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井生
1.试卷分析
强调能力立意,凸显学科特色。选择题没有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学生做每一道选择题都必须分析新的情境,提取題干中的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才能进行解答。如第16题,以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话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判断毛泽东这段话的作用,选项中则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三个阶段的内容,学生如果不理解国民革命的概念,就很难选出正确答案。非选择题则考查了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第37题第3问,要求考生对“孝”这一观念进行历史解读,通过开放设问的形式,分层赋分的评价标准,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稳中求新,凸显选择性和实践性。稳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形式稳——题型和设问都是学生熟悉的、练习过的;内容稳——均为学科主干知识。创新也体现在两个方面:增加了选择性,如第40题第2问考查马克思主义,学生可以从世界史和中国史两个角度选择,哪部分学得好就答哪个;增强了实践性,如第40题关注博物馆学习这一创新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关注博物馆,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
继续关注时政热点问题。例如:选择题第13题呼应现今的反腐倡廉,第17题呼应14年抗战,第37题第3问呼应习主席提出的良好家风建设,41题第2问呼应一带一路。表面看这些都是现实热点问题,但仔细看题目就会发现,这些题事实上是在考查历史问题:第13题考查北宋中央机构变化,第17题考查抗日战争中的主要史事,第37题第3问考查“孝”这一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第41题第2问考查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2.教学建议
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今新课程改革提倡核心素养之际,各个学科自身的特色逐渐凸显。熟悉、理解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熟悉它们的考查方式,是未来历史教研教学要重点关注的。
关注历史阶段特征。前几年37题第1问都是考查古代史中外横向对比,今年这一特点被打破,中国史、世界史分别命题,但却更加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因此,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把每个时间阶段的大事讲清楚,并阐释相互之间的因果关联,会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应对考试。
关注历史热点问题。在高三的复习中,可以拿出一段时间来梳理一下一年以来的热点问题,将热点问题转化为历史问题,再按历史学科时序特点进行梳理,以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刻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在导入等环节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兴趣,让教学贴近现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实意识,让学生形成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贯通感。但是应对社会热点问题不是去解答热点问题,而应该用历史的眼光、联系的观点看待热点问题,关注现实热点问题的历史渊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