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摘要】:文章以《战狼》系列影片的片名翻译及海外市场发行为引,通过翻译前的准备、翻译多种方法、翻译过程遇到的问题三方面论述了中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并辅以相关案例。
【关键词】:战狼;中文电影翻译;翻译方法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七月流火,2017年的7-8月一部影片的上映点燃了整个华夏大地的熊熊爱国之情,这就是《战狼2》。作为《战狼》系列影片的第二部,《战狼2》不仅延续了《战狼1》中突显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更把故事背景从中国边境转移到了海外,这意味着影片在创作之初就考虑到海外市场的发行,而中美同期上映既考验了影片的剧情和整体摄制,也考验了影片片名和台词的翻译功力。谈到中国电影走出国门,首要之急便是影片的翻译,而片名的翻译则是重中之重。作为一部电影的名片,片名的翻译直接影响到影片的发行。《战狼》的片名英译为 “Wolf Warriors”。英文单词Warrior有“战士、勇士”之义,美国电影类似的名称有《Warrior》(《勇士》)、《The Warriors》(《战士帮》等,该译名既与中文片名对等,又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与语言習惯相符,不失为理想的译法。
随着电影市场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影片放眼全球,不论是题材、背景、内容,或是演员、创作团队都越来越国际化。而影片的翻译一般也在创作之初便同步进行。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并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而案头的准备工作则是翻译的先期“功课”。
一部电影的拍摄,耗时耗力更耗“金”,只有发行越广,越多观众观看,无论是国内观众还是国外观众, 才能达到影片拍摄的目的。而电影片名的翻译首先要做的“功课”就是研究什么样的片名对国外观众有吸引力,可以让观众有到方寸银幕一睹的欲望。周星驰的影片《月光宝盒》海外片名为“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魔盒”。潘多拉魔盒的典故出自古希腊神话,当好奇心极强的潘多拉经不住诱惑打开了魔盒时,灾难与瘟疫,贪婪与痛苦便被释放出来,扰乱人间。这个译名非常容易被国外观众理解,进而有想要知道魔盒打开后的故事并到影院一探的欲望。
第二个要做的“功课”便是甄别文化的共通性。一部电影的译文如果不考虑文化的共通性,便会陷于不知所云,无法理解的尴尬境地。《霸王别姬》是一部具有史诗大片气魄的经典之作,但英文片名翻译成了“Farewell My Concubine”,直译为“别了,我的妾”,不仅气势丢了,更不为国外观众所理解,产生共鸣。
功课做足了,着手翻译才能底气十足。提到翻译的方法,总结归纳,不外乎直译、意译、音译、转化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影片,所用的翻译方法也随之不同。
一、直译法
直译即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法作为电影片名翻译的常用方法,强调必须忠于原片名,保持原片名的含义、句法及修辭特点,无需缀饰。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许多都采用直译的。例如《红高粱》直译为“Red Sorghum”,《活着》直译为“To Live”,《一个都不能少》直译为“Not One Less”,《大红灯笼高高挂》直译为“rise the red lanterns”,《满城尽带黄金甲》直译为“the city of golden armor”。一般来说,直译是开门见山的译法,省事有效,一目了然,同时又保持电影原名的含义。但也是直译效果不理想的,如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虽然影片海外票房飘红,但译名“C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不能称之为理想翻译。
二、意译法
意译较之直译,需要译者具备深厚了中外文字功底和文学沉淀。意译就是从影片名及剧情内容出发,不强求与原片名一致,强调自然流畅。翻译大家严复、林纾等都主张意译。赵景深先生曾经说过,“一个通顺流畅的版本比只注重于忠实于原作的版本更好”。王家卫导演的许多电影堪称意译的典范。比如《东邪西毒》。国人都知道“东邪西毒”是出自金庸小说,但金庸的小说在国外并非人尽皆知,而且外文版本也一定能翻译出其作品的精髓。电影片名译为了“Ashes of Time”,直译为“时间的灰烬”,非常切合电影中“时间”被赋予的深刻含义,同时英文“Ashes of Time”蕴含诗意。看过《东邪西毒》的朋友都知道,时间在片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Ashes of Time”这个翻译既体现了电影的精髓,还为它赋予了一分英文的诗意。其他影片如《重庆森林》译为“Chungking Express”(重庆快餐店),《旺角卡门》译为“As Tears Go By”(潸然泪下),《阿飞正传》译为“Days of Being Wild”(狂野的日子)也都与原片文及影片主题相符。
三、音译法
相较于直译和意译,音译可谓最为简单。多用于人物传记类影片的片名的翻译。如《林则徐》英译为“Lin Zexu”, 《毛泽东》译为“Mao Zedong”,《周恩来》被译为“Zhou Enlai”。音译以汉语的读音为基础,使用汉语拼音,力求与英语的读音相对应。但音译片名的前提是影片的中心人物需要是众所周知的伟人、名人,音译后的片名能够使国外观众明白影片的中心人物。周星驰的电影《大圣娶亲》并没有采用孙悟空的音译,而是译为“Cinderella”(辛德瑞拉),更能为海外观众与理解。
