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有效识记

2017-09-08 08:03桑进林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27期
关键词:姻亲血亲俸禄

桑进林

【考情梳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丰富,考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备考上来。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姓名字号、宗法礼仪、典章制度、官职俸禄、国号年号、科举考试、宫殿建筑、行政区划、姻亲关系、五谷杂粮,等等。有时候甚至和文言实词的理解结合在一起考查,如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的“收考”,原题是“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这里的“考”是通假字,拘捕拷问的意思。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而且错误一般出现在“细枝末节”上,也就是说,整个选项看起来没有错误,但考生要仔细阅读,字斟句酌,如上面的选项,粗心的考生就看不出来“考察”错了。再如全国Ⅰ卷中的“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真题引入】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高考全國Ⅲ卷)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查的范围是科举考试、传统节日、官职俸禄等内容。A项的表述是准确的,“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类似今天高考的榜首。文科的是文状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B项的表述也是准确的,“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C项的“近侍”,指亲近帝王的侍从之人,他们的职位一般,选项中“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D项,“告老”指的是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有时候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技法指导】梳理文化常识这一考点的备考方法,包括记忆技巧、解题方法、判断辨析等,要求尽量详细具体、内容全面。

1.树立由文言到文化的备考观。在备考的时候,要打破为了字词而学习字词的低效的学习状态,更深入地进入语文层次的备考。如在学习完一篇人物传记后,考生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感受到传主所生活的时代,明确“文化借助文字得以传承”的原则,走进传主所生活的那个古老却真实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文明礼仪等。

2.紧扣教材,侧重于文化常识。虽然古代文化常识范围广泛,内容繁多,但高考对其考查还是有针对性的,比如科举考试、官职变动、文明礼仪等,都是命题人比较热衷的。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中的“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姚鼐《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中就出现了“京师”一词,如果在备考中能稍加留意,就是了解古代京城的很好的机会。再如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的“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下车”这个词就出现在《张衡传》,原句是“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我们再联系“下车伊始”这个成语,对“下车”的理解就更清楚了。所以,我们在高一、高二就要重视古代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的落实,课堂整合课内文言知识时应辅以传统文化知识。

3.注重各学科的融会贯通,尤其是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的融会贯通。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关键是整合各学科的知识,还原古人的生活环境、社会现实及情感基础。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融合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如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中的“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关于“姻亲”的相关知识,可在历史课堂中学习,这就意味着,我们备考时,视野需要更加开阔,除了关注语文学科的知识以外,还要融进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树立融会贯通的意识。

4.在复习文言字词的过程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目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大多数人采取的是列清单的方式加以背诵,耗时多收效少。我们可以在复习文言字词的过程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事半功倍。如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中的“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禄”为什么解释为“俸禄”呢?原来,“禄”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取之不尽的井水”,后来比喻为享受不尽的福分,引申为“俸禄”。《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中的“禄”就是“享受不尽的福分”。通过这样的串连,既掌握了古代文化知识,又增加了备考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编辑:于智博)endprint

猜你喜欢
姻亲血亲俸禄
海宁清代藏书传承及其姻亲关系初探
俸禄的标准
论法律应禁止直系姻亲结婚
学识与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