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伟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菏泽 274015)
高校德育新探索*
闫 伟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菏泽 274015)
菏泽学院积极探索德育教学,逐步确立“12345”德育工作思路,不断明晰德育教育内容,充分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构建课程德育体系,促进“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化,实现“全课程育人”;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知行合一、提升德育素养,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以师德师风促进学风校风建设。
德育;课程德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近年来,菏泽学院按照“12345”德育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德育教学实践活动,积极促进德育教学质量提升。
按照德育培养目标,立足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实际,组建明晰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项内容相融相合、互促互进的“四位一体”的德育内容体系。
(一)政治教育
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而进行的包括国家观、政党观、阶级观、民族观、人权观、民主观、权利观教育,政治思想体系、政治观点、政治心理教育,世情国情省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形势教育,法纪意识、法纪行为的法治教育和指导,日常政治规范教育。
1.公民意识教育
通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主体意识教育、规则意识教育等,使大学生从自我发展需求的角度去对待各项教育和管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环境中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增强“四个自信”,牢记“四个意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安全法治教育
以学生遵纪守法,确保生命安全为重点,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珍惜生命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交通安全教育培训、防灾减灾科普培训、重大集会场所逃生训练等系列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
3.国际视野培育
以培养学生看待问题时的“世界”眼光为重点,让学生熟悉国际事务相关知识、掌握对外交往基本技能,把握全球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站在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问题,主动关注世界性问题,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历史与特点,了解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开放的态度正确看待和分析本国本民族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以包容的心态正确对待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主流文化,迅速融入国际大家庭并获得国际的认同,奏响中国旋律、唱好中国故事、践行中国方案。
4.形势政策教育
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国内外形势热点、焦点问题为重点,为学生分析社会发展形势,讲解政策,解疑答惑。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事件,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政治发展趋势,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坚定性。
(二)思想教育
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
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教育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辨别各种社会思潮,正确研判社会发展形势,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刻苦学习、励志成才,履行责任,勇于担当。
2.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强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从而凝聚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
3.先进文化教育
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好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健为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学生,加强人格修养,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4.区域文化精神教育
结合我校地处中原经济区和山东省西部隆起带的现实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强地域特色文化的教育。把地域文化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大力传承山东人民忠厚纯朴、勇敢坚韧、豁达包容、重诺守信、不甘落后、创新实干的优秀品格,积极培育和弘扬新时期山东精神;深入挖掘和宣传黄河文化和菏泽文化的亮点和特色,把“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发扬光大,提高用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育人的能力;要把菏泽文化中“崇文尚德、务实图强”的时代精神和革命品质寓于教育全过程。
(三)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教育,优秀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时代精神教育。
1.基本道德教育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知校情、爱学校、兴校业、以校荣”主题教育活动,“诚信成长成才”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和文明行为。不断深化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理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2.爱国主义教育
以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为核心,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培育开拓进取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掌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本领,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引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髓,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修身、勉学、处事、治家等方面的经典章句,了解所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学习,培养大学生自省能力,自我判断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增加服务社会的能力,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家庭、他人、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心理素质教育
重视情商教育,深入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心理健康知识、个性心理品质、心理调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优先发展的意识,不断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及时预防和疏导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问题,培育乐观豁达、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善于合作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乐观生活、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2.“三生”教育
加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生”教育,让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三生”教育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彰显道德教育本质、符合教育内在规律的教育新实践,通过“三生”教育,促使学生树立和养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良好基础。“三生”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基本前提,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存教育”是基础条件,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教育”是关键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生活常识、熟知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追求幸福生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1.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课程和重要途径。要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列入学校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规划日程,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和重点学科进行建设。严格落实上级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门数、学分及相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推广教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编教材。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课堂实践效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提高校园实践成效,拓展社会教育资源,提升社会实践质量,规范校园网络建设、增强虚拟实践正能量。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理论知识考试与思想表现考核相结合的成绩考核办法,逐步建立形成性评价方式,提高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要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的课题申报、课题研究和成果评选,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能力,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形势政策课
形势政策课是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方法和途径。把形势政策课贯穿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形式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发展形势,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国际发展形势和国际关系状况,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引导大学生密切关注国情、社情、民情,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上来,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时事观、政策观和政治观的教育,切实提高形势政策课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进一步完善形势政策课教学体系和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落实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学队伍和课时津贴等具体问题。形势政策课和形势政策报告会可聘请学校党政领导、中层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担任主讲教师,外聘地方党政领导、社会知名人士等担任特约专家。教务处要把形势政策课和形势政策报告会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并做好工作量统计和津贴发放等工作,保证其享受与其他学科课程同等的课时津贴,确保形势政策课的顺利开展。
3.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是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制度,并给予相应学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着重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力求贴近学生、完善学生和发展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水平;要善于把握和利用5.25心理健康周、国际心理健康节等各种有力契机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活动,形成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工作机制。
4.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课是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开设就业指导网络课堂,建立职业测定平台。根据就业形势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重点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技巧、就业形势和创业教育等内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针对性,突出前瞻性,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就业质量。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树立到基层就业,到艰苦地区接受锻炼的决心和信心,不断提升干事创业、完善自我的能力和水平。
5.军事理论课
高等学校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军训以及军事理论课教学使学生锻炼体魄,磨练意志,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同时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预备役军官。不断探索教学形式,完善教学内容,借鉴军训中高效的管理方法,将学生军训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军训中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面貌带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养成早操锻炼、保持良好内务卫生等习惯。加强与国防军事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坚持培养和输送优秀毕业生到国防军事单位工作,投身国防事业。
(二)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是增强学生专业认同,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培养专业兴趣的重要渠道。要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有的放矢的把德育思想、理念和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实现专业课程教育和德育内容的有机融合,不断强化学科专业的德育教化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行为品格、社会责任、敬业创新、勇于奉献等德育内容的教育。在建立学科(课程)德育学分制、成立学科(课程)德育研究机构、实施学科(课程)德育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三)第二课堂课程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德育内容顶层架构,构建主题突出、脉络清晰、抓手有力、分层分阶段的日常主题教育活动体系。
