的是全部纳入,倡导不分性别、种族、智力、生理残障的教育机会共享。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强调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儿童不同的需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同样要贯彻全纳的理念。通过游戏,我们能够观察到儿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同时,通过游戏,我们也可以进行全纳的教育,实践平等的、多元的、差异的全纳教育理念。
1.首先要全纳儿童,建立基于观察和理解的师幼关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出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全纳教育理念的儿童观不谋而合,“全纳教育”正是基于儿童能力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无论是集体教学还是区域游戏,“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教师与幼儿日常互动中应有的专业行为。游戏是孩子自我体验、自我获得的过程。游戏推进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支持,取决于对孩子行为的观察。例如小班娃娃家游戏中发生的这一幕:
沐言和思璇在家中准备着午餐,突然,放在桌子上的娃娃掉了下来。沐言赶忙抓起“宝宝”,看着思璇不知所措,思璇也无奈地看着沐言……老师观察到这一切,走近他们:“宝宝从桌子上掉下来了,好疼啊!怎么办啊?”思璇听后仿佛想起了什么:“快,把她送到医院!”说完,抱起宝宝,向小医院奔去……当娃娃从桌子上掉下来的时候,从思璇和沐言的行为中,教师感受到了两个孩子的无助,于是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观察基础上的简单发问,化解了孩子们的难题,推动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看似简单的指导策略,却充分体现了教师能够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在全纳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需要、兴趣、能力等),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立足儿童的成长需要,为儿童提供一个支持其发展的丰富性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获得关键经验,养成学习品质,提高社会交往技能等。
2.其次是全纳他人,建立平等民主的共同体,发挥协同教育的影响。
全纳教育中,除了全纳儿童这个最主要、最重要的主体外,还应全纳与教育过程相关的一切他人,包括管理者、教师、来园指导的专家,甚至厨师、保安、家长等重要的教育参与者。全纳教育应该创建平等民主的共同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岗位和能力,让每个孩子、每位教师、每个员工都能够参与到教育中来,不让任何一个员工成为教育的“旁观者”或“局外人”,在全纳的文化氛围中对儿童协同发挥教育的影响。例如,幼儿每天都可以吃到色香味形俱全的饭菜和点心,却很少有机会知道这些美食是谁做的。园长可以创造机会,让幼儿认识厨房的叔叔阿姨,欣赏厨师的精湛技艺,进而迁移到小吃店、蛋糕房等游戏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游戏中除了要有人的因素,还要有物的因素,即供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操作材料,人—物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游戏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在游戏研究中,我们从丰富性、层级性两个维度探索人—物关系的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游戏的持续发展。下面以民间体育游戏探索活动为例说明全纳意义上的行动实践。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托小中大四个年龄段的孩子围绕8个项目(棍、绳、圈、沙包、球、皮筋、垫子、徒手),分别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丰富性玩法研究。横向研究是不同材料在民间体育游戏中的开发运用(绳、沙包、皮筋、圈等)和不同组织形式下的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发运用(小组合作、两两结伴等)。纵向研究则是一个民间体育游戏在托小中大不同年龄段循序渐进的层级玩法延续。如托小中大班幼儿都玩同一个游戏,可以怎么玩?同一年龄段中,能力弱的怎么玩?玩过一段时间后怎么玩?丰富性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探索,如材料的丰富性,就绳子而言,可进行绳子变身——拉大力、揪尾巴、拉四角(拉两角)、两人三足、蹦蹦绳、赶马车;踢沙包、踢毽子(与其他材料结合);绳结类游戏、绳圈类游戏。层级性玩法可探索的维度有很多,如:准确性(不准到准)、合作性(一人到多人)、复杂性(简单到复杂)、效率性(慢速到快速)、主动性(被动到主动)、模仿到创新性、平面到立体等。
当相同属性或不同属性的设施、设备、材料同时并存时,便构成了幼儿游戏的空间。在幼儿游戏研究中,我们经常会提出“是否有游戏空间”“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等问题,这是游戏发展中的进步。以往的游戏中,经常存在以下情况:一是无游戏空间。教室经常被桌椅橱柜占据,几乎没有幼儿游戏的自主空间。二是自上而下的教师“专制”游戏空间。需要设置几个游戏区角,在哪里设置,提供哪些材料等均为教师一人所为,无幼儿参与。
全纳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游戏中,我们强调因地制宜地设计园本化游戏空间。考虑到不是每个幼儿园的空间都足够大到可以任意规划布置游戏区角,我们建议充分利用物—物关系,从幼儿活动的需要出发,因地制宜设置游戏空间。这需要建立在对设施、设备及材料功能的全纳基础上。例如我园的教室分两部分,一半是活动室,一半是午睡房,游戏空间比较狭小。而原来的独立游戏室只能各班轮流玩,利用率不够高。于是我们重新进行规划,将轮流玩的独立游戏室改为午睡房,大大增加了教室的游戏空间。再如,娃娃家不一定是固定的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也许一个角落、一个帐篷就会成为幼儿的“家”。因为物—物之间关系的存在,游戏空间设置变得不拘一格。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而集体教学活动是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因为它能够有效解决幼儿园师生比的问题,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两者在促进幼儿发展中各有价值,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在游戏与集体教学之间实现有效的全纳,贯彻《纲要》提出的“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做出以下尝试:
