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桂英
【摘 要】有趣的导入是日常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一个有趣的导入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顺利开始新的课程。一般教师们会通过情景模拟、游戏导入、设置疑问连环导入等方式,将学生引入新课情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程教授做好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职业,新课导入是教师们展示教学艺术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导入法种类多样,一般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讲授法,新旧迁移,设障立疑、虚设问题情境,教师们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导入方式结合的形式,拓宽学生的思路,扩大学生视野。
【关键词】讲授法;新旧迁移;设障立疑;虚设问题情境
在一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们会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有计划地设计下一堂课的导入部分,课堂导入不仅要与之前的教学内容前后衔接,还要以丰富有趣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低年级的学生经过课间休息后,注意力较为分散,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堂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保持在一个高度稳定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式及其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探索较为有效的数学课堂导入方式。
一、讲授法导入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也就是单刀直入、直切要点地向学生点出课程要点。讲授法可以追溯到轴心时代,孔子向其七十二门徒传授儒家经义时采用的就是讲授法。讲授法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这种直接的方式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按照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法一般被应用于一个单元的第一堂课,例如开始教授角的大小时,就可以直接使用讲授法导入:“同学们,早上好,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来学校新的单元——比较角的大小”,讲授法导入如需取得效果,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否则容易使学生陷入消极被动等待的状态。
其次,讲授法导入适用于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等多种情景,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进行。但是传统的讲授法导入,不利于创新教育,如何将讲授导入法与新课改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创新。
1.贴近生活
教师传达知识应不拘于具体的形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上课之前,教师应积极做好备课工作,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预备水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熟悉感,减轻学生对新课程的畏难情绪。
2.形式新颖多变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开始的5分钟内最为集中。教师课堂导入的环节应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否则容易使学生注意力流散,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讲授导入虽然系统有效,但其乏味、单一的缺点也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使其饱受争议。要想避免满堂灌的现象出现,教师应精心设计,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讨论法、启发法导入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样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新的问题,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新旧迁移、以旧联新
学生在一个教学环节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导入状态,对于新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处于陌生状态,还有部分学生善于思考,他们对新知识一知半解,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的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任何学习者都会受到已有知识技能的影响,它既是学习得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新知识的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三、借古开今,起思于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进步一般都来源于疑问的产生,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典型使用者。苏格拉底的教学法包括三种形式:询问定义法(ELENCHUS)、思索法-泻药效应(APORIA)、讽刺法(EIRONEIA)。
1.询问定义法(ELENCHUS)
现行的询问导入法,教师一般倾向于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導入,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旧模式中,缺乏新意。借古开今,教师们可以先向学生询问定义,然后又拒绝或者不接受学生所提供的定义,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否定错误知识。
2.思索法-泻药效应(APORIA)
苏格拉底的思索法,我认为可以形象的将之称为泻药效应,它的原理是减轻学生面对困难、面对难题试畏缩,恐惧的心理状态,像泻药一样泻掉学生对困难的恐惧。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开始一门困难的新课,例如分数的教学,一般学生在接触新概念的时候除了好奇之外,还有畏惧,教师们可以先让学生复述除法的概念,然后通过调换公式的位置引导学生列出分数式,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其实知道那些他们不了解的事情,这种效应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热情和信心。
3.讽刺法(EIRONEIA)
讽刺导入法也成为助产式教学法,采用讽刺式对谈的方式,透过对话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这样的导入比较适于学生尚未形成完全、正确的概念,教师可以用轻松、诙谐略带讽刺的语调,让学生陷入推理的自我完善中,最终达到澄清的效果。
四、虚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高年级的数学内容开始由具体转为抽象,非常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大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抛弃教材本位,将教材变成一种手段,用教材去教学。教学导入的设计,与课程的成果关系紧密。教师可以通过对数学材料的再组织,积极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是一种经历,是身心共同活动的过程,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较为迅速,情境导入法也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应摒弃陈旧、幼稚、乏味的案例,选择学生较为熟知的、关心的、甚至是爱好的话题情境,来导入课程。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感,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乐学”,有兴趣去探索,从而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智力。
此外,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有梯度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凭借现有的知识,逐步探索,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有目的的探索,环环相扣,例如在将距离应用题时,先设置单向问题,较为简单有趣,随后将单向问题转换为双向、定向追赶等等,学生也能通过这些例子举一反三,探索出有创意的解决方式。
总之,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魅力,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在追求导入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应尽力避免过分追求表面的花哨和热闹,而忽视真正的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课堂丰富、有趣,教师们应充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各种导入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彬.《论讲授法在<中外新闻事业史>教学中的运用》[J].《今传媒》,2012.1(3):139-140
[2]陈水佳.《浅谈小学生的“注意”》[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1(5):69-70
[3]李坡.《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情境的创设浅议》[J].《金色年华(下)》,2013.1(8):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