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的影像里定居

2017-09-10 07:22阑珊
珠海 2017年3期
关键词:摄影术冲洗摄影

阑珊

如果不是事先已经知道这是个照相馆,否则我真以为自己走进了绝命毒师里老白的操作间。几个大冲洗台,保证经过三层过滤的水可以自由流动,架子上摆满了颜色各异、瓶瓶罐罐的药水,甚至还有一个防毒面具。

先取出用特殊制剂擦拭清透的玻璃板,对着光线仔细检查,然后倒出之前已经调剂沉淀好的火棉胶,小心翼翼地倒在玻璃上进行涂布,随后戴着防毒面具的李巍迅速调整操作间的灯光,设置好闹钟,将涂布完的片子放入特制的装满硝酸银盐溶液的盒子里,进行感光。

四分钟时间到,小心地取出感光后的片子,冲出操作间走到已经取好景設置好的摄影间,装入感光片,没有快门,需通过摄影师对光、景、人和焦点的把握,时间要刚刚好,取下镜头盖,拍摄。

我坐在布好的景致里,屏息等待的那一瞬间,像掉进了黑洞,所有的光影、空气流动、呼吸都仿佛一同被凝固。

看似过分小心翼翼的舉动,仿佛是在进行某种精密的实验,而近乎显得有些庄重的氛围,又仿佛是在经历某种朝圣的仪式,拍摄的那一刻,简直像被摄了魂。

再返回操作间,放入已事先调配好的显像液里,慢慢地等待玻璃感光片出现影像,再用严格过滤过的水进行反复冲洗,必须是流动水,最后再放入没有一丝杂质的蒸馏水里定影,最后这张玻璃底片才算完成。

这的确是个刷新对拍照认知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后的成品:药水的调剂、拍摄时对光影的把握,冲洗时的手法和感光时间。每一张成品都无可复制,等待成像的过程充满未知和期待,的确是个美妙的过程。而且完全无法用后期对图像加以后期修片,更使得不管是拍摄者还是被拍摄对象都必须谨慎而慎重地对待每一次拍摄。

这近乎一种宗教仪式。

这项技术在中国已近乎失传,掌握此项摄影术的人目前在国内不超过三百人,南中国更是唯此一人。

“摄影师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工匠”

李巍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成长于798改造前的大院。自从1987年开始的29年里,他接触摄影并且沉浸其中。

一开始李巍偏好拍摄风光照片、纪实照片,后来才把拍摄重点转移到人物肖像上。正是缘于拍摄人物肖像,他发现了更多摄影的美好。他挺唾弃时下流行的用各种PS手法来美化人物,千人一面的小清新人物拍摄,“一张好的人物肖像,应该可以看到这个人身上全部的过去,可以展示这个人最真实的内心”。

正因为如此,对于每一次拍摄,他都极为慎重其事。拍摄前,他会先跟拍摄对象沟通,通过交流了解对方,抓取对方精神层面的特性。唯有充分了解了拍摄对象,他才愿意设置相机,将对方真实的某一面记录下来。

全民自拍时代,各种手机拍摄和美图软件突飞猛进,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对此,李巍也丝毫不掩饰他的排斥。他甚至不喜以艺术家自居。他认为,摄影师这个行当从最初,便是工匠的一种。既是工匠,自然应该还原其工匠精神,要对布光、调焦都有极强的掌控力,要了解关于摄影的一切,要有着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夫。

直到他接触到古典摄影,他终于找到了他对摄影作为工匠师的最好体现方式。他说的古典摄影,不是复古,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发明于19世纪的明胶银盐印相。

这项古老的摄影工艺,在19世纪被发明后,曾在20世纪占据了摄影的主导地位。由于拍摄环节繁琐复杂,绝对是纯手工操作,需要拍摄者长时间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把控,且由于冲洗手法的变化会影响每一张照片的成像,以致于每一张照片都无法复制,独一无二。这是一门真正的手艺活。

这充满仪式感的每一道工序,是一种追忆,是一种过程,庄严、肃穆,是真正的匠人制作的艺术品。李巍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五年前来到珠海定居,依然初衷不改,全身心投入到这种古老摄影技术的研究里。从一年前决定在珠海开一间推广古典摄影术的摄影工作室开始,筹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部个人史”

