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方普通话

2017-09-10 15:41朱华美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母语方言普通话

【摘要】:地方普通话是方言区人们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既不是纯粹的母语方言,又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中介语”。地方普通话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地方普通话也有实际的意义。本文从含义、产生原因、意义等方面,对地方普通话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地方普通话;含义;原因;意义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日常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在它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汉语方言,方言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对普通话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与共同语同时存在。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但是推广普通话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对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各级教师在一级一级向下传递的时候可能会因教师个人问题或其他原因造成普通话越来越不标准;普通话的语流音变规律----轻声、儿化、变调等方言区的人们也不容易完全掌握。也就是在现实语言交际中,普通话的运用往往呈现出一种层级变化的状况。对于很多不能操一口流利标准普通话的方言区人们来说,他们会用带有方言特点的普通话进行交际,这就是“地方普通话”。

我们在学习现代汉语语音的时候,也常有这样的经历:模仿方言模仿得不地道时,或者练习标准国际音标练习得不到位时,常会读出一种介于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的音,这种中间状态的音,也就是“地方普通话”。

地方普通话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毕竟,从方言到普通话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人来说,学习普通话更非容易的事。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还带有方音,说明他的普通话还没练好。但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完善,地方普通话会逐步接近标准普通话。

地方普通话的说话者在说话时做出努力,听者也会在听觉上做出让步,从而使双方达到交际的目的。那么地方普通话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母语方言影响根深蒂固。方言区人们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使用母语方言规则认知普通话规则并产生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普通话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语言错误往往也是受母语方言影响的结果。如果母语方言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就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阻碍学习,就会对学习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常见的现象是在日常交际中,方言区人们有时会说出一两个方言词,听话者根据语境能听懂,并不影响交际,如将“我”说成“俺”等。

其次,与第一种情况相反,过度地看重和强调普通话的规则,把普通话的规则当作普遍规则使用,将其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普通话中并没有的结构,颇有矫枉过正的意味。这种情况下中介语往往更多地带有普通话的特征,而不是母语方言的特征。比如母语方言中没有边音l或鼻音n和边音l相混的人,在学习了边音l之后,生怕把l读作n,结果把应该读作n的也读成l,如将“无奈”读成“无赖”,“河南”读成“荷兰”。

以上情况说明普通话学习者没能完全掌握普通话知识,将所学的不全面的普通话知识过度地加以套用,造成语言偏误。

第三,教与学的过程中练习不得当。这种情况下中介语的产生是由于教师教学不当或教材内容不当。比如一些教师在教授普通话轻声时,只抓住了“轻”的特点,在示范教学时把轻声音节念得很轻,学生模仿教师的发音,把轻声音节念得几乎听不到,以为这就是轻声,自然会造成发音偏误。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輕又短的声调变体。“又轻又短”是说,就音节的音强而言比原调轻些、弱些,就音节的音长而言比原调短些。因此,单纯刻意地将轻声音节读的很轻,而忽略短这个特点,读出的音听起来就很别扭。再比如有些形近字,如免和兔,可能教师本人就分不清或读不准,再教给学生,学生自然会读错。

第四,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策略就是我们为了学到知识和收集信息而采用的方法,就是为学习和调节学习采取的各种措施。比如方言区人们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可能采用听录音的形式,有时可能由于录音机或相关设备出现问题,会在播放的时候产生杂音,学习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将杂音误以为是普通话的发音,学习并记录下来,导致错误的出现。

交际策略反映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可以作为学习者对无法完成的某一表达计划的替代。交际策略有转述、借用、求助、手势语、回避等,反应地方普通话发生的交际策略主要是回避和借用。回避就是学习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回避使用目标语中某种不熟悉的语言材料,借用是指学习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借用母语中的方言材料。比如“熨斗”这个词,粤方言区的人如果不知道“熨”字怎么念,就可能采取回避策略,或者借用母语方言中的“烫斗”来代替,导致词语运用错误的产生。再比如“糖块儿”这个词,在没有儿化音的山西晋中方言中,人们发不出儿化时就用“糖疙瘩”代替。

最后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年龄、文化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段是2—14岁,超过这一年龄段,语言系统就很难与儿童的自然思维结合起来,例如狼孩,脱离人类社会环境,超过最佳学习年龄,就很难再学会一种语言。方言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是在本地学校,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高,或是受到大的方言环境的影响,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当地方言上课,这样也会造成地方普通话的产生。

文化影响对目的语的社会心理距离,这种社会心理距离越近,学习普通话的过程就越容易,反之就越困难。比如在差别较大的南方方言区和北方方言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礼仪规范、道德评判、文学艺术等都相差很远,南方方言区的人们就仍可能把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看作一种适用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们的交际工具,以“北方话”相称,把普通话视为异方他乡的语言,而对本地方言就倍感熟悉、亲切。这种乡音的亲和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普通话的产生。语言的学习、训练、提高需要良好的社会交际环境,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宏观上来看,对于各大方言区的人来说,普通话的学习缺乏良好的交际环境,这也会对普通话的普及造成阻力。

地方普通话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研究地方普通话有重要意义:

地方普通话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范畴,研究地方普通话的性质特征、产生原因、考察描写地方普通话的语言系统及其演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第二语言或普通话学习的本质,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制定语言学习策略,改进语言教学方法。

对于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来说,研究地方普通话,有利于弄清各方言背景的人说普通话的难点,找出克服难点的办法,使标准语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联想到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他们在和中国人的实际交往中听到的往往是带有各种口音的普通话。为了达到更好地交际目的,在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上让外国友人多听一些地方普通话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让外国友人听懂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就必须帮助他们了解地方方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照标准语,掌握地方口音普通话的特点。

总之,地方普通话是普通话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一种不完善的中介语。方言区的人们在学习普通话时难以超越这一阶段,但要努力向标准普通话靠近。地方普通话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地方普通话,不管是用于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洁.“地方普通话”初探.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陈亚川.“地方普通话”的性质特征及其他.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第1期。

[3]張建强.“地方普通话”研究刍议.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4]张建强.地方普通话产生根源探究.贺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王群生,王彩豫.略论“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简介:朱华美,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母语方言普通话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