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即将游戏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或策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集体活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幼儿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在游戏化情境创设中,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如在绘画活动“野蜂飞舞”中,可以通过看录像、听《野蜂飞舞》的音乐来感受小蜜蜂紧张、忙乱的感觉,进而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体验小蜜蜂飞舞的样子,从而为提炼螺旋线的画法做铺垫。又如在小班打击乐活动“大力水手”中,运用水手远航的情境带动幼儿入戏。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将雨声筒与“划船、吃罐头”的动作结合,时而变成船桨,时而变成装好吃东西的能量棒,极强的游戏情境让孩子们在快乐游戏中,体验节奏感和乐器演奏的乐趣。
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可以相互生成。游戏活动可以生发出集体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也可以衍生出游戏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兴趣爱好、热点话题、同伴交往、合作分享甚至矛盾冲突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游戏中教师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准确地解读幼儿的游戏。教学活动可以衍生出游戏活动。集体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围绕活动目标,设计适宜的内容延伸到区域游戏中,一方面可以给幼儿提供在游戏中练习、巩固技能的机会,另一方面幼儿学以致用,容易体验到成功感。例如泥工活动“棒棒糖”结束后,教师在角色游戏“糖果屋”中增添棒棒糖的制作与买卖情节,幼儿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棒棒糖的操作方法,而且丰富了游戏情节。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包括饮食、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等活动,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在幼儿生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活活动虽然琐碎,但其价值却不容小觑,我们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就开始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排泄习惯、关系习惯和整理习惯等。由于幼儿年龄小,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习得过程,通常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多种游戏形式的有机结合。如饮水习惯的养成,许多幼儿不喜欢喝水,可以通过“加油站”的游戏情境引起幼儿喝水的兴趣。又如幼儿在掌握“六步洗手法”时,步骤很多,不容易记住,于是老师将其编成儿歌:“小手合拢洗手心,小手分开洗手背,小手交叉洗指缝,小手勾拳洗手指,大拇指头转一转,最后洗洗手指尖。”幼儿通过儿歌学到洗手的步骤和方法。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各种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都需要渗透在日常活动中,正如《纲要》中所说,“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全纳教育中,全纳强调的不仅是主体关系、活动关系的全纳,还表现为资源的整合与最大化利用。全纳教育就是要在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之间,幼儿园资源和家庭、社区资源之间建立有机的共享的关系,进行最优的配置,支持儿童的成长。
《纲要》指出:“游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活动,而游戏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物质材料,才能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对幼儿来说,没有物质资源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和游戏,“幼儿的发展就是在同包括物质资源在内的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物质资源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条件。”物质资源广泛存在于生活中,包括购置的设备、器材、玩具,也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活中的废旧资源。幼儿园的活动区角几乎都是由各种物质资源汇集而成的。
我们在为幼儿提供丰富物质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正如《纲要》提出的:“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文化资源以精神状态为主要存在形式,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也可以是人类长期积累的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神话、传奇等。如秦淮岸边城墙的伟岸,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正月十五闹花灯、舞龙舞狮,还有各式各样的民间游戏、民间手工艺等。如,在游戏“城门城门几丈高”中,幼儿唱的不仅是儿歌,玩的不仅是钻城门的游戏,更是对南京民俗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文化资源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幼儿的心灵。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是直接的课程资源,家庭、社区则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充分挖掘家庭、社区中广阔的课程资源,包括环境设施、人文氛围以及人群结构等。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获取各种信息。如,利用家长的职业、经历、特长等,为幼儿园提供各种教育信息和途径,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又如,通过参观糖果店,幼儿不仅可以欣赏丰富多彩、形状各异的糖果,还可以感受营业员如何接待、如何与顾客互动等,从而引发或丰富“糖果店”游戏。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家长、社会关系将幼儿带出去,还可以将社区资源请进来,如邀请在供电局工作的爸爸妈妈来园进行安全用电教育,邀请社区牙科医生来园普及牙齿防护知识等。“交警叔叔进校园”活动后,“汽车加油站”中陆续增加了红绿灯、斑马线和交警等资源,“汽车”也不再是横冲直撞……
家庭和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弥补了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也在多方互动中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意识,使幼儿懂得热爱生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学会关心他人,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