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虎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又决定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为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践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又决定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为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重视情景体验的有效性,激励学生自我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能够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效果。如学习老舍的《林海》一文时,课前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大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行。同学们兴致盎然,接着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火车,在火车上,我们可以欣赏到旅途的美景。同时,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了“隆隆”的火车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坐上了火车,来到了大兴安岭,同学们又从屏幕上看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大兴安岭的岭,真奇啊,大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大兴安岭的美景中,在这样的场景中,学生兴致高涨、聚精会神,怎能不乐于学习呢? 这样,学生在聆听、想象、思考、感悟、表达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不仅学到了語文知识,形成了阅读能力,而且还懂得了审美的体验功效性,懂得了怎样去读、怎样去写,这样一来,便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导致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的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大部分教师过分追求高分数、排名次,在教学过程中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进而忽略了学生阅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读中品味揣摩,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特的见解,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如教学《观潮》时,在认识浙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可以把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试一试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进而媒体显示钱塘江大潮来临时(从远到近)的景观,利用声形结合、文字与场景结合、读与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景物的描写、感悟更深了一层。在认识浙江潮的特点时,学生仍像刚才那样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把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和气势的句子画出来,从读中感悟到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拓展学科领域的宽泛性,搭建学生实践平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与整合中开阔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做到融会贯通,能够把各科之间的联系所掌握,进而拓展了学科领域的宽广性,除此之外,还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广泛运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真实的情景之中去聆听、想象、思考、感悟、表达。
四、培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诱发学生自主创新
课程改革把学习方法的培养提到了重要的位置,高效课堂旨在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语文能力,感受情感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发现、深入探究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创新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用逐句讲解,那样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如在教《长城》这一课时,文中说:“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有一万三千多里。”由于学生没几个见过长城,在感悟长城“长”的特点时,只结合句子,谈不上理解多深,这时老师随即点拨:同学们,我们家到学校路程最长的约4.5公里,从我们水源到永昌约有60多公里……学生心目中这么熟悉的路程仅仅是几公里或几十公里路,再和长城一万三千里比,从内心感受到长城的“长”,并从切身感受中体会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学生在合作的学习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问题在合作中迎刃而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教师与学生既是实践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实践活动的实施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学生的兴趣是自主发展的源动力。要将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