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爽
摘要:东北沦陷时期,满族作家关沫南的小说创作以丰富的题材内容和深刻的意义指向,集中反映了沦陷区的社会现实,表现出突出的反抗精神和民族特色。代表作《船上的故事》以表现尖锐的阶级压迫和冲突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东北沦陷时期的黑暗现实;《古董》《老刘的烦闷》《偏方》等小说塑造了一批封建遗老形象,借此对因循守旧的封建复古逆流进行了批判;《阿吉》《父子》《途中》等作品将关注点放置于悲苦的下层民众;《狭的笼》《妻》《在夜店中》等作品对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进行了展示。
关键词:关沫南;东北沦陷时期;小说;阶级冲突;封建复古
关沫南,吉林省永吉县人,满族,原名关东彦,笔名泊丐、东彦、路以、沫南等,东北沦陷时期少数民族作家。1934年发表于《哈尔滨公报》上的散文《呼兰旅游漫记》是关沫南的第一部作品。1938年,关沫南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磋跄》。1939年,与陈隄等人在《大北新报》上创办“大北风”文艺周刊;1941年,与金明、陈隄在《大北新报》上创办“荒火”副刊。他的作品发表于《大北新报》《滨江时报》《滨江日报》《新满洲》《新青年》等多种报刊上。主要有短篇小说《讨债》《途中》《偏方》《古董》《老刘的烦闷》《醉妇》《父子》《在夜店中》《船上的故事》《地下的春天》《流逝的爱情》《朱继武》《巴比洛夫》《地堡里之夜》《阿吉》《狭的笼》,中篇小说《杜永德》《潮》《冲激》《在王岗草原》,长篇小说《沙地之秋》和《落雾时节》等。关沫南的小说创作涉及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其中对阶级矛盾与冲突的展现、对封建复古思想的批评尤为突出,表现出鲜明的反抗精神和民族特色,使得他在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坛独树一帜。
1939年发表的《船上的故事》(又名《两船家》)是关沫南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以表现尖锐的阶级压迫和冲突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东北沦陷时期的黑暗现实。用金钱决定和支配一切、“优越的享有一切”的富人“我”坐船返家,一路上对“身体刚健”的船家老赵充满恐惧感,同时又因老赵“知识层的口才”、“沉默而无情的面孔”、“不但不会使人感到恶意而却令每一个人都会见之起敬的态度”而感到惊讶。等“我”平安回家后,才从来信中得知,老赵竟是“我”曾经的同学,被“我”害的家破人亡的赵柴民。当年的“我”依仗权势欺凌、伤害了赵的妹妹,用金钱雇流氓威胁赵家,诬陷并逮捕了赵。作者并没有让船家赵柴民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我的信念和我的事业告诉我,这不单纯是个人的仇恨,它需要总的解决”;“我们一向不主张用这种手段,解决你们和我们之间的问题,这也是解决不了的”,表现了作者对阶级关系的深刻认识。同时,作品借助被压迫阶级代表船家赵柴民喊出了抗争的宣言:“就这样,你又得以逍遥自在了。你还可以过你们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随意欺凌弱小和无辜。但是你要知道,这一切是长久不了的,历史早晚会做出回答。虽然我只是个摆渡船家,我却坚信着。”[1]小说《地堡里之夜》也将关注点置于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上。老刘原来曾是一个心地纯厚的平民,以卖小工子度日。愤怒之下杀死了被富商奸淫的妻子,躲进山林当胡匪,过着非人的生活,而富商却逍遥法外。“酷寒的山林里没有一天温暖的日子”,“不愿杀人不愿劫财的心,也变得凶猛起来”。六年后老刘重回故乡,寻找当年被丢下的孩子,以使得自己“那将要终结的生命,在孤独凄凉的余生里也会安静了”。不料却被当年的富商袭击,抓进了监狱。作品展示了富商勾结日伪警察对城市贫民的压迫。
批判因循守旧的封建思想、抨击封建余孽的复古逆流是关沫南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在小说《古董》《老刘的烦闷》《偏方》中都有所表现。《偏方》中的祝四爷被看作是万能的人,村中或全县打官司告状、争财斗殴都请教四爷。尤其是向四爷求偏方治病,被看作是既有效、又光荣的事情,但所谓的偏方实际上是香灰、水银的混合物。陆元可怜李二哥被祝四爷的偏方要了命,看透了祝四爷的偏方是邪方,大骂祝四爷,反被捉到官里去。
《古董》中塑造了封建遗老邢老夫子的形象,他是村中“最有权威的论者”,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将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新派人物周克壁视为“鬼子”。但实际上,邢老夫子是一个盲目排外、愚惑乡民、阻碍农村发展的“不可救药的老古董老腐败”。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邢老夫子腐朽自大的形象:
邢老夫子看着一切平静了,才深深地咳嗽了一声,从嘴里好半天用舌头擎出块痰来,像吐宝似地,冲着胖老张每天记浮欠账的那块立在墙角的小黑板上,啪的一声命中在那条九月六日秃老大四两白干的字样下,邢老夫子不介意地看了一眼,他看那口粘痰周圍的唾沫滑了下去,只剩那块黄里带黑的鸡蛋黄大的痰块挂在那里一动不动时,才很以为满足地呷了一口酒……”[2]
