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龙应台散文创作的流变

2017-09-06 07:34汪雪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4期
关键词:野火龙应台散文

汪雪

摘要:作为享誉华人文坛的女作家,龙应台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开阔的文化视野、多元的文化思维,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体貌。纵观龙应台30多年的散文写作生涯,其散文作品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以龙应台的散文为出发点,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分析龙应台散文创作的流变及背后的“穿透性”线索。

关键词:龙应台;散文创作流变

龙应台祖籍湖南,出生台湾,留学美国,旅居欧洲,定居香港。其散文创作也随着环境的改变、人生阅历的渐长、身份角色的转变和自觉意识的追求,逐渐从犀利果敢走向婉转深沉,由表层现象走向历史纵深。

一、社会批判散文

龙应台学成回台后,面对台湾社会的各种问题,自觉地扮演起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其“笔尖常带感情”的批评话语,具有论辩的震撼力、冲击力和思辨的缜密性、深刻性。毫无疑问,龙应台最大的成就体现在社会批判散文上。

(一)批判学术界的温柔敦厚

留学回台的龙应台首次发声是在1984年3月,在《新月书刊》上发表了一篇批评《孽子》的文学评论,此后陆续发表的书评由尔雅出版社在1985年3月结集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书。龙应台怀揣着改变台湾文学批评风气的野心,选取了台湾十三位著名作家的十七部知名作品,对小说的语言技巧、故事结构、人物塑造、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进行了“锋利而不失公平、严肃而不失活泼”的严正的文学批评。这使龙应台在文学场域和民间大众中赢得了广泛的激赏,同时也招致了批评和反击。龙应台文学评论的犀利风格,被余光中幽默地称为“龙卷风”。

(二)直揭现实社会的伤疤

1984年11月,龙应台在《中国时报》副刊发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1985年三月在同一阵地开设“野火集”专栏,台湾圆神出版社在1985年12月出版《野火集》。《野火集》对台湾社会的震动可以说是空前的,星星野火,燃烧了整个台湾。上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正在经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生活在其中的台湾民众一方面对社会现状逆来顺受,敢怒不敢言,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台湾民众本身也存在着积重难返的陋习。回到台湾的龙应台以自剖自省的勇气,表达对社会制度、教育现状、社会风气和生态环境的不满。把自己置于台湾当局和台湾民众的对立面,自陷于孤岛的龙应台成为了一部分人心目中“敢说话”的人。龙应台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和尊严的背后,隐藏着龙应台对台湾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三)表达现代女性的自尊自审

龙应台是在传统文化价值判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美国留学期间正值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回台后正值台湾新女性主义运动轰轰烈烈。作为现代知识女性,龙应台面对台湾社会中很多司空见惯的男女不平等现象阐发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评论。龙应台在“野火”专栏投稿的同时,还以“胡美丽”为笔名,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不定期撰写有关女性评论的文章并于1989年结集出版《美丽的权利》一书。龙应台在书中写了一位主持人在学术和专业的领域里称呼一位女博士、女教授为小姐;从一则标语“穿着暴露,招蜂引蝶,自取其辱”的标语分析女性美丽的权利;某专科学校强迫已婚女教员及职员辞职的事件……龙应台对台湾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抨击中肯而不偏激,她所认同的女性主义是社会能够给予女性更多选择的权利,无论是在职场拼搏还是回归家庭,这都是她们作为自由独立的“人”的选择。

二、跨文化散文

龙应台在写作巅峰时急流勇退,1986年随丈夫旅居瑞士,开始写作《人在欧洲》。龙应台继承中国传统文人“感时忧国”载道思想的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思维的熏陶,兼具东西方的文化视野。跨文化的写作视野,使龙应台能够用比较成熟的眼光和国际的参考系来思考本土与国际、当下与传统和现实与真理。

一方面,龙应台以台湾人的身份打量欧洲,在《清道夫的秩序》里,龙应台描述了为方便早晨上班的人们、上学的小孩而在天寒地冻的凌晨加班的清道夫,德国高速公路堵车时的秩序和条理,巴伐利亚匹兹堡的居民的集体“罢视”行为,这些在龙应台看来正体现了西方的文明、讲原则和对个人尊严的保障。此外龙应台也以欧洲为参考系来反观台湾,《台湾素描》讲述了龙应台在1987年回到解严后的台湾,看到台湾社会的乱象。《何必曰台湾》描述了台湾人对本土的狂热关切。龙应台议国际问题,总是把台湾作为参照对象,议台湾问题,总是把台湾置于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之下。另一方面,龙应台敏锐地感受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弱势的东方文化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时的虚弱,她试图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出路。在《给我一个中国娃娃》中,龙应台呼吁检阅、反省现行的以西方为主导的价值观,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国际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自觉。此外,生活在德国的龙应台感受德国人对于历史的痛定思痛,他们肯定历史、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在《打开二二八的“黑盒子”》中,龙应台就批判了那些掩藏历史真相、扭曲真理的行为。

