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
摘要:从高福利制度对自由与进步的影响出发,思考我国在以民生建设为本的福利体制建设中,应该注意培育多元福利主体,建设综合性社会福利治理体系,把握民生建設的重点。以创新带动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倡导节俭、勤劳的社会风气,助推自助体系的形成,建构具有“预防、干预、发展”整合性功能的、可持续的社会福利体系。
关键词:福利制度 自由进步 民生建设 可持续
一、福利制度对自由与进步的促进与阻碍
(一)促进方面
以北欧高福利国家为例,优渥的福利政策为国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人人都可以接受免费教育,国民素质整体拔高,实习计划、失业再培训计划等也使就业率得以提高。均贫富的税收政策使大多数人的收入比较均等。不同的工作虽然对于教育程度和个人能力的要求不同,但有了制度保障,人们择业多是基于自身兴趣、个人发展、工作价值以及社会贡献的考量,而非被迫谋生的手段。以喜欢为起点更能成事,能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热情与精力,施展个性与长处,不惧改变、乐于尝试、勇于挑战,促进研究与创造。世界上第一张胎儿在子宫里的照片便是瑞典人拍的,2014年报道的世界首例子宫移植案例的医学团队也来自瑞典哥德堡。由此,福利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也为人们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保障。
(二)阻碍方面
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福利国家的运作模式也面临挑战,出现经济增长减缓、预算赤字激增、高福利支出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等问题,福利国家危机论一度被提出来。许多学者也对福利制度进行批判,认为高福利制度已成为影响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桎梏,应重新审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减少福利提供和国家干预,个体应更多地为自己的福利需要负责,并称政府过多的福利干预机制将使人类丧失真正自由,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基于其自发秩序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社会过程中最典型的自发秩序,市场竞争制度不仅能够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的保证条件。以国家强制力为手足的福利制度是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刻意再分配,这种人为分配破坏了自发秩序的进行,市场机制受国家强制力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促进交换的效果,也必然威胁到个人自由地运用知识、选择自己喜好与适合的职业、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的可能,最终导致财富创造降低,新知识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减缓。
另外,从哈耶克所阐述的进步的一般意义来看,进步社会的一个必要特征是:新知识和它的好作用的传播是渐进的;并且许多人的愿望和要求总是由首先只被少数接受的新东西决定的。进步的首要条件就是让某些人领先于其他人。对于通过财富的再分配来缩小不平等乃至消灭贫穷的做法,尽管这种强迫大家齐头并进的做法暂时能使人们地位接近,但它很快就会延缓整个队伍的行进速度,而从长远的观点看,它还会使落后者继续落后。所有保证‘公正分配的努力,必然导致把市场的自发秩序变成一个组织,就如同福利国家的模式,社会的有组织之力量将摧毁促使社会进步的自发力量。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国家干预,将造成生命力的枯竭、个人自由的丧失以及文明社会的倒退。
二、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完善的福利制度一方面能为国民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鼓励创新与进步。另一方面,优渥的保障也易滋生坐享其成、贪图享乐的社会风气,形成一批寄生于社会福利的“食利者”阶层,这不仅违背了福利制度设计的初衷,也会造成社会惰性日益上涨、生产率下降等问题。因此,在我国以民生建设为本的福利体系建设中,对于福利国家的前车之鉴要有所警醒,避免落于困境。
(一)培育多元福利主体,建设综合性社会福利治理体系
在建设符合国情、以民生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过程中,除明确国家的社会福利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外,要注意培育社会福利供给的多元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等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这不仅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也能激发企业的活力、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形成综合性、创新型社会治理体系。
(二)把握重点,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报告指明了民生建设的重点所在,建立、健全引导民众幸福、维护社会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国情,完善以民生建设为本的福利体系。
(三)以创新带动发展,实现福利保障需要
社会的不断发展涌现了更多新的福利需求,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深化福利内容创新,满足社会福利新需求并积极推动制度运行,这离不开经济发展的高水平支撑。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技创新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以此提高生产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保证社会福利体系的良好运行。
(四)加强道德教育,倡导节俭、勤劳的社会风气
民生建设在保障人们生活的同时,还要注重公民的道德教育,提高权利义务对等观念,让公民在享受福利保障的同时,承担起社会福利建设的责任。由公民个体的积极劳动带动福利制度的良性运转,消除坐享其成的惰性想法,培养公民的忧患意识与自律品格,宣传发扬节俭、勤劳的优良传统,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助推自助体系,引入工作福利制度
传统的福利提供机制主要是事后补偿性的,这种被动型救助不仅不利于社会的活力运转,其功能也是不充分的。今天的民生建设应将目光从救助转向自助,实现救助与自助相结合,注重公民的个人潜力与积极参与,形成积极向导的民生福利。与其事后救助,更应事先增强公民预防与应对社会与市场风险的能力,尽可能将物质援助转为提高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救助对象享受民生福利也应是有“对价”的,比如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承担一定的合理义务等,建构一个具有“预防、干预、发展”整合性功能的、可持续的社会福利体系。
参考文献:
[1]费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杨玉生,陈茅等译.自由宪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3.
[2]何水.哈耶克福利国家危机评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1).
[3]姚进忠.超越福利国家:自由发展观的考量与审思.中州学刊,2016(6).
[4]王贤斌,郭建新.西方福利国家改善民生的路径及启示.三江论坛,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