小说结尾,新派人物与封建遗老正面交锋,周克壁借助手中的“文明杖”,将邢老夫子头上的“那个大红帽疙疸”击落水中,作者借此将讽刺的矛头对准了封建复古逆流。
与邢老夫子相似,《老刘的苦闷》中的刘二爷也是作者笔下因循守旧的封建人物。村中成立的官办学堂,让原本教学生念百家姓的刘二爷失去了生计。他将唯一的生活信念寄托在祖辈传给他的两部书上——太上敕令道德真经,这是他们全家“一代一代的研究着”的“比家产还宝贵”的物件。作者用讽刺而悲凉的笔调写出了刘二爷在现代社会的穷途末路。他在醉贤居酒店讲道,只以几句无心的话而遭了赖皮胡三的毒手;他进城在正式官办的学校做教员,却被同事们讥讽为“过度时代的遗渣”、“古董的贩卖者”。尤其是当他那用黄绫绸子包着的两部“天书”被盗后,刘二爷彻底失去了精神支柱,“泥塑的脸变成铜铸的一般”,“整整哭了三天三宿”,[3]刘二爷的生命也随着被火烧尽的手抄经书而去了。关沫南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描写非常精准,寥寥数笔就将封建遗老的行动特征和内心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
除了对封建复古逆流的批判外,关沫南也抨击了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压制与迫害,《潮》中的女子倩萍即是这样一位被损害的女性形象。七年前,倩萍的父亲为了获得某将军的力量,将倩萍“像一份礼品似的”送给了将军。倩萍受尽了“玩弄、嘲笑和人生的疾苦”,先被当作物器蹂躏,又被认作是“不详的荡妇”赶出家门。七年后,假意仁慈的父亲“以作父亲的天职展示古圣先贤的大道理”,将女儿无期囚禁起来,以“维持永固的门风和贞节烈妇的美德”,给女儿打下了一具“永劫的刑枷”。[4]endprint
在描写因循守旧的封建人物之外,关沫南对悲苦的下层民众和知识分子进行了展示,表现出作者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关注。《阿吉》中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阿吉,将监牢看作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最好的归宿:“有谷粮给犯人吃,铁牢的狱室,不怕风吹雪荡,比破窑温暖安逸,吃食可以不用自己讨要”,“是上帝施与贫者的安乐之乡”。[5]《父子》中,挑柴回家的黄英在茶棚偶遇断臂老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个苍老又软弱的老人竟是黄英被征兵赴战场归来的父亲。《途中》描写一群担挑的贩子,在途中救下一个企图跳河自尽的老头。老头哭诉自己妻儿双亡、漂泊乞讨的生活,深感自己“好比大海里的一叶无根的枯萍”,“永生没有遭逢岸边的希望了”,[6]在深夜中再次自杀。
对于知识分子形象,作者着力描写他们不幸的生活遭遇和痛苦的心灵挣扎,《狭的笼》中的陈更、《妻》中的“他”、《在夜店中》的雨华都是被生活之苦与精神之苦所折磨的落寞青年形象。经历坎坷的青年陈更“青春期的梦幻被污浊的现实摧毁”,曾经拥有着“立在人众之上振臂疾呼”的英雄之梦的他,如今却只能在海滨做个小小的教员。陈更深感自己的无用,不禁慨叹着“人间到处是狭的笼,我们就是那笼中的鸟儿!”[7]《妻》中的“他”失业整整一年,写文章的稿费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苦闷中的他开始了游荡的生活,吸烟、嗜酒,甚至怀疑自己妻子的忠贞。直到一张“××丝织厂临时女佣人的月薪领取条”出现在面前时,他才明白了妻的伟大,重新启示并激励了他,燃起希望之火。《在夜店中》的“我”偶遇老友雨华——原本坚强的青年变成了现在的颓废之人。五年前的雨华个性坚强、有毅力而能干,是一个“命苦而永不向人述苦的很早就丧失了父母失去了天伦之爱的人,独自的漂流着和人生做游击而搏斗的生活着的人”,并且给予了“我”文学的启蒙。在经历了社会的多重打击后,雨華身心衰弱,以小学教员的职业孤寂地维持着生活,“整个的躯体里或许是灭亡了一切未来的生机”。同时,社会的现实逼迫他放弃了手中的笔和文学的梦想:
“你想一个在人生中磨炼过来的尝尽了辛酸的人,他的满腹的悲哀只有无言的藏在心里,文字该是多么笨拙的东西,它能表白出你心中所要说的话吗?况且你所想的社会和你所抱的希望,事实完全相反,你又何必昧着良心去作歌颂的文字呢?”[8]
表现了作家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不愿为这腐败社会唱颂歌的决心。
无论是对尖锐的阶级压迫的展示、对因循守旧的封建复古逆流的批判,还是对悲苦下层民众和知识分子的描写,关沫南的小说都以深刻的意义指向集中反映了沦陷时期东北人民挣扎的灵魂,并借此来实现控诉日伪统治的目的。表现了伪满时期作家的社会认知和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沫南:《船上的故事》,《滨江日报》,1939.5.1、8、15、22、29,6.5、12、19、26,7.4、10。
[2]关沫南:《古董》,《大北新报》1937。
[3]关沫南:《老刘的苦闷》,《大北新报》1937。
[4]沫南:《潮》,《大北新报》,1940.4.23—6.9。
[5]沫南:《阿吉》,《滨江时报》,1937.5.4。
[6]沫南:《途中》,《滨江时报》,1936.12.20、22、23。
[7]沫南:《狭的笼》,《大北新报》,1940.12.15。
[8]关沫南:《在夜店中》,《蹉跎》,哈尔滨精益印书局,1938.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