囹圄中的绝望呼喊

2017-09-10 17:07陈会萍
牡丹 2017年24期
关键词:穆时英都市人夜总会

陈会萍

作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为人们展现出别具特色的上海社会,同时也为人们呈现出这些都市人物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穆时英小说中都市人物的生存困境:一是关于穆时英小说中都市人物生存困境的展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所面对的困境);二是都市人面对困境的抉择;三是分析这一现象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学,既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又与人的本性密切相关。所以,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展现成为作品常常表现的内容,而作品对人生存状态的探索与追问,有助于人们对生活、精神及心灵的多方位认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在半殖民经济上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呈现出天堂与地狱两种状态,而新感觉派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所发展起来的。新感觉派成员之一的穆时英在顺应时代潮流表现人生存状态的同时,又展现出别样的书写。翻开穆时英的作品,人们可以感觉到,无论个人做出怎样的挣扎,都将陷入人生的孤独与绝望之中,他的作品大多展现出半殖民状态下上海都市人物生存的一种困境,区别于物质的困境,作品更多反映的是都市人精神上的困境。

一、都市人物生存困境的展现

总结起来,都市人物的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四个方面。通过阅读穆时英大量作品,人们可以发现他笔下都市人物的生存困境主要体现在前三方面。人与人之间只剩下欲望、利益追逐,人的生存意义被无形遮蔽,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在社会中丧失,最后人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却陷入了虚无化。

(一)人与人:声乐场所下的同病相怜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必须处于社会活动之中,因而人与人的交往成为基本的交際活动,和谐融洽的交往活动往往能促进个体的发展。然而在都市生活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为:功利化、冷漠化、商业化,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消费,在消费下的欲望追逐,个体与他人都被欲望所驱使且陷入深深地情感孤独困境中,人与人之间追逐着欲望,却又陷入情感孤独之中,成为声乐场所下的同病相怜者。

穆时英笔下的都市人物大多处于舞厅、夜总会、跑马场这些现代性娱乐场所之中,这些场所聚集着大量人群狂欢,但是人们的心理距离相隔万里,他们之间的互相交往更多是一种对自身欲望的追逐与情感消费,对欲望的追逐成为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主要表现内容。例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则是将五个经历不同的人,置于同一时间(星期六的下午及星期六的晚上)和同一地点(皇后夜总会),着力描绘他们在声色电光中如何放纵自己的原始欲望,这是五个尽情放纵快乐的人,同时也是五个从生活里跌下来深深寂寞的人;《夜》中漂泊无定的水手与憔悴寂寞的舞女在夜晚互相寻求着慰藉,两人在欲望追逐与情感消费之后又各奔东西。

人与人之间除了表现为对欲望的追逐,同时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孤独。例如,《黑牡丹》中的女主人公黑牡丹一面宣称:“我是在奢侈里生活着的,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春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汽车、埃及烟,我就成了没有灵魂的人”,一面又与“我”共同感叹“卷在生活的激流里,你知道的,喘过气来的时候,已经沉到了水底,再也浮不起来了。我们这代人是胃的奴隶,肢体的奴隶……都是叫生活压扁了的人啊!”黑牡丹无法脱离奢侈化带来的物质生活,只能感叹自己是被生活压扁的人。同样,《CRAVEN “A”》中的余慧娴是每次都会带了一个新男子的姑娘,是和很多男子交往过并自称不会爱任何一个男子的姑娘。她过着追逐欲望的生活,也时常感叹人生的孤独:“那样的寂寞啊!我是老了吗?还只二十岁呢!为什么我会有那种孤独感,那种寂寞感?”这与“我”的眼中始终有着“一个寂寞的,疲倦的,半老的妇人的剪影”相印证,余慧娴在欲望追逐与情感孤独的困境中艰难生存。

(二)人与社会:无力左右的生存格局

人不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人不仅有个人主义的一面,也有合群主义的一面。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脱离社会而存在,人是社会中的人。然而,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往往被社会所支配,人的个体性被消解,社会本身携带着各种无法预料的因素,使人被一种无形之力所控制,这也使得人的生存陷入一种困境。个体的抗衡在社会面前是不堪一击的,社会所形成的生存格局是个体无力左右的,在穆时英笔下表现为个体被物化与被放逐。

