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昱晫
摘要:作为西方民俗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社会学派当之无愧。它代表了实证主义的高期,研究着各民族生活与发展的蛛丝马迹。本文试从杜尔干的社会现实理论出发,诠释着社会学的真正内涵,继而深思相关的文学作品,探讨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社会事实;哈姆雷特;文艺复兴;延宕
产生于19世纪末的社会学派,极度重视实证主义哲学通过各民族的资料来研究问题。在1839年成立了第一个民族学学术组织——巴黎民族学会,并创有社会学年刊。孔德可以算得上是改派较早的人物,著有《实证哲学教程》。他主张要依据确定的事实来肯定实证的知识与文化,并将社会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人类知识发展分为三段,从神学到形而上学再到实证阶段。这正是人类自我成长的过程,从蒙昧无知到似懂非懂再到科学验证。研究社会整体,才能了解局部,这就是化整为零的过程。之后,在杜尔干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社会学派茁壮成长着。
一、社会事实简介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同时,社会事实也是杜尔干提出的重要概念。他如此定義这个概念:“所有‘活动状态,无论固定与否,主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于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个人,使个人感受的现象,叫做社会事实。”归纳起来,就是社会事实的三个要素是:外在性,强制性,渗透性。外在性,它是外在于个人的现实;强制性,对个人行驶一种强制的约束;渗透性,是普遍存在的,通常蕴含于各种仪式之中。
杜尔干强调对社会事实的功能分析,所谓功能意指一社会事实对社会需要的贡献。一现象的功能是它在建立社会的普遍和谐的角色。社会内部有和谐的凝聚力,这正是他全身心所想的。譬如澳洲土著的宗教仪式就渗透了某种功能。在澳洲土著为图腾举行的增产仪式中,作为氏族祖先的圣物形式,而氏族的每个成员都是彼此都是以其相同图腾的制造物浑然天成的。全体是统一的大整体,神圣而不可分割。图腾作为象征激发了大家的归属感,借助各式各样的仪式,族群与氏族的联系更为密切,建立的社会情感更为牢固。因此,仪式作为社会事实的一种,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凝聚族群与种族,等等。
二、社会事实对《哈姆雷特》的影响
社会事实总是和文艺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悲剧也不例外。刚好,《哈姆雷特》在文艺复兴这个伟大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在这个伟大的思潮下,人性开始被崭新的探索及发现,人们开始了探索人存在的真正的价值的道路。哈姆雷特也是如此。他从小接受着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尤其是在德国威登堡大学的学习期间,哈姆雷特深受着人文主义这股新思潮的熏陶,此时的他是思想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人抱有美好而又单纯的看法,曾大声地呼喊“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是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充分认识到:人,不再是封建社会的附庸,而是有思想、有行动的新时代的建设者。他虽身居高位,但不再是宫廷社会之中的纨绔子弟的典型,不再是皇室的附属品。他在对待人际关系上,也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无论是亲情,无论是友情,也无论是爱情,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至诚的情感去耐心呵护,希望将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用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彻底代替。
在老国王的不明猝死之前,哈姆雷特是积极开朗的,拼搏向上的。然而,伴随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生活总有波折,生活并不全是一帆风顺的,哈姆雷特也逃脱不了命运赋予他的苦难生涯,不可抗拒的现实变故不期而遇。老国王之死,这件无法预料且骤然的事情毫无预兆地发生了,不仅如此,母亲经不住叔叔的甜言蜜语的诱惑迅速改嫁,叔叔不顾亲情的情面抢夺了原本属于他的王位,这三道冲击波打破了他所有的梦。在哈姆莱特反复认真的探索过程中,作为王子与人文主义者的圆满结合,使他从叔父克劳狄斯的弑兄霸嫂、篡夺王位、预杀王储的个人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他看到了外表冠冕堂皇的宫廷腐化堕落至极,看到了阴谋充斥着整个看似庄严的皇宫,看到了朝臣们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看到了人性阴险狡诈的黑暗的一面,看到了民怨沸腾的国家现实,看到了蠢蠢欲动的邻邦挪威要吞并他们的计划。他不禁感叹,曾经至尊无上的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复仇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社会,更是为了全人类。他要挑战整个世界的公平与合法的法制秩序,永不与罪恶妥协,他要用他的力量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他人,共同改造世界,共建和谐的新社会,这也是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最新感慨于伟大的心理摄像。
参考文献:
[1]孟慧英著.西方民俗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骆爽.莎翁智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3]刘小枫,陈少明.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李梦桃.莎士比亚戏剧精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5]程梦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