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研究

2017-09-08 02:25韩凯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焦作454150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高敏颈动脉斑块

韩凯(焦作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焦作 454150)

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研究

韩凯
(焦作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焦作 454150)

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参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相关临床指标检查结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及其中A、B和C 3个亚组患者中高回声型、不规则型及溃疡型斑块所占比率最高,且发生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两项指标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辅助诊断并指导治疗。

急性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危急重症疾病,发病较急,可能合并偏瘫、失语等功能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受到影响,肢体感觉异常,肌力较差,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1],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而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寻找能够反应患者病情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至关重要,同时,还有利于为患者筛选最佳治疗方案及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变化[2]。本研究通过对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探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参照组。研究组中男40例,女性30例,年龄为50~77岁,平均(63.5±1.5)岁,以脑卒中评分量表为各指标参考标准,将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为A(轻度缺损,评分<4分,35例)、B(中度缺损,评分4~15分,25例)、C(重度缺损,评分>15分,10例)3个亚组。参照组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为52~77岁,平均(64.5±1.3)。两组人群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组人员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对所有入组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

1.2.1 高敏C反应蛋白 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前禁食水12 h,晨起抽取空腹静脉血,并应用全自动化分析仪(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检测。

1.2.2 颈动脉斑块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检查有无颈动脉斑块,如发现颈动脉斑块,注意斑块大小、位置等,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

1.3 诊断标准 患者颈总动脉和分叉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值分别>1 mm和1.2 mm即可诊断颈动脉斑块[3]。

2 结果

2.1 高敏C反应蛋白 研究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比较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与B、C组比较,bP<0.05。

2.2 颈动脉斑块 研究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参照组(1.43%比9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组及研究组中A、B、C 3个亚组分别比较,参照组颈动脉斑块性质高回声型、不规则型、溃疡型人数占比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n,%)

注:与研究组及研究组中A、B、C组分别比较,c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指的是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耳鸣、晕眩、吞咽困难、口齿不清等,该病起病突然,常于睡眠或安静休息时发病,急性脑梗死虽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患者多年老体弱、合并多种慢性病,因此预后较差。发病后对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检查方法,应用合理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其病情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4-6]。

高敏C反应蛋白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该蛋白由肝脏合成,是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一种非特异性标志物。一旦患者身体出现炎症反应等异常情况,高敏C反应蛋白会第一时间出现不同程度变化,其中以心血管事件发生时表现最明显,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健康体检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显示,轻、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健康体检者分别高出(2.8±0.2)、(6.0±0.7)、(7.9±0.9)mg/L,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

通过对两组颈动脉行超声检查发现,在颈动脉斑块性质方面,轻、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的高回声型斑块人数占比比健康体检者分别高出44.28%、14.57%和8.57%,可见病情越重,高回声型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越高。研究组的3个亚组不规则型和溃疡型斑块发生率比参照组分别高出22.86%、52.00%、30.00%和22.86%、32.00%、60.00%,可见3个亚组不规则型和溃疡型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虽然均高于对照组,但发生率高低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具体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两项指标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辅助诊断并指导治疗。

[1] 马登飞.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073-1074.

[2] 马金玉.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11):50-51.

[3] 李艳杰.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9):1653-1654.

[4] 蔡炜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心衰高龄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2,4(1):25-25.

[5] 孙琼.老年人肺性脑病的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2,8(4):87-88.

[6] 朱艳伟.32例肺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4):351-352.

R 54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019

2016-12-29)

猜你喜欢
高敏颈动脉斑块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差错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Doublet luminescence due to coexistence of excitons and electron-hole plasmas in optically excited CH3NH3PbBr3 single crystal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代表中国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脂联素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