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际视野 创新传统文化

2017-09-08 14:04袁月官晓菲
声屏世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袁月+官晓菲

摘要: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发展和创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从而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时代课题。本文以近期反响较为广泛的一些典型电视文化节目为例,通过分析、总结其变化趋势、特点及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视和反思,并提出一定的改进思路与建议,以此探究优质文化节目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文化节目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中西交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①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带来多种文化交流与碰撞,文化价值选择更加多元,我们更应以国际视野,坚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高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力量。

加强文化自信的理论背景及时代背景

理论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使文化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2016年7月1日,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②“文化自信”就此正式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③在“四个自信”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④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最核心、最高层的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物质力量保证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力量则塑造人类精神的家园,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所以,“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⑤大力增强文化自信,“吸收外来”,立足国际视野、借鉴优秀文化,“不忘本来”,继承优秀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着眼将来”,以高度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推进中华文化发展创新、走向世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观,促进中华文化坚守自我、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话语权的必要途径。

时代背景: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主义。文化全球化指“随着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加上大众传播媒体的大力推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之间必然会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交流和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交流,从而形成文化全球化的趋势。”⑥其实质是一种文化整合,世界各民族文化通过互相交流融合,不断突破民族局限、超越文化界限,促进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互相渗透、学习,在不断批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认同,走向世界。

文化民族主义“实为民族主义在文化问题上的集中表现,坚信民族固有文化的优越性,认同文化传统,并要求从文化上将民族统一起来”,⑦力求保留、复兴、壮大自己的民族文化。文化民族主义认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规律,理应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以“我”为主、多元共生。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突出表现为对复兴中华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梁启超第一个将“民族主义”引进中国,坚持“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新民说·释新民之义》)文化原则,坚定民族主义立场,高扬传统文化;新儒家学派坚持本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人文价值和道德准则,谋求中国文化昌明和社会现代化,把民族复兴建立在民族文化复兴基础上;逐渐兴起的“国学热”及当下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与发展,都是新形势下融合时代精神、融会世界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文化民族主义具体表现。

文化类节目在提供感官娱乐和审美体验,提供人文信息服务,进行舆论引导和监督,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陶冶人们的文化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数量呈增长态势,种类多样,传递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从我国近年来流行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入手,例如备受青年观众喜爱的《奇葩说》、营造刷屏之势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及口碑爆棚的《朗读者》等,考察不同节目中的文化表现形式,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文化创新有重要意义,所以拟通过文化类节目研究,为我国创新文化途径、加强文化自信提供建设性建议。

文化类节目变化趋势与特点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类节目结合现代精神,紧跟时代潮流,异中求同,“快”中求“慢”,“浅”中求“深”,文字中求价值,喧嚣中求宁静,实现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接轨。中西交融、跨越创新、自觉思考、坚守传承、浸润无声是我国近年来文化类节目的变化趋势与特点。

“交融”式对话:中西文化携手共进。全球化趋势下,立足国际视野,聚焦时事热点,着眼中西文化差异,赋予了传统谈话类节目新的生机。中西文化通过文化节目平台,就同一热点问题展开对话交流与思想碰撞,既展示出不同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又促进不同文化的互相融合、相互学习。

《世界青年说》《汉语桥》就是这类文化节目的典型代表。以《世界青年说》为例,该节目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11位型男嘉宾,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就当今中国年轻人关注热点问题交流个人看法。《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张国涛评价该节目“是一档价值观传播的节目,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节目,和而不同”。《世界青年说》在轻松的文化环境中倡导文化自觉,横跨文化、国籍、地域、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客观条件,使各国文化在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中得到良好沟通融合,开阔了视野和思路。节目播出后不仅得到了各国使馆的有力支持,也在海内外网站上引起廣泛关注,充分体现文化节目对展示中国文化、打造中国名片、抒发中国梦想、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跨越”式创新:中华文化世界传承。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娱乐包装,文化内核”原则,将中华文化进行创新“包装”,有利于增强节目的趣味性、感染力与接受度,这也是近年来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一个突出特点。“跨越”式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域上的跨越,从中国本土跨越到国门之外,借世界之力传承中华文化;第二,形式上的跨越,从传统文化跨越到时代精神,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的创新结合。endprint

2015年3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与真人秀娱乐形式相结合,邀请中韩明星嘉宾奔赴北京、杭州、重庆等地,向非遗文化传承人拜师学艺,以K-POP等流行元素融合中国传统剧目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增强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和观赏性。任务设计别出心裁,巧妙融合“尊师、明礼、重教”等禮仪文化、民俗民风。艺术“不是为着一些渊博的学者,而是为一般听众,他们不用走寻求广博知识的弯路,就可以直接了解它、欣赏它”。⑧《叮咯咙咚呛》不仅赚足了近六亿中国观众的收视率,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有效地传播了民族文化的正能量,实现了文化的“跨越式”创新。