一直知道摄影是件烧钱的事情,但拜访了李巍的摄影工作室之后,才对烧钱二字有切实的体会。

1850年的照相机镜头、1930年的照相机器、红遍新闻界的照相机、当年英国皇室使用的照相机……他的器械难以用金钱衡量,每一件都是珍贵的传世珍品。

仅有这样的机器还不够,为了拍出一张真正的复古照片,他甚至收藏了满室的古董家具。老红木被岁月包浆,打磨得光滑的表面是外边的影楼打着“复古”的旗号,在网上廉价购置的仿旧家具无法模仿的质感。

由于对每个细节近乎苛刻的要求,以及不计成本的投入,这家摄影工作室简直成了古董博物馆。

由于国内圈子里目前掌握这种拍摄技术的人不足三百人,再加上这些机子不易得,还要真的会操作它,还有配套的底片、冲洗液、感光相纸稀缺,使得北京一家银盐摄影馆开出一张照片两万元的高价,竟然听说预约已需预定到半年后。

随着孙俪、刘烨、林依轮等明星纷纷尝鲜,这种古老拍摄技术才渐渐为人熟知,但始终是小众得不能再小众。

也并非贵得没有道理,各种配备材料的稀缺使得一张照片成本本来就高,更不用说拍摄过程里有诸多需要经验才能拿捏准确的节点,此前都需要经过10次,甚至20次地反复试验,也同样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再者拍摄中每个细节都需要全神贯注、屏心静气,哪怕只是往玻璃底片上涂抹火明胶,都要禁止所有周遭人走动,以免底片沾染灰尘而影响拍摄等等,很难把它当成一种商品来销售。

因此李巍的摄影工作室开起来之后,最常和朋友说的是,“你要喜欢,我就给你拍,送给你,别来谈钱,花了如此多心力的东西,实在很难定价”。李巍平时还在珠海的老年大学授课,希望先通过这些举动让大家慢慢了解这种古老摄影术,“当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这种纯手工摄影的魅力,这种古老摄影术才可能被重拾”。

为了让更多人可以体验这种摄影,李巍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每一个家庭拍摄一张全家福。他说,以前几乎每个中国家庭里都会挂着一张全家照,这是中国式的家庭图腾。而现在人们似乎已经丢失了这种传统,最多拿个手机自拍一张了事,更别说认真冲洗出来挂在家里。

“我自己就很为没有一张全家福而遗憾”,所以,他觉得这也许是个让更多人了解银盐摄影以及摄影背后的意义的好方式。“当一家人很庄重地坐在这里,完成一张这样的照片,这种大画幅银盐胶片拍摄,加上博物馆级的无酸装裱,使得每一张全家福不仅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至少可传世两百年不变形,不发黄。”

每一個家庭都是一部个人史,传承的不仅是一张老照片,更是一种维系,一种记忆,一种超过衰老死亡生生不息的情感。

“生活总需要一些仪式感”

在这个目不暇接的时代,科技和工具日新月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从所未有的便利,但是,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我们的生活水准反而下降了。我们再也没有那种在一个有特别纪念意义的日子里,特别庄重认真拍一张照,然后焦急地等待冲洗好,再郑重地装裱好挂在家里,或者小心翼翼地放进相册里那种仪式感。

我们这么亢奋地追赶时代脚步,这么积极地投身当下洪流,但从身到心,简直全民热烈地走进生活水准下降之路。

生活总需要一些仪式感,需要为你认为重要的时刻花点无可取代的时间,这是被李巍摄了一把魂后的真实感受。

瓦尔特·本雅明曾在他的《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里说:“长时间的曝光过程使得被拍者并非‘活’出了留影的瞬间之外,而是‘活’入了其中。在长时间的曝光过程里,他仿佛进到影像里头定居了。”

體验过这个过程,我对这句话尤其感悟至深,这也正是为何早期肖像摄影作品里时常可以看到一抹灵韵,而匆匆快照遍及天下的时候,相片里多是同一张浓妆艳抹的庸俗面容。

这是个剥皮去骨,露出你真皮相的过程,而没有比面对真实的自己更动人的时刻了。不需要说一句话,你却可以在一张照片中看到一段人生里全部的起承转合,呼吸到共同的命运,这才是影像的魅力。

猜你喜欢
摄影术冲洗摄影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均粒滤料滤池反冲洗设计浅谈
从自拍到自拍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小狗
民国时期的文人与摄影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含油污水过滤罐反冲洗周期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