四、转译法
在翻译电影片名时,有时为了符合译文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片名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从而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如李翰祥导演的《火烧圆明园》就采用了转译的方法。影片国外译名为“The burning of the Imperial Palace”,同原片名一样,译名也赋予了一种即视感,悲怆感。
五、增译法
增译法也是电影片名翻译时一种常用的方法。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在翻译时有时会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经典电影《刘三姐》,根据海外观众的语言习惯译为了“Third Sister Liu”(刘家的第三个姐姐)。电影《海上花》译为“flowers of shanghai”,即上海之花。
六、减译法
与增译法相对应的方法即是减译法,即通过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译为“aftershock”,五个字的电影名浓缩为一个英语单词——“余震”,言简意赅,一语双关。不禁使人联想到大地震后接二连三的余震,生死逃亡及生死抉择。
七、反译法
反译法即是译名与原片名意思相反,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如《谁说我不在乎》 译为“who cares”,字面意思完全相反:谁在乎呢?
当然,在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的因素有对国外文化、风俗习惯的掌握和译者中英文造诣的深浅。
一部电影如果在国外能够大受欢迎,引发追捧。除了其内容和制作的扎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其片名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能够与国外的文化共通,或者能够为国外观众所理解。世界大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产生对事务不同的理解方式。只有深入掌握目标观众的文化、风俗和心理,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电影片名的翻译效果与译者有直接的关系。译者不仅要求“译出”,更要“译好”。这个“好”有妙笔生花之意,既要吻合原片名,又要高出原片名。译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有技术层面的素质,还需具备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素质。技术层面的素质除了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更需要有深厚的中文功底和造詣,只有本国语言运用娴熟,才能在翻译中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同时技术层面的素质还需要有丰富的双语文化知识、渊博的知识面、扎实的翻译理论和专业知识等。译者作为电影团队的主创人员,既要对电影团队負责,也要对自己翻译的译名对国外观众产生的影响负责。译者需要以如履薄冰的态度,慎重对待不同的文化差异,引领观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价值观。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译者对译文的反应如能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翻译就可以说是成功的,奈达还主张翻译所传达的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还应包括语言形式。译者不能随意增加原作没有的思想,更不能随意地删减原作的思想。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前者注重结构形式,而且往往利用紧凑的结构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而后者强调的是观点,并且用合理地调整语序来整体地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因此,在进行电影片名翻译时,必须掌握原片名的思想和风格,同时也必须把原片名的思想和风格当作译者的思想和风格。一部影片的片名英译通常会有多个备选。评判一个译名的好坏有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方面便是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观众观影。无论是哪一种翻译的方法,只要译名对观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便是恰如其分的翻译。而通过国外的市场调研和国外小规模的点映可以初步判断出译名的优劣。更准确的判断则要到影片上映时才能一见分晓。
参考文献: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1).
[2] 徐稳. 中文电影名英译简析及翻译方法. 《北方文学:下》, 2014 (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