“留白”式思考:价值导向自觉体验。文化类节目在发挥传递中西文化知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作用的同时,更能给予观众丰富多元的价值选择,以娱乐吸引为手段,积极探索年轻人内心世界和人生观,使其对自己的生活有更精准、更深刻的思考与见解。“留白”式思考在价值观碰撞中引导观众提升思想维度和包容度,以自觉思考代替价值引导,给予个人更多思考空间。

中国首档网络说话类节目——《奇葩说》,以其鲜明特色、精准定位、热议话题、价值传递等特点,备受广大青年人喜爱。它不仅打破以往节目中主持人掌握全场绝对话语权的传统,充分给予选手表达的空间与自由,而且与《天天向上》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相比,话题前卫、开放。通过对敏感话题的积极引导,使节目在综艺娱乐的层面上兼具教育意义与价值引导,激烈的辩论留给观众更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涉及人性价值判断、价值底线坚守等价值观问题上,选手与评委一致审慎对待,始终坚守核心价值观。比如在“要不要牺牲贾玲救大家”的辩题上,对待紧急情况下牺牲一人还是牺牲多人的道德选择,节目更强调价值观辩论所传递的价值,远远高于辩题与结果之上。“留白”式思考的自觉体验效果,远远大于价值观灌输与引导。

“坚守”式传承:传统文化强势回归。在文化民族主义背景下,提高大众文化品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诉求。不同于快节奏、激烈交锋、娱乐色彩浓重的电视节目,近年来传统文化节目以“慢节奏”的特点逆潮流强势回归,着实成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这类原创文化电视节目以汉字、成语、诗词等传统文化为主体和载体,采用寓教于乐的竞赛形式,营造了一场场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喜爱的文化盛宴,使人们在快节奏的喧嚣社会中邂逅优美的中华传统,畅谈“诗与远方”,唤醒文化基因,回归诗意生活。

从《百家讲坛》的文化经典,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盛会,我国文化益智节目坚持受众本位,实现了从晦涩到熟知的内容改革、从聆听到参与的互动方式、从部分到全民的覆盖范围的革新,发展日趋成熟。“腹有诗书气自华”,于丹、王立群、康震、高晓松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加盟与点评,不仅以人格魅力形成文化效应,其精彩点评与解读更使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节目始终坚持“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基本宗旨,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从7岁到55岁不等,带领人们通过“百人团”“飞花令”等比赛环节重温韵味十足的中华古典诗词,在趣味中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情怀。节目用一场诗词狂欢,涵养了人们的文化心灵。

“生活”式浸润:人文关怀润物无声。随着《汉字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等直接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节目走红,一种更加“润物无声”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悄然出现:在信息时代,通过重启书信、重回朗读等形式,打开历史节点,重现成长体验,唤起人们对文字、书本的回归,传递文字背后的价值。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生活”式浸润的人文关怀,拉近了人们与文化的距离,引发强烈共鸣,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回归。

这类节目以《朗读者》《见字如面》为代表。《朗读者》自开播以来,豆瓣评分高达9.2,取得收视率与口碑双丰收。主持人董卿说,《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节目嘉宾是来自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人物,分享人生故事,朗读经典美文,演绎人生百态。如麦家对叛逆儿子的理解和宽容,斯琴高娃对逝去母亲的怀念,张梓琳对初生女儿的关爱与祝福,无国界医生蒋励在战火中对新生命的奉献等。节目既展现了有血有肉的真实情感,又带领观众遇见大千世界,尽显生命、文化之美,留下无尽感动。“不喧哗,自有声”,《朗读者》自带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传递了责任、温情等传统价值,实现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诱发文字之外的感受与思考。

文化类节目存在问题及反思

节目“形式化”过度,内涵尚浅。文化节目为博观众眼球,往往借助于节目形式的娱乐性,但文化类节目定位在于传递文化价值,其内涵要求一定的文化深度与广度,不能“重”形式、“轻”内容,用过度的娱乐形式消解文化内涵。例如《朗读者》虽强调“朗读”,但更看重“者”的故事。统计结果显示,第一期节目播出时间1小时16分,但六位嘉宾真正朗读的时间合计不足20分钟;第四期节目1小时22分,真正朗读时间为20.5分钟,节目时间安排偏重董卿对嘉宾的采访和故事分享。就此而言,《朗读者》借助朗读这一方式,利用嘉宾情感煽动痕迹较重,节目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够深刻,观众在短暂的情感共鸣后,难以引起对文字的兴趣和背后的思考。《汉语桥》通过语言学习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但更多关注外国人的汉语表达能力,而非理解能力。

价值“多元化”选择,导向不足。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依然存在,西方价值观的强行侵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价值观的塑造,在多元化价值观冲击中,大部分受众因受文化水平、思考能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难以做出准确判断,所以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与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世界青年说》通过外国嘉宾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给予受众多元价值观的碰撞。每一种观点背后都蕴含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国情,与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相联,并非单纯的文化现象。而节目在传递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容易忽略这些因素背后的原因架构,从而对观众价值选择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endprint