组织开展“畅想伟大中国梦、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传统美德与当代价值相贯通。开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深化“传统美德经典诵读”大型主题活动,运用周四论坛等载体,更好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
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营造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氛围,调动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结合全国、全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商务大赛等科技竞赛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扎实做好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培训工作,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社团,鼓励学生申请各类科研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科技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努力打造我校学子科技创新活动品牌。
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是是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参观走访、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世情民情,感受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理性认同。完善志愿者活动运行机制,健全志愿者活动组织网络,规范志愿者活动服务项目,实现每个二级院系至少有一个志愿服务基地,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项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德育实践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增强社会感知、提升服务技能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让大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早日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实践是德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按照全程育人理念,在各学期合理设置德育实践主题,并将实践活动项目化。
各学期德育实践主题一览表
高校教师要自觉践行“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自觉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全面发展的引路者、追求理想的启迪者、完善学业的助推者。
(一)抓好理想信念教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承担着神圣使命,不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尊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无比自豪的讲“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要培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遵纪守法、履职尽责,勇于探索、创新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觉,忠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传播者;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拥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熟知国史国情,怀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坚守“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践者。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好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使教师首先成为高校培养目标的示范者。高校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逐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创新理论学习方式,改进理论学习方法,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要定期做好教师思想状况调查分析,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效果。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首要任务,更加自觉的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回应大时代、充满大智慧、展现大韬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着眼于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开拓了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新天地。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时代背景、思想精髓、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学习研讨,弄清楚破解时代课题的思想精髓,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伟大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要完善教师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定期对全体教师特别是新聘用教师、青年教师、回国留学人员、出国访问访学教师加强培训。深入推进哲社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鼓励支持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博士学位。建立完善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锻炼制度,促进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广大教师通过深入持久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坚定自己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强固信仰之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知深知自觉践行,了然于胸运用自如,自觉用科学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用自己的忠实践行“身教”学生,用自己的良好形象感召学生,用自己的模范带头示范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校领导听课制、班级导师制、督导团跟班制、教职工党支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等,加强教师队伍的考核、培养与管理。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学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引导教师自觉落实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培训特别是新聘任教师岗前培训中,强化师德师风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把爱岗敬业和爱国爱校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作为培训重点。开展师德标兵评选与表彰活动,深入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弘扬高尚师德,唱响主旋律。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强化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促使教师教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的良好风气。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材使用、教学过程督导制度,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维护课堂教学的严肃性,不断提高课堂讲授的思想内涵和政策水平。教师要以德立身。“立身立业,必先立德”。“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规范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师德比师业更重要,人师比经师更珍贵。教师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事业观,真正敬畏职业,不断强化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以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熏陶和引导学生,以自己崇高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教师要以德立学。教师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顶得住压力、抗得住打击、经得住考验;要恪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做一名严谨治学的人民教师。教师要遵守“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则,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大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让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以德施教。“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要淡漠名利、无私奉献,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用自己的品德修养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学识智慧来激励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是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关系的核心。高校要坚持教学相长原则,促进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积极营造平等民主、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基于培养目标的命运共同体。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要回应社会需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合乎社会要求的人才。教师要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炼观点、发表意见质疑权威,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要构建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导师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直接引导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唤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增强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建立深厚融洽的师生关系。开展探究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教”主导模式向教师指导下以学生“学”为主模式的转变,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通共融、共同发展。建立师生交流制度,鼓励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要求等信息,解答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征求学生的教学建议,密切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广大教师要做学生的导梦师,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导引学生确立人生理想;要做学生的理梦师,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职业规划,明晰职业晋级之路;要做学生的助梦师,帮助学生清醒认识实现人生理想的艰巨性长期性,合理确定分步实现的阶段性目标;要做学生的圆梦师,帮助学生奠定实现职业理想的坚实基础,助推学生实现人生梦想,让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实践中挥洒青春汗水,在助推“四个伟大”的光辉实践中贡献聪明才智。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王焕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2):75-78.
[8]姜同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菏泽学院学报,2017(03):98-108.
[9]陈光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精神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6):45-50.
[10]王晓红.基于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89-191.
[11]郭红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的构建[J].德育研究,2015(2):72-74.
(责任编辑:陈光磊)
New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 Wei
(School of Marxism,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15, China)
Heze University has gradually set the “12345” education ideas based on active exploration of moral teaching, that is, to constantly definite education contents and fully integrate education resources, to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urriculum of moral education to curriculum with mor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full-course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unity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 and improve their moral education literacy so a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four self-confidence, to strengthen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school spirit and study style based on teachers’ morality.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1673-2103(2017)04-0099-07
2017-05-18
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专项)(YBX15002);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2016Z034)
闫伟(1972-),男,山东成武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