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歌产生于劳动之中,它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民歌各具特色,民歌《茉莉花》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本文以江苏、辽宁地区《茉莉花》为例,通过对这两个版本进行分析,进而体会南北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感受其民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民歌《茉莉花》;不同版本应用;江苏、辽宁地区
《茉莉花》作为一首典型的小调民歌。因流传地区、方言不同,各地《茉莉花》在音乐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别,出现了多个版本,这体现出了民歌的“变异性”。虽然每个版本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各个民歌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相同的地方,体现出了民歌的“相通性”。江苏、辽宁地区《茉莉花》就是其典型代表,笔者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下所述。
一、江苏民歌《茉莉花》分析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于全国,随着民歌文化的不断发展,《茉莉花》也出现了众多变体,但以流行于江苏地区的《茉莉花》最具代表性。其优美的旋律,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它甚至还扬名国外,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就曾在歌剧《图兰朵》中采用了《茉莉花》的曲调作为其音乐素材。
(一)调式及曲式结构
歌曲为五声徵调式,结构均衡,由四个乐句构成一个单乐段,起承转合结构。第一乐句由两个乐句构成,二者旋律相对称,歌词重叠,落音相同;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乐句为“转”、“合”功能,一气呵成。
(二)旋律和节奏
整首歌曲的旋律以级进为主,体现出了柔美的风格。小跳的使用使旋律看起来更加婉转流畅。在节奏方面,《茉莉花》比较规整,自由。另外,《茉莉花》使用的节奏型分布均衡,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丰富多变的节奏型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几处切分节奏的运用更使曲调轻盈活泼、秀丽雅致。
(三)语言和声音
这首《茉莉花》是用江苏地区代表性方言吴语来演唱的,温和的方言使用使歌曲具有非常强的艺术魅力,加上与江南风味的旋律相结合,使我们听起来感到非常亲切,妩媚而不妖治,生动地揭示了江南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心世界,极具个性。
二、辽宁民歌《茉莉花》分析
遼宁海城地区的《茉莉花》是一首民间小调,也是东北民歌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
(一)调式
乐曲围绕“6”、“2”两音展开,最后结束在“2”音,因而曲调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典型的商调式。对比江南淡雅恬静的音乐特色,辽宁民歌更加活泼、有趣。
(二)旋律和节奏
辽宁海城《茉莉花》具有北方民歌特有的小调特点。旋律进行多以大跳为主,节奏轻快,充分表现出了东北人爽朗的性格特点。
(三)衬词
整个歌曲由于多处运用了下滑音和顿音的演唱方法,不少滑音的运用也与语言的吐字有关,比如在去声字“茉”和“戴”字上都突出使用了下滑音,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东北“二人转”。“衬词”处理上,也极具地方特色,好比“哎哟”、“哪”、“嗯啊”等。
三、两首民歌《茉莉花》的异同
(一)两首作品的共性
这两首《茉莉花》的词义基本相同,都是小调,表达的思想感情也相同。都共同以青年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为中心,不但刻画了爱情的真挚可贵,还充分展现出了少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憧憬。
(二)两首作品的差异
辽宁海城《茉莉花》比起江苏《茉莉花》有很大的变化,除内容相近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很大区别。
1.在曲调上,江苏《茉莉花》是五声徵调式,而辽宁海城《茉莉花》则是商调式。
2.在旋律上,东北《茉莉花》旋律主要围绕La(6)和Re(2)两音展开,最后结束在Re(2)音上,使乐曲具有鲜明的商调色彩,同时旋律大跳较多。在这一点上与江苏《茉莉花》形成鲜明的对比,江苏《茉莉花》是以Do(1)和Sol(5)为核心音的徵调式歌曲,旋律平稳进行。
3.节奏方面,江苏的《茉莉花》以十六分音符为中心,运用的较多,而辽宁海城的《茉莉花》则采用了充满跳跃感的附点和切分音型。
4.风格特点:从地域环境看,北方地势辽阔,气候多为寒冷天气,受其影响,音乐风格大多豪迈、粗犷。南方地势低,天气多为阴雨绵绵,所以说音乐风格偏向清新秀丽。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北方民歌有高亢之美,南方民歌有温婉之美。从南北方人性格特点上来看,北方人比较大气,南方人比较温柔。
四、结语
不同的地域流传着不同的风土人文,不同的文化习惯造就了南北地区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江苏《茉莉花》与辽宁《茉莉花》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不论是江南水乡的细腻委婉,脉脉风情,还是东北的泼辣、豪爽、乐观向上,都让民歌《茉莉花》增添了不一样的风采,折射出了万丈光芒,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高敏.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胡苹,易英丹.民歌茉莉花的比较研究[J].四川戏剧,2009(2).
[3]刘蓉惠.汉族民歌演唱的用声与润腔特色[J].中国音乐(季刊),2005(2).
[4]刘威.音乐审美(欣赏)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赵娜,女,吉林省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科2015级比较音乐学专业研究生。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