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7-09-09 12:37张长平
现代交际 2017年17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张长平

摘要:如何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现阶段的重点问题,而课程的衔接则是重中之重。本文以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研究了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相关专业在中高职衔接中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农产品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01-02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本质既不是单方面突出课程的难度,也不仅仅是推进局部教学和课程改革,而是如何建设合理有效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按照培养目标,中职课程重点提高文化水平,高职课程重点突出职业核心技能培训,从两方面入手,保证课程结构相对完整,避免课程内容和难度的重叠。

一、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或专业拓展课三部分的衔接:

首先,中职公共基础课以政治、英语、计算机、数学、语文等课程为主,而高职公共基础课应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选择性地开设,并保证是中职公共基础课内容上的延伸和深化。

其次,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进行延伸、深化,有的要作拓展。如《微生物》课程,学生应在中职期间对微生物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有初步的了解,掌握基本仪器的操作。而在高职期间应突出专业特点设置基础课程的后续实用课程如《食品微生物》,突出实验思路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于专业技能或专业拓展课程则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衔接,以岗位技能锻炼为基础,以标准解读和执行能力为提高,以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为最终目标,形成层次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中职要达到初中级工标准,高职达到高级工标准。

二、课程体系

1.中职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思想品德、公民道德与法律、语文(普通话与应用文)、数学(实用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化学(基础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2)职业基础课:基础生物化学、农业生物技术、植物学、植物生理学。

(3)職业技能课:农作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林果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

(4)素质教育课程:农村科学实验及新技术推广、农业经营与管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农业机具使用与维护。

2.高职课程体系

按照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行业生产规律,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学习、专业学习、拓展学习和实训实习四部分。

(1)公共学习。以毛泽东思想概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为教学内容。培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未来转岗能力。

(2)专业学习。以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和生产流程为载体,将工作一体化作为主体思路进行专业课程构建,突出《农产品检测》《粮油食品加工与检测》《畜产品加工工艺学》等课程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拓展学习环节。为使专业基础领域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外延和拓展,在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相关专业拓展课。例如:针对农产品专业课框架中的检测课程专门开设《仪器分析》《微生物检测》等辅助、延伸专业课教学的技能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4)实训实习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习”“校内专业技能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项目。该学习环节主要是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检验流程中掌握综合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以《焙烤工艺学》为例,在学习专业课之初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车间参观认知,明确企业生产流程,对岗位责任有初步认识;学习专业课时,依托校内加工实训室,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烘焙蛋糕,掌握岗位基本技能;待专业课程结束,利用假期时间,由企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巩固专业知识及技能,明确岗位责任,完成企业顶岗实习。围绕专业的一系列实习实训,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部分课程或教育环节分析说明

1.入学教育

本课程围绕学风建设和学生文明素质培养等开展工作,通过组织校纪校规教育、专业教育、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校容校貌参观、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和诚信意识,培养学生爱校意识和专业意识,使学生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学习方法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完成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业认知实习

本教育环节主要内容包括:实习动员、安全教育、入企教育、企业参观等环节。以参观学习为主要途径,实地感受企业文化,使学生了解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生产行为规范,了解企业员工岗位责任,掌握企业员工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专业进行感性定位,明确专业就业方向,奠定专业学习的基础。

3.毕业教育

本教育环节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并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素质要求等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4.论文及相关报告撰写培训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文字组织和运用能力,指导学生撰写相关检验或工作报告,加强学生工作报告撰写能力,通过学习学生独立完成顶岗实习报告的撰写和编辑工作。顶岗实习报告是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完成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对实习过程的企业文化、行业状况分析、专业技能运用、企业管理、实习体会等的综合总结。

5.生产、顶岗实习endprint

本教育环节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中,了解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岗位工作,并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强化学生安全生产意识,促进学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理解,使学生具备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岗位能力。

四、课程标准

在课程標准制定方面,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觉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诸如:自觉性强;注意力集中状态持续时间长;好强好思等特征。其次,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明确学习目标,综合运用优化的教学手段、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获得精神动力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实施建议

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适当安排到合作企业参观见习,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岗位,对企业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本阶段由公共基础课、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组成。这一阶段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理论教学、证书导向,按照“教、学、做、评、培”合一探索教学改革之路。

根据岗位不同需求,开设相应的企业课程,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强化岗位技能训练,仿真企业运行模式开展岗位综合模拟训练,通过岗位综合模拟,强化基本技能、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展开综合实训。

六、教学评价建议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采用学生、同行、专业负责人、督导、主管领导五方评价原则,具体实施标准如下:

1.学生测评

根据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质量考核评价指标,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议。按照督导工作计划,辅导员组织本班学生在规定时间段,填定《教学质量学生问卷调查表》。并对测评结果整合、计算、分析,记录在《教学过程检查学生评议汇总表》中。

2.同行测评

每位教师根据听课情况、日常的工作表现和成绩,对全体教师进行测评,并将评议结果填写在《同行测评表》中,并记录在《同行测评结果汇总表》中。

3.专业带头人测评

主要考核专业所属教师在工作态度、工作完成情况、教学情况、参与教研活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科研等方面的表现。

4.督导测评

由督导听课评议、课前准备工作质量评估、教学过程工作质量评估组成。主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文件、教与学的情况、课程的等级过程考核情况等。

5.主管领导评价

主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情况,参加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院系建设情况,在争取资金、项目方面的贡献情况,有无重大教学质量事故等。

七、实习实训环境建设

在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①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和具体要求;②确保校内各个实训室的经费投入和设备完善,使新增专业实践任务开出率达到100%;③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两年内开发10个具有专业特色校内外实训基地。

八、总结

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中高职课程顺利衔接任重而道远。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强调高职课程的实用性,只有建设有效的课程衔接体系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为企业、行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中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18-20.

[2]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6.

[3]江才妹.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贯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39-141.

[4]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6(31).

[5]芦京昌,范敏.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7(1).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