仔细阅读,人们不难发现,作品在呈现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都市人往往被物化并被社会所放逐。首先是关于人的物化,所谓物化,即是将人的属性降解为物的属性,主要表现为将人“拟物化”。例如,《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开篇这样描写蓉子:“她有着一个蛇的身子,猫的脑袋,温柔和危险的混合物……腰肢当作花瓶的瓶颈,从这上面便开着一枝灿烂的牡丹花……”蓉子把她的恋人看作是与雀巢牌朱古力糖、上海啤酒、糖炒栗子、花生米一样的消遣品,被抛弃的男子就成了——被人排泄出来的朱古力糖。在这里,作为大学生的蓉子和被蓉子抛弃的男子都被物化,具有了物的属性,成为社会中的消费物;《Craven “A”》中,女性的身体成了一张“优秀的国家地图”,成为被男性亵玩与观摩的物品;《黑牡丹》中出现了双重的人的物化现象,题目“黑牡丹”作为一种修辞性的名词,她既指牡丹这种自然植物,又指舞女自身。

除了一部分都市人被物化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都市人则被社会湮没、被放逐。《夜》中孤苦无依的水手被社会所放逐而流落街头;《PIERROT》中的潘鹤龄失去了自己的爱情,也不曾有过真正的友谊,更没有任何的亲人关怀,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他只好投身革命,献身群众,最终换来的却是被组织怀疑和群众抛弃,被社会抛弃和放逐,成为孤独的“丑角”。在人与社会中,都市人所面对的是被社会物化与放逐的困境,人们可以发现都市人被物化,个体性消失,并被社会所放逐、所吞噬、所支配,如此种种例子表明穆时英笔下的都市人物被社会抛出正常轨道,个体无处可逃,人的生存格局是无力左右的。

(三)人与自我:身陷囹圄的绝望舞者

人本来就是他自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的存在却产生很大的怀疑。人的自身、人的劳动及其成果、人的消费、人的精神以及所有与自我相关的东西好像都不属于他自己一样,人与自身产生了严重的分化,导致人产生自我怀疑与精神虚无的困境,成为身陷囹圄的绝望舞者。endprint

穆时英作品中的都市人在面对自我时,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与精神虚无的困境。例如,《夜总会中的五个人》中的知识分子季洁面对各种版本的Hamlet而迷失了自我:“你是什么?我是什么?什么是你?什么是我?”对于自我怀疑困境,《PIERROT》的主人公认识到:“到二十岁,他读了许多书,他知道超人哲学,悲观主义,佛法,唯物史观,中庸之道,他知道政治是政治,蚊子是蚊子,什么是什么。可是,今天他忽然什么也不明白起來,他不明白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蚊子是什么。”《街景》中的“他”本以为能在上海发财,却没想到遭遇革命党的洗劫,致使发财梦破灭,最终沦为乞丐,嘴里不停地喊着“真想回去啊!真想回去啊”,从抱着美好理想到残酷的破灭,主人公不禁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

另外,人与自我的困境还表现在精神虚无方面。例如,作品《夜》中作为水手的主人公居无定所、漂泊无依,他是代表众多城市漂泊者精神上虚无的象征者;再如《五月》中的佩佩所言:“世界窄得放不下一只脚,就像末路似的,没什么地方可以去似的”“现实的世界就是屋子,公共汽车,椅子,电话,打字机,牛排,番薯,蔬菜汤,鞋子那些东西呵”;同样《Craven “A”》中的舞女余慧娴,她尽管一次次地更换男友,明知人与人之间毫无真情可言,却一次次麻醉自己,希望通过这些虚无的东西去麻木自己,这些都是一种精神虚无的表现。

二、都市人面对生存困境的抉择

人在面对困境之时,必定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而穆时英笔下的都市男女大多意识到处于都市生活的贫乏与凄凉,但面对这一困境,他们大多选择自我沉沦,尽管有反抗,但更多的是无力的反抗,最终只是一个短暂的逃避,成为囹圄中的绝望歌唱者。

