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思考和对策探析

2017-09-08 15:10詹自和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解决途径农村教育

【摘 要】伴随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撤点并校对于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农村教育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调查研究分析撤点并校对农村教育的利弊,为撤点并校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善农村教育问题。

【关键词】撤点并校;农村教育;解决途径

让农村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任务。农村教育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都为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所重视。为实现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我国从2001年开始在中小学开展撤点并校工作,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现实问题和矛盾。

一、撤点并校的现状

随着低生育率和持续推动城市化进程,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学额持续减少,为撤点并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客观依据,该政策实施以来,对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具有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国家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效益,是在保证每个农村孩子受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1]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对后续影响考虑不足,没有针对各地环境条件开展差异化撤并工作,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强行撤并”现象。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情况,学校布局过程中脱离当地实际,过分注重学校规模和档次。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并校后出现的上学难和辍学等情况也引起了基层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调整的速度,指标化、粗放式管理,造成了班级严重超额等现象,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难以保证;有的地方寄宿制学校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学生食宿条件较差,甚至出现违规收取学生及家长费用,增加了家庭负担;有的地方对撤并后学校资产处理不到位,任由闲置,甚至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问题。

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等已经不能笼统的概括为农村教育所面临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着诸如学校规模小,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压力大;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效果不明显;就近入学的教学点撤并造成低年级学生上学困难,诸如此类的一系列农村教育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撤点并校的调研分析

调研活动共走访两个县区共12个乡镇。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95份,通过研究对撤点并校进行了解和认识。调查发现比较喜欢上学的学生占调查对象的65.8%,75.6%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比较作业负担不重,学生大多能接受老师教学方式。53.7%学生表示喜欢现在的老师,学生主要以走读为主。撤点并校以后学校组织开展的群体性活动明显增加,同时撤点并校后有89.2%的学校都具备篮球场、电脑室等基础性设施齐全。

由于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学习上需要依靠家长、老师监督和促进,有63.5%的学生反映并校后上学路途变得遥远,需要家长接送才能上学。学生普遍反映并校后对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较好,对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普遍认可,同时表示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明显增多。由于寄宿制在农村小学并未普及,也为以后的寄宿制推广提供了空间。并校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可见撤点并校基本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现实要求,基本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农村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大部分教师认为撤点并校后学生管理难度有所增加,认为不易管理的占93.6%。农村公立小学普遍没有实施封闭式管理,因门卫等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存在学生管理不到位等情况,在教育管理工作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教师认为撤点并校对学生学习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持此观点的占调查教师数量的87.9%。

通过撤点并校有效解决了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紧缺这一突出问题,通过实地走访,也发现大部分教师授课专业化不明确,在传授本身所学专业(主要以语文、数学为主)之外,还兼授其他科目(如美术、音乐等),但教学成效不明显,调研学校普遍缺乏音、体、美等专业教师。撤点并校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有利于汇聚有限资金解决公共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深造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表示因交通不便、工资收入偏低、职称晋升困难等突出问题,表达了自己对目前生活现状不满意,有67.9%的受访教师表示承受工作和生活等多重压力。

部分私立学校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与公立学校抢占优质生源,部分公立学校存在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状况。撤点并校有效缓解和改善了公立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但私立学校对公立学校冲击仍然很大。调查的小学阶段学生流失现象几乎很少,只有少数学生随父母去外地或就读私立学校。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就读的学校感到满意,比例达到76.7%,不满意的达11.1%,其他的家长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家长对尚未实行的寄宿制不够了解,所以74.1%的家长不愿意学校实行寄宿制,只有25.9%的家长持赞同态度。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有些家长对撤点并校并不乐观,有59.1%的家长认为国家的这项政策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家长而言都是利大于弊的。撤点并校使各个学校的优秀教师集中在一起,可以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并校之后扩大了人际交际范围,提高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交往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家长们同时认为农村教育质量没有实质性提高,相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孩子并没有和城市的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班级由于小班制改为大班制,学生人数增多,教师的有限精力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三、撤点并校现实困难及解决途径

撤点并校调整布局自然由其时代境遇所催生,但应看到的是,这一运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它不仅对乡村教育助益有限,反而使乡村教育陷入了新的困境,加重了乡村教育的危机。[2]撤点并校的实施致使部分学生的上学困难,主要体现在路途较远。农村儿童在低年级阶段不完全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调研对象中没有实行寄宿制占98%,对于尚未普及寄宿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便于学生管理。寄宿管理所暴露了大量安全隐患和弊端,家长和教师更加认可中小学实行走读制。

农村中小学普通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须根据实际情况逐渐配备心理咨询师、生活辅导师等专业人员。实行寄宿制后,除了照顾学生生活起居,更重要的是辅助其养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防止形成依赖心理,培养独立自主意识。农村中小学普遍缺少专门从事儿童心理和课余辅导的教师,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相对淡薄,应加强对教师关于儿童心理发育与成长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或引进招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教育部门应不断提高认识,加强教师业务和技能培训,通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向农村输送高学历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

发展农村教育还需要国家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持续并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走访的部分教学点还存有危房,在很多地方还不具备实施撤点并校的条件,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努力改善辦学条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配备校车接送,采取老师随车护送,或与相关社会力量签订接送协议,确保往返交通的安全。根据当地情况有选择性的实施寄宿制并加大对乡镇小学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寄宿所需物质条件。

撤点并校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活力,学校应排除安全隐患和潜在危险,加强寄宿制管理,保障寄宿儿童的安全。积极发挥家长在儿童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家长积极与学校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定期看望孩子,满足孩子对家长的心理需求,在平时应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调查发现撤点并校对农村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在提高某些薄弱学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师资力量的集中和提高,得到的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然而我们也发现了农村撤点并校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撤”,怎么“并”,都值得我们深思考虑,我们在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也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让撤点并校真正实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初衷,真正惠及广大农村学生。

作者简介:詹自和(1969-),男,安徽六安人,主要从事中学教学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燕:《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教育评论》,2013年第2期。

[2]蔡志良,孔令新,《撤点并校运动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4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决途径农村教育
以规范管理提升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软实力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