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瑶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着眼从文化层面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总体批判,而其大众文化批判占据重要地位。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于大众文化的反思表述,基本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流观点。本文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例,揭示大众文化强制虚伪的本质,并沿其思路审视明星真人秀现象,以唤起民众的独立思考和反抗精神。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文化批判;明星真人秀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集中体现于《启蒙辩证法》。文中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深刻谴责了美国20世纪20和30年代的大众文化,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下的“大众文化”实质是统治阶级以文化工业的形式,利用权力意志、市场意识形态操纵大众的浅薄文化,它以商品拜物为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标准化、同一化、模式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并依靠商品美学制造假性需求,从而整合大众思想、实现权力控制。他们对大众文化本质的揭露入木三分,为研究明星真人秀文化现象提供了宝贵思路,现实意义深远。
一、大众文化的标准化与同一化
大众文化中,大众仅是一群被操控的“乌合之众”,统治阶级操纵大众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文化工业。由于资本发展、商品拜物等影响,文化逐渐失去艺术的自由真实而被异化为商业消费品。“电影和无线电广播节目再也不需要打着‘艺术的幌子,因为明显的事实是它们就是商业。制作者就是市场的一部分。”[1]文化异化成消费品,造成标准化与同一化。阿多诺指出,“工业社会中的流行音乐普遍打上了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烙印。”机器大生产中的产品是标准化的结果,而文化一旦异化成消费品,文化工业也是标准化和大量生产的成就。标准化体现于阿多诺的流行音乐批判中,他将其与文化工业批判相联系。音乐被商品市场异化成消费品,若某种音乐投放市场后取得良好收益,其风格、创作流程技巧等就会被争相模仿,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标准化风格。有时某些音乐故意采取一些陌生化的因素来哗众取宠,短时间内可能火爆异常,但长期来看,由于它不符合标准化的要求,难以迎合市场需求而销声匿迹,因而,不符合标准化的音乐会被市场淘汰。通过市场力量操控音乐的选择,不利于音乐艺术个性发展。同一化在于文化产品按同样的套路机械复制,一切都按固定的模式保持不变。艺术的真实品格是艺术个性的表达,而当文化异化为消费品,大规模的生产势必导致固定套路的反复循环。“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种‘无情的一致性。”[2]市场操控下的各种艺术形式,它们的模式固定不变,细节可互换,为满足商业需求,不断机械复制。
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欺骗
法兰克福学派不仅表达对文化商业化的挽伤,还将大众文化批判深入政治层面,发掘其在政治统治的现实意义。首先,大众文化的意识欺骗在于它令个人与其一同屈从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使人们满足于轻松的奴役状态。现代资本主义垄断下,大众文化本质上是模式复制,流行音乐、电影或电视节目,这些文化形式仅表现形式不同,但具有共同本质。太多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进入大众视野中,说明个人与社会的一致性。约翰多克对社会一致性进行深切的反思,“这种社会的一致性无孔不入,不就是危险的独裁主义吗?”[3]恰印证了大众文化在政治领域上的单一目标—“服从于社会的等级制度”。其次,在一致性的文化形态中,大众在进行文化选择时,认为是自主选择。然而法兰克福学派却在“主动选择”的过程中,发觉大众文化带给人们的文化奴役。文化工业的突出色彩是“娱乐”,大众深陷娱乐无法自拔。在《文化产业》中,他们提道:“知足常乐总是指什么都不想,随遇而安,即使是苦难临头也把它忘掉。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是逃避;但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逃避痛苦的现实,而是逃避企图抗争的最后一丝想法。娱乐所带来的解脱是摆脱思想与对立面。”因而,大众在文化产业中沉迷娱乐,减少思考,降低主体参与,对社会现实逃避麻木,从而丧失反抗精神与自我意识。如在看有声电影时,大众为了跟上情节流动和镜头切换,无法进行主体的连续思考。民众貌似对大众文化主动选择,实际却始终被动接受,随文化工业的表现形式随波逐流。最后,文化工业通过制造虚幻快乐给大众灌输虚假的幸福意识,此亦是欺骗。文化工业制造出大众的虚假需求,为大众重构出一个“虚假”世界。现实中焦虑失望的个体可以沉浸在虚假世界以实现自身欲望,造成对现实和虚幻的混淆,常去看电影的人就已把外面的世界看作是他们刚看完离开的电影的延续:“真实的生活越来越难以与电影区别开来”。当个体离开虚假世界后,其真实处境并未有任何改变,现实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三、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审视反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国文化正经历一场深层变革,并在当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新局面,大众文化迅猛发展,无疑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靓丽的风景线。然而受市场价值观念影响,大众文化潮流亦夹杂低俗粗鄙的浪花,批判之声不绝于耳。近些年出现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引起极大關注,掀起娱乐狂欢。
明星真人秀节目通过记录明星参与节目的全程,将他们个性、行为、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如实播放给观众,收效良好。诸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咱们穿越吧》《极速前进》等等的真人秀都具有千篇一律的模式,邀请大牌明星参与,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表现出明星们“坚强”、“任性”、“体贴”等鲜明个性,并运用后期剪辑予以配合,从而让观众更加了解明星,增强明星人设的立体感和真实度。通过明星的真实表现,满足民众对八卦的窥视欲,炒作噱头,博人眼球,取得良好的市场效应,呈现出标准化和模式化特征。大众观看明星真人秀节目,沉浸娱乐消遣,一方面却可以缓解现实焦虑;另一方面,过分沉迷娱乐,以庸俗笑料、窥视阴暗、八卦绯闻为乐,则不利于独立思考,缺乏精神维度,更不利于树立正能量的价值观。大众认为观看明星真人秀是自发选择的结果,殊不知他们为跟随节目流动和明星表现,无法进行主动的思考,思绪被节目的剪辑效果所牵引。大众以为自己所看到的是真实,殊不知节目由于受到了市场形态和权力意志的操纵,构建出的是“真实”的“虚假世界”。节目流程有台本安排,明星形象有规定人设,活动开展有编排剧本,真人秀不再是“真人”的展现,而是演技的考验,充分体现着大众文化的虚假性和欺骗性。由于市场操控和权力意志,明星被异化为文化工业中的消费品,成为文化工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链条。他们出演时明码标价,其个性受经济利益制约,戴着虚假的面具,配合权力集团卖力表演“愚乐”民众,而大众则沉浸在其“表演”所构筑的虚假世界里,追求虚假的快乐。真人秀收视率越高,卖座率越好,炒作效果越轰动,意味着这档节目“越加成功”,其背后的利益链条也越开阔,利润效益也越丰厚。明星真人秀节目将虚假的幸福意识灌输给民众,令民众受权利意志的操控进行文化选择,从而获得预期市场效应。由此,民众在大众文化中失去了自我思考的主体地位,被动成为产业资本家创造价值的工具。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明星真人秀节目进行研究分析,呼吁民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警惕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具有深远现实效益。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52.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