(一)自我的沉沦

穆时英小说中的人物多半处于自我沉沦状态,这些都市男女尽管已经意识到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已经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也感受到处于都市生活的晦涩、苦闷和无意义,并且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焦虑,但他们似乎都有意逃避现实,借沉沦来逃避现实。例如,《CRAVEN “A”》中的女子余慧娴时常感觉到自己像海一样深的孤独与寂寞,在同各色男子交往时,她也明白同她交往的男子并不是真心对她,在被人嘲笑“廉价”时,“却很高兴地笑着”,她更多地选择在交际中沉沦;《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五个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沉沦,金子大王胡益均忘记了他已经破产,黄黛茜忘记了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容颜,缪宗旦暂时忘记他已经失业了,季洁忘记了他的失恋,郑萍忘记了事业的烦恼。在夜总会舞厅的喧嚣、热闹中,他们选择自我沉沦,企图在狂欢中摆脱孤独、空虚、恐惧和无依无靠。

(二)无力的反抗

一部分都市人面临生存困境时也会做出相应的反抗,但这种反抗大多是无力的。《Craven “A”》的女主人公余慧娴在寂寞和真挚的情感寻求不得时,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金子大王胡均益用枪自杀;《黑牡丹》舞女黑牡丹面对作为都市人所处的困境,曾试图逃离城市,这种反抗却是无力的,她很快便又将回归城市;《PIERROT》中潘鹤龄曾试图寻找理想的事业和爱人,最后却一无所获,没有亲人、朋友、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他的不断努力变成了一种无力的反抗;《街景》里的“他”——老乞丐,从抱着发财梦来到上海到自己被洗劫,最后连回家的愿望都不能实现,他最终无力反抗这种人生困境而去自杀。

(三)短暂的逃离

面对都市生存困境下人的异化、价值失落、信仰丧失等,部分作品流露出对乡村传统文明的一种向往,当人物厌倦了都市的喧嚣时,会回到自然的怀抱,向自然寻求生存的依托。《黑牡丹》中,“我”看到了黑牡丹出离了世俗在郊外过起了乡村田园生活,在郊外休息了三天,便没有疲倦和被生活压扁的样子。《PIERROT》:“回家去吧!家园里该有了新鲜的竹笋了吧?家园里的阳光是亲切的,家园里的菊花是有着家乡的泥土味的,家园里的风也是秋空那么爽朗的。而且家园里还有着静止的空气和沉默的时间啊!”在回归乡土的情景下去重新认识和追寻自我的存在,家园里半个月的培养使潘鹤龄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变成了健康的。《白金的女体塑像》中医生对女病人的建议是远离都市去乡下休养,《第二恋》《公墓》等作品多以郊外为描写场景。由这些可以看出,人们对都市文明、都市人生的叛逃,但这些只是短暂的逃离。例如,潘鹤龄在经过短暂的休养后又回到都市,却被冤入狱,等出来时已跛着一条腿,面对熟友却呈现出白痴似的表情。

三、结语

穆时英对都市人生存困境的营构,更多的是一种作为都市人深陷囹圄中的绝望呼喊。《都市旋流中的海派小说》中提到:“特别是上海的环境使新感觉派他们最早体会到现代高度的物质文明与人的精神困惑日益对立这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主题,联系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心态,不能不承认海派包含的某种超前性。”穆时英在短暂的生命中为人们创作了繁多的作品,他的作品也是对当时上海都市人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作品所表达现代人感觉到的生存压力,对于社会、文化、自身的怀疑主义对当今社会也有某些启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人们也面临类似的生存困境,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四川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穆时英都市人夜总会
Kiss and Ride
穆时英是谁?
——对其附逆之事的再思考
爱自己 你做到了吗
《向北方》中的压抑空间及都市人困境表征探析
丢了两元钱的车
战时日本知识阶层与穆时英的交流*
——从《文学界》追悼特辑到夭折的文艺团体“中日文艺家联盟”
上海都市景象的文学建构——论穆时英小说中的电影元素
穆时英研究现状分析及反思
临水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