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明
摘 要: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人格塑造。作为语文教材中最常出现的课文,我们谓之经典。它们代代流传,是中华文化不断积累、沉淀的结果,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这些经典美文,一方面可以积累他们的语言素材,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能够信手拈来一些好词佳句,也使他们具有高雅的谈吐;另一方面,诵读这些经典美文,有利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带领他们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感受无数文人墨客用思想写成的篇章,让他们学习古人对自然的感悟、对为人处事哲学的总结、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对他们发展智力并培养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诵读 美文 培养 人格
一、诵读经典,加深对文章的感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诵读经典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直观感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深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柳宗元的文章《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中,从表面来看,可能简单理解为一篇山水游记。但在诵读过程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结合柳宗元当时被贬谪为永州司马的情境,便可理解这里借物喻人,折射了作者在不幸遭遇下的落寞心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一方面是说小石潭周围环境本身的凄凉和清静,另一方面更多反映了作者内心本身的落寞和凄凉。对经典美文的诵读,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中华浩瀚的历史和文学的关联,理解他们之间根与叶、源于流的关系。[1]
再比如,诵读《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懂得仁智双全的孔子教会后人入水般淡泊,如山般安宁,让学生在对文章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儒家的仁爱思想;诵读老子《道德经》:“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懂得老子教会后人行质朴之礼而不是流于浮华,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深厚和博学。[2]
二、誦读经典,使文章潜移默化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经典美文的过程中,文章中所传递的情感会逐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学生诵读《三字经》,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能够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认真钻研,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诵读《千字文》,“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会他们常怀一颗善良的爱心,乐善好施,并且有选择的结交朋友,多多靠近一些仁爱、贤德的人,这些做人与处事的道理,在学生反复诵读经典美文的过程中,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用正确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3]
另外,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文诵读时,应该注意朗诵的节奏,而不是敷衍了事,使朗诵变成一项任务,注意合理的断句与气息,这样能够保持机体的活跃,更有利于和诗中情感得到共鸣,使学生得到对诗歌或文章的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和作者得到心灵的契合,深刻的体味其中的情感内涵及人文底蕴,如诵读《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下,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这种突然见到陌生人的惊讶之情,这就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便能理解古文中的‘弦外之音,更好的和作者达到共鸣。[4]
三、诵读经典,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等其他科学类课程,是一个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也是一个天长地久的熏陶积累才能逐渐领悟、参透、进步的课程。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素材,比如诵读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帮助学生理解了陶渊明的为人廉洁,可穿插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它不为权贵所动的铮铮铁骨,对文章的学习、阅读能够更多的自主推敲和运用,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多的利用丰富的素材,比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大隐隐于市的悠然,积累更多优美的语句和锻炼合理的逻辑思维,感受全诗的情味深永,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无限情感;另一方面在诵读经典美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审美得到提高,学习简洁凝练的文字表达形式,使内心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比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诵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这对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感受苍凉阔大、慷慨激昂的格调,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积累精神内涵,提升人文素养。[5]
四、诵读经典,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培养更丰富的人文情怀,这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一些经典的美文历久弥新,一代代的传承浙,让学生在诵读它们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比如卞之琳的经典现代诗《断章》,借两组具象的物体隐喻人生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联,道破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哲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其深邃悠远的意境。比如郑愁予的《错误》,“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在理解作者幼年经历抗战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江南风情的意象,巧妙表达了思妇的愁绪及浪子的愧疚情怀。通过诵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不同主旨表达方法,理解不同的意象传递方式,理解叙事性的诗歌表达方式,理解现代抒情诗等。[6]
结语
经典的美文作为传统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对它们的诵读,将伟大的育人工程进行到底,引导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优秀的品德。
参考文献
[1]谢新. 经典诵读提升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J]. 学周刊,2017,(07):143-144.
[2]雷玉凤. 对经典诵读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3]张琴英. 基于语文新课标的初中生经典美文阅读策略[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2):138-140.
[4]卜德伟. 初中生国文经典阅读及其语文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蒋朝阳. 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11):44.
[6]梁英英. 浅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7):62-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