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飞+江晶波+黄玉静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处于推广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云计算、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不断进入教育领域,促进了翻转课堂的迅速推广。翻转课堂作为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带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思维的重构。国内教育界对翻转课堂教学的探讨日趋系统化,尤其关注微课、慕课创新,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翻转课堂”在国内快速发展。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都面临着哪些挑战呢?本文将从教学理念、知能结构、角色定位以及工作负荷等方面归纳总结教师将要面临在现实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师
1.教学范式“转型”与教师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够。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学评价偏重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作出终结性评价。对程式化教学过程、量化学业成绩的追逐让教学日渐沦为一种实现外在教育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对教学功效价值的过度追求,导致教师和学生虽然共在“教学场”,却未能实现知识、情感及经验等的共享,教学的伦理属性被削弱。
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对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评价以及师生地位的不同理解,内在蕴含着翻转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型。范式不具可比性,即不存在一个评判范式的优劣的客观、中立的外在标准。“模仿范式”和“变革范式”各有其优劣。实施翻转课堂,强调学生中心地位,并不意味着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翻转课堂的教学范式非简单的“模仿范式”向“变革范式”的线性转型,翻转课堂中的教学范式应是融合了“模仿范式”和“变革范式”优势的混成型教学范式。人是符号的存在,符号的存在即文化的存在。人类创造了文化,人又是文化的产物。现实教学中,由人所创造的教学文化及业已形成的主导教师行为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渐渐发展成为桎梏教师和学生思维转变的外在异己力量。翻转课堂教学范式转型客观上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形成新思维。
2.教学流程“逆序”与教师知能结构
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实现了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教”和“学”顺序的颠覆挑战教师的知能结构。“合作学习”不单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也指教师间的交往与协作。通过面对面、参加学术会议或网络社交平台等多种途径,教师之间分享实施翻转课堂的经验,探讨调整教学的实践策略;“学习者中心”强调教学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进行,教师更多地承担引导者角色,尊重学生中心地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传统教室的物理环境发生改变,交互式白板代替传统黑板,教师的独白式讲授日渐被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混成式学习所代替。因而,“完善的学习环境”意指教室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生生合作学习的空间;“足够的学习时间”保障教师有足够时间实施翻转课堂,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从事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实践探究;学区或学校层面的行政领导对翻转课堂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理解翻转课堂的精神意涵,为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教学资源及精神等方面的支持;“技术部门的支持”体现在专家要为教师开发高效“工作流”程序,方便教师制作 、传输及分享包括视频在内的诸多学习资源。此外,实施翻转课堂,教师持续不断的深入反思,对修正其教学实践意义重大。
3.教学本义“回归”与教师专业角色
“回归”意味着“返回”,即返回到对教学本真意义的追寻。传统课堂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均为此目标服务,这种外在的教育目的观将手段和目的分离,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变成为追求外在目的而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教学活动本身失去其自身的意义。传统课堂对教学的情感性和互动性特质认识不足,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作用被过度强化,教师的教学线路呈现从师到生的单向性的特点。
翻转课堂强调“教学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教学动态因素之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单向、双向、多向及环式的多维互动。师生在情感交流而形成的“情感场”中进行教学活动,体现教学的情感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学生从已有“视界”出发,自主理解和建构有意义的个人知识体系,学生在与教师、教学资源、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作用中建构动态交互的课堂,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更灵活、开放。学生随时通过网络终端或移动终端自由访问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小组协作学习空间以及由教师引导的班级学习空间,与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多主体开展互动,师生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本质变化。翻转课堂要求“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本位”回归,“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相融成功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合,师生互动方式由“单向性”向“多向性”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等传统角色显然无法胜任。
4.教育技术“驱动”与教师工作负荷
翻转课堂模式是信息技术深度介入课堂教学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利用对实施翻转课堂具有驱动作用,但对信息技术的“倚重”将会加大教师工作负荷。实施翻转课堂模式,学生课前观看的教学視频并不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简单再现。录制教学视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师要先梳理学科“知识图谱”,细化知识单元“粒度”,然后根据细化后有逻辑联系的小知识点录制、编辑和发布教学视频。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下载或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对于无法上网的学生,教师还需将视频材料刻录于 DVD、拷贝在移动存储设备上,方便学生回家观看。确保学生均能“获取资源”,教师需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保证学生理解教学视频,促进其对内容的深入思考和主动内化,教师需指导学生观看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社交平台或面对面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后台大数据进行分析,为学生学习提供持续诊断和及时反馈,这种长效的线上反馈机制也必然要求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本质上强化了学生中心地位,体现了深度学习的思想,彰显了混成式学习的优势,推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实践,具体表现在教学范式的“转型”、教学流程的“逆序”、教学本义的“回归”和教育技术的“驱动”等方面。但是,教师实施翻转课堂面临着教学理念、知能结构、角色定位以及工作负荷等方面的现实挑战。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坦,吉标. 翻转课堂的理性审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16,(6).
[2]Marton,F. & Saljo,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Learning:I——Outcome and Proces[J]. British Journal of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