从欧洲归来的龙应台开始转移关注的焦点,1994年10月龙应台在台北《中国时报》发表《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1997年1月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啊,上海男人!》,这些文章在两岸三地甚至华文文化圈引发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又让我们对野火时期的龙应台窥见一二。

三、亲情散文

如果说写社会批判散文的龙应台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毫不留情地直揭现实的伤疤;那么写亲情散文的龙应台则温柔的像一汪水,细细地向人们传达为人母,为人女的快乐与忧伤。“有人说我由怒目金刚变得温柔,我想说这两种风格是并驾齐驱的。”[1]兼顾“怒目”和“温柔”的龙应台自然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矛盾,想要陪伴孩子的成长,但是又不想放弃事业。

几乎是在写作《野火集》的同时,龙应台也在记录她初为人母的點点滴滴,1994年《孩子你慢慢来》出版,一改人们对龙应台的犀利印象。这本书可以说是儿子的童年记录和母亲的育儿手册,龙应台对儿子的教育也深深铭刻着她本人的成长轨迹——带有保守的传统的和崇尚自由和理性的矛盾态度。龙应台在1999年回台担任文化局长一职直到2003年卸任,再次回归家庭的龙应台面对陌生的儿子,母子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安安在母亲不在身边时快速成长,已经开始形成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重新认识自己熟悉又陌生的长大成人的儿子,龙应台和儿子约定通过书信方式彼此沟通,2007年三十六封信结集出版《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在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龙应台在面对长大的安德烈时的慌张无措,为了努力走进儿子的内心,接受他对自己毫不掩饰的批判的背后是一个中年母亲对自己熟悉又陌生的孩子的矛盾和满满的爱意。龙应台一直以来很少主张谈论自己的私事,尤其是内心最隐秘的感情。但是在2004年目睹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和兄弟朋友的离散,这些无不触动了龙应台的心弦,内心丰盈的感情伴随着阅历的丰富和对人生越发成熟的理解,汇成了《目送》。此时的龙应台关注的焦点已经渐渐从社会和文化转向人生和历史,曾经的炽热如火也变得温润如玉,表达的是对生命的透彻感悟,“孤独面对,素颜修行”。endprint

四、历史散文

龙应台的写作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旨在解决现实困境,正如龙应台自己所言“如果把我当做廿世纪中华文化里一个小小的典型,这些文字有意无意间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2]可见面对现实的求而不得,龙应台试图从历史的复归中寻找出路。

读史使人明智,龙应台很早就开始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在1994年出版的《看世纪末向你走来》我们就可以体会到“知识分子心灵的流亡”。龙应台作为中华文化的儿女同时又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需要从历史的源流探索文化基因;龙应台作为台湾外省人,面对社会急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她需要反思历史以期实现对台湾本土的重新认识;龙应台作为在男权价值体系笼罩下成长的现代知识女性,承受着东方和西方给女性造成的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她需要对抗社会对女性的成见。1999年出版的《百年思索》显示了龙应台彻底摆脱了野火时期的粗暴情绪,无论是在思考深度还是广度上的都有所延展。在《镜子里看见自己》一文中,龙应台认为“人对立场的选择往往决定于他主观的历史经验,还有他对那个经验的特定解释。”[3]这表现出了龙应台对历史的敬畏和虔诚的求知欲,流露出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沧桑感和无奈感。此后龙应台的历史散文写作开始从对事件的关注转移到对人事的体悟,凭借“敢说话”的性格选取了敏感的1949年作为写作对象,试图从个人的角度展示宏观壮阔的历史。2009年出版的《大江大海1949》可以说是龙应台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争取“历史解释权”的尝试,从自己的家族逃难台湾的历史开始写起,力图还原被国族历史的言说方式所遮蔽的平凡的普通人。对历史细节的呈现让人感受到龙应台悲天悯人的情怀,作为渺小的个人无不唏嘘书中人物命运的最终走向——“所有的颠沛流离,最终都由大江走向大海……”[4]

龙应台的散文创作包含了她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生经历的积累和沉淀,因而其散文的創作也显现出清晰的流变轨迹。青年时期的龙应台写作社会批判散文,关注的是家国天下;人到中年的龙应台写作亲情散文,描摹微缩于家庭的点滴;在扮演过女儿、母亲、学者、官员等众多的角色后,渐入人生深沉的龙应台写作历史散文,建立个人与家园、亲情与历史的联系。这些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进行的。不管是作为从大陆“出走”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还是异国留学、旅居欧洲的龙应台,都试图在流散和疏离中寻求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正如龙应台所说“最后,毫无选择的,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我什么也不是,只是我自己。”[5]

参考文献:

[1]李培.龙应台:怒目金刚和温柔并驾齐驱[N].南方日报,2010-6-2(A19).

[2][5]龙应台.看世纪末向你走来[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4.

[3]龙应台.百年思索[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1:259.

[4]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M].台北: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0:5.endprint

猜你喜欢
野火龙应台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有价值的善良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银色仙人掌》
深刻睿智 触及人心
放“野火”
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