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静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转型,文化方面也由原来的精英文化过渡到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一时间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形态和类型,民生新闻的出现就可以说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很鲜明地表现出大众文化的种种特点,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使得当下的民生新闻呈现出种种问题。本文拟将对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进行反思。
关键词:大众文化民生新闻反思
一、关于大众文化和民生新闻
大众文化主要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电子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例如叫座的电视剧、通俗小说、生活用品广告、畅销书、流行歌曲、电子游戏等。大众文化是个外来词,而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是随着社会结构转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不断得到发展。直接反映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观念和感受。同时,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转型,以大众文化为底色的民生新闻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发展势头迅猛,可以说是大众文化催生了民生新闻的发展,同时民生新闻的发展也使得大众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扩散和普及。走进百姓生活,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但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种种特性,使得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并且各家媒体还乐此不疲,不知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
二、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复合体。由此大众文化就注定带有商业性、产业性、娱乐性、复制性、消费性和快餐性。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大众文化应该属于消费时代的产物,它是标准化、程式化和机械复制的产品。是刻板、琐碎和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是文化商品化后的必然结果。大众文化张扬的平民意识、实际意识等商业精神和理念也符合现代人的一般消费观念。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约翰·菲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讲道:“一个文本要成为大众文化,它必须同时包含宰制的力量,以及反驳那些宰制力量的机会……大众文化是创造出来的……”,“大众的快感,既包含着生产者的快感(创造自己的文化),也包含冒犯式的快感(抵抗宰制结构)”。虽然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有差异,但是大众文化的确是个外来品,只不过在中国制度下有了它自己的特殊意义,但是对于一些本质的东西还是共存的……娱乐性,大众文化是“大众”自下而上的创造,是一种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映,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大众创造文化的快感和娱乐,就是这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去中心化”决定了大众文化的轻松、休闲的特质。
大众文化的复制性。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然免不掉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有得以发展和繁荣的载体和平台,所以技术性是大众文化的内在品质,而随之而来的复制性是这种内在品质的突出特征。所以在当今大众文化时代同质性现象严重也不是没有道理。
大众文化的快餐性。根据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大众文化是自下而上发起的对自上而下的宰制性力量进行抵抗的过程中由大众创造出来的。那么大众文化应该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不是有系统的文化行为,而且由于所谓大众的异质性和无规律性,就决定了大众文化不像精英文化那么有条理有秩序,所以大众文化就呈现出一种快餐性,成为一种快餐文化。
三、大众文化影响下民生新闻的不足
在当代大众文化环境下,民生新闻一时间成为社会热点,但是也发现很多民生新闻作品成了大众文化的牺牲品,他们打着“三贴近”的口号和各种体现平民意识和亲近民众的标语,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成了一个幌子,名不副实。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对民生新闻的亲民意识的影响。综上所述,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背景下的民生新闻也呈现出一种商业化特色,虽说媒体起喉舌作用,但是在当今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传媒体制之下,盈利、利润仍是各家媒体的追求。体现在民生新闻方面,媒体的确做到了从百姓生活人手,从身边小事人手,关心百姓生活冷暖,平民的生活小事开始进入媒体的视野,但是媒体对百姓日常生活的报道是否真的体现了亲民意识,是否真的体现了人文关怀?生活琐事、家长里短,原本是在百姓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现在却成了媒体在“民生新闻”的大旗帜之下的资源,并且由这些琐碎构成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核。小事、小人物成了民生新闻的主角,民生新闻也就构成了一部由小人物写成的历史,但是历史却被镶嵌在更大的以成功人士为核心的历史讲述中,从而无助于老百姓真实生活的表达。媒体在“民生新闻”大潮中追求自己的利益,将能提高收视率、吸引受众眼球的百姓生活琐事用自己或更高层的人物话语表达出来。所谓的亲民意识也是泡沫般的梦幻,它追求一种看点,从而在利益和价值的取舍中忽略掉人文关怀。其实真正的牺牲者还是百姓,民生新闻提供了老百姓观看自己的空间,但事实上不但没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生活状态,反而自己的故事成了媒体的盈利工具。殊不知,在媒体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民生”两个字的时候,“新闻”的意义正在大打折扣。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对民生新闻娱乐趋势的影响。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导致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民生新闻也是如此。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一切的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民生新闻应该是关心百姓日常生活琐事,以平民视角、平民心态去看待事件、报道事件,但是在新闻娱乐化的大趋势之下,民生新闻也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即以短期效应、最大限度吸引受众眼球为目的。民生新闻的出发点仍然是百姓日常生活琐事,比较鲜明地突出了讲述对象,采用民生话题,暗示了讲述者与被讲述者的一致,但实际上呢?我们在看民生新闻时,应该思考一下,到底这个新闻、这个故事是谁在讲述,是以何种方式讲述的,它的事实是什么?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指出“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可见,现在的民生新闻在暗示我们讲述者与被讲述者一致的同时。却在实际层面暗示观众不用思考,讲述者也在回避问题,到底是谁在讲述和怎样讲述的问题。媒体在不知不觉间的介入就忽略了民生新闻真正的民生内核。而是按照媒体的意志去发挥想象力。娱乐性地利用“民生”资源,用自己的讲述方式去娱乐大众、吸引大众。
大众文化的复制性对民生新闻真实性的影响。综上所述,技术发展使得大众文化具有复制的可能性,同样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背景下民生新闻的发展也呈现一种复制性、一种不真实性,这在原则宗旨方面也是有违民生新闻本质的。民生新闻努力隐去摄影机的存在,营造一种真实的现场感。但是仔细考虑当下民生新闻的节目形态。就会发现这种现场感是通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实现的,民生新闻中出现的主角通常是被“导演化”、“演员化”的,虽然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却也在技术和艺术的包装下按着媒体的讲述方式、按着媒体的呈现形式来表现的。电视画面上基本是记者和百姓同在,并且在记者或者说媒体的操纵下进行民生新闻的报道,这和真实呈现百姓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建立在“包装”效果下的真实,是一种超真实,或者说是一种伪真实,是一种溢出轨道之外的真实,这种表现方式会催生真实的幻觉,但是,还是话语权的问题,话语权在无形之中被剥夺,成为无效,从而民生新闻真实再现百姓生活的“真实”也成为无效命题。
大众文化的快餐性对民生新闻的深度和价值的影响。大众文化不像精英文化那样有组织有秩序。大众文化更多地体现一种自发性,它是转瞬即逝的,它不断地、焦急地寻求新奇,呈现一种快餐性。在这种快餐文化的大背景下,目前的民生新闻不可否认仍然是一种经过合成加工的产品,但是它更多的是属于媒介自造而非民众创造,事实是当今传媒失去了原生态的产物,传媒在力图贴近民众的同时,事实上也在脱离民众,靠近一个面目模糊的大众,与其说它反映民众生活。不如说它给大众提供了谈资和消费的新生活,所以在这种环境和意识中。民生新闻必然会呈现一种快餐化,也即没营养。既然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么必然在深度挖掘和深度再现方面有所欠缺。同时在价值的体现方面也是稀缺。
四、总结
民生新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社会文化的转型,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但是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之下,要使民生新闻真正做到为民办事还须继续努力,需要更准确地去衡量和定义民生的涵义,更准确地把握新闻的内涵,并且找到一个真正“合适”的结合点,真正地发挥民生新闻的巨大潜力。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