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挪威的森林》中,比喻是村上春树的一大特色,不同于传统的比喻手法却让人耳目一新,刻骨铭心。因此,翻译好小说中的比喻对于小说的传播以及读者把握原文、理解原文有很大的影响。本论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挪威的森林》中英文译本中比喻的翻译特点,从而对今后中日文英文学翻译给予一定启示。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比喻;心理学;人性
村上春树的小说中经常出现比喻的修辞手法,尤其在《挪威的森林》这篇小说当中,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对话,都离不开比喻的身影。他的比喻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和所有的比喻原则背道而驰。我们仔细阅读村上的《挪》,不难发现,他所选择的喻体甚至比本体更加抽象、难懂,但为什么又吸引了众多的读者迷呢?原因很简单,他的比喻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与感觉,即使是同一位读者,不同时期读起来也有不同的感觉。
在此以研究村上春树的比喻的翻译为契机,提出村上式比喻可能的效用、价值,以及对修辞学、翻译学的新启示。
一、文学中比喻的重要性
文学不同于其他的文体仅传递信息的功能,而是在于作者将自身所感受到的激动通过付诸于文字,带给读者以刺激,并且令读者激动。但要想带给读者以刺激并且令读者激动,作家往往需要使用非同寻常的表达方式和手法。[2]首先表达的创造性就要依赖于比喻。
二、村上春树式的比喻特点
其中一九八七年的《挪威的森林》上下册销出七百余万册(一九九六年统计)。以纯文学类小说而言,实属不易,这绝对不是普通数字,日本以往销售最高记录都望其项背,甚至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挪威的森林》现象”。[1]村上春树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房子,他曾说过:“即使房间非常豪华气派,而如果对方没有宾至如归之感,那么我想恐怕也很难称为正确的房间即正确的故事。”笔者认为,这正是决定了村上的比喻不同于传统的比喻的原因之一。村上是那种“心不化妆”的人,他的比喻虽然抽象但却喻出了人性的同感,才能够超越场所。人种和语言的差异而以同样的心情共同拥有故事,和读者互相给予力量。这也决定了村上比喻的可译性。
三、《挪威的森林》中英文比喻的翻译
本论文选取的中文译本是林少华先生的译文,因其与原版《挪威的森林》同一时期翻译,没有时代感,更有可比性,所以选择了改版本。英文译本选取哈佛教授日本文学教授杰·鲁宾的版本,其翻译了村上多部作品,对村上的风格有一定的把握且译作受到广泛好评。
例1:
原文:僕と直子はまるで探しものでもしているみたいに、地面を見ながらゆっくりとその松林の中の道を歩いた。
中文:我和直子犹如寻觅失物似的,眼睛看着地面在松林小路上缓缓移步。
英文:As if searching for something wed lost,Naoko and I continued slowly along the path.
这句比喻句把抽象的“直子和渡边的眼神”比作“寻觅失物的眼神”,写出了两人的尴尬与孤独,表现出人性的内心。中文采用直译的方法把日语字面“眼睛盯着地面”译了出来,虽然句子不太畅通,但画面感极强,让读者清楚的在脑中形成两个主人公行走的画面。英文则省略了此句,语言很通顺,水到渠成地把这一动作融入到画面中,给读者丰富地想象空间。笔者认为,在此句翻译中,英文版本更胜一筹。
例2:
原文:おかげで直子の部屋にたどりついたときにはケーキはローマのコロセウムの遺跡みたいな形に。
中文:结果赶到直子房间时,蛋糕已经土崩瓦解,活脫脱成了古罗马的圆形剧场。
英文:By the time I arrived at Naokos room the cake was looking more like the roman colosseum than anything else.
本句将“压变形的蛋糕”比作了“古罗马的圆形剧场”,体现出了村上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和博大的文化背景。在英文的翻译中省略了“崩塌(崩れていた)”,不仅简洁且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作者的幽默感,因为有西方的文化背景,了解古罗马的文化,所以西方读者理解起来也毫无障碍。但在汉语中林氏选择译出了“土崩瓦解”,不仅忠实了原文,而且为中国读者补充了文化空白,在心理层面让读者对村上的比喻有了认同感。
四、结论
文学既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那么作家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常常不得不使用种种譬如比喻之类的修辞手法,使用一些没有任何先例的说法。当林氏如实翻译时,可以说就是在把日本一种新的说法、新的认识、新的思维引进了本国,其结果当然会与本国语言的不断丰富发生联系,甚至有可能刺激本国作家的创造欲望。因此,当我们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时真的应该特别关注所译作品的修辞以及有没有借用外国表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少华.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揭侠.文学与修辞、翻译[J].外语研究,2003(1).
[3]Jay Rubin.Norwegian Wood[M].London:VINTAGE,2003.
[4]林少华.挪威的森林[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纪龙阳(1992-),女,汉族,黑龙江人,学生,研究生在读(研一),单位:大连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英语)。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