内容“碎片化”严重,未成体系。文化类节目没有实现对自身的精准定位,如节目内容“碎片化”严重,尚未形成一个全面、连贯、完整的文化体系。一个字,一个词,一段文,一首诗,一封信,一个故事,一群人,简单的安排设置使节目更加精炼化、生活化,却加剧了内容的分裂性,难以创造持久性效果。例如《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节目从生僻性、高难度的角度出发,随着赛程深入,这种趋向更加明显,使人们自觉生疏;诗词大会将“熟知”定为选题标准,虽然拉近人与文化的距离,却限制、缩小了诗词文化的范围;而《见字如面》《朗读者》节目嘉宾更是涉及各个领域,每个人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长方式和生活轨迹,使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凸显零碎的特点,主题宏大,内容零碎,难以整合,主线不明。

效果“表面化”为主,持续性弱。虽然这股文化综艺清流让人们耳目一新,但“新”的实践性与时效性却不乐观。节目内容“碎片化”严重未成体系,只有即时的“感情爆发”,没有持续的文化热情与人生感悟,更不必说践行节目传递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表面化”的文化效果使热情与实践的积极性、深入性、持续性大打折扣。

首先,这类文化档节目均是按季播出,时间上的中断已经弱化了文化效果的持续性。其次,成语、诗词的纯粹记忆取代理解与兴趣,使文化始终浮于表面,难以深入人心。最后,节目与观众缺乏有效互动与监督,单纯的观看式体验难以形成深度思考与感受,形成“生产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鸿沟。多数人看完《见字如面》《朗读者》可能会有这种感受:“打开电视,我热泪盈眶;关掉电视,我只记得我流泪了,却回忆不起我为什么流泪。”如何提升文化类节目持久性效果,强化人们的文化信仰,真正使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推动人们自觉践行,是值得文化类节目深思与研究的关键问题。

文化类节目改进建议与做法

针对我国当前文化类节目的短板,笔者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深化文化内涵,探索文化意义。针对文化类节目题材单一、形式单调、受众分化的现象,首先要纠正文化生产者市场本位、利益至上的思想意识,引导其确立受众本位的正确观念,着力探索节目文化价值、深化文化内涵,避免节目文化形式的过度娱乐化、煽情化,以内涵为主、形式为辅,实现文化类节目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其次,文化生产者要把节目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放在第一位,探索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节目形式,用内涵吸引受众,用文化引导受众。

文化情感类节目比如《朗读者》,嘉宾所筛选的文章大多与其情感经历有关,仅为全文的节选,所以节目更应该引领观众了解更多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背景知识,可以邀请国内外相关专业教授给予更多的点评与讲解,引发观众除了感情共鸣之外的理性思考,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另外文化类节目关于文化内容传输的时间比重上要确保一定的比重,不能成为节目的装饰品,娱乐化形式知识辅助挖掘文化内涵的工具,而不是浅化其文化深度。这是文化类节目在采用娱乐化包装这一手段后,更应思考的文化类节目的终极价值与意义。

借鉴优秀文化,强化价值引导。习近平总书记访欧时提出“文明互鉴”新理念,开辟了文化自信的新途径。随后他在讲话中正式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⑨全球化下多元文化更加明显,文化冲突与融合并行,更需要我们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秉承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哲学智慧,但是我们也需审慎对待外来文化,不能盲目西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多种价值观碰撞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灌输。

当前中国语境下,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自信,都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文化类节目拥有传媒输出的巨大影响力,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其传播内容更应当涵育、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受众更好的选择、树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与价值导向。

具化文化形态,整合文化体系。中国字词短小精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就形成了传统文化具体性与系统性的对立统一。文化类节目在构思编排时,要注意一“小”一“大”两个原则:“小”即文化内容的具体化,将传统文化做细落实,杜绝“假、大、空”的不实之风;“大”即文化内容的系统性,开阔文化视野,培养整体视角,以点串线、以线成面,将文化以系统性方式呈现出来,避免狭隘、片面视野,最终实现具体文化形态与系统文化体系的对立统一。

具体文化形态,系统文化体系,可以尝试从文化与历史结合的角度创新。比如,文化类节目局以特定城市为背景,结合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由成语、诗词扩展到读者、生活,充分展现相关时代背景与典型历史事件,把中华文化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联。这样的文化模式既可以帮助观众了解具体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形成以特定城市为基点的系统文化观点,又能是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召,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高度弘扬,营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强化文化信仰,落實文化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强化文化信仰,将继承、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想信念的一部分,以高度的责任感、坚定的文化信仰与自觉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文化自信观。

强化文化信仰,落实实际行动,同时涉及文化类节目生产者与受众两个主体。生产者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观,增强责任心和创造力,努力克服节目文化内容“碎片化”、效果“表面化”的缺陷,推动文化内容由表面向纵深发展,古为今用,成风化人,延长节目效果的持久性。受众更要强化文化信仰,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加强传统文化的实践性,自觉、自主、自愿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与发扬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活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注释: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页。

②③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7/08。

④任仲文:《传承·开放·超越:文化自信十八讲》,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⑥孙洪斌:《文化全球化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⑦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李世涛主编《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⑧[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46页。

⑨种海峰:《时代性与民族性:全球交往格局中的文化冲突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⑩杨生平,叶险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问题探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