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对话艺术 在师幼互动中建构主题活动

2017-09-06 12:25陈秀茹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同伴经验建构

陈秀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探索者,儿童是通过自身的建构来学习的。如何应答幼儿的这种自主探索式的学习呢?怎样才能在教师承载的教育目的和幼儿的发展之间找到适宜的平衡点呢?

一、主题启动期:搭建对话平台,让主题活动成为师生共同的向往

1.倾听童声——建立对话的基础。

主题活动的初期,教师要想准确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抓住教育契机,成为幼儿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推动者,首先应是一位聆听者。因为,倾听是教师关注幼儿的经验、经历,感受幼儿的逻辑、情感,了解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也是教师运用智慧解读儿童、调整课题内容的前提。

例如:《爱祖国》是我园多年来大班必用的一个主题活动。以往,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对祖国的认识分为这样几块内容:名称、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少数民族等来组织幼儿的活动。孩子是怎样看待“祖国”这一问题的呢?他们想知道些什么呢?我们在主题开展前采用了谈谈“我眼中的中国”这一对话方式,通过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兴趣集中在中国人与外国人有什么不同上(皮肤、服饰、饮食、国旗等)。因此,我们调整主题内容,从“访问外国朋友”入手,引导幼儿通过调查、访问、交流中国与外国的不同来积累对祖国的认识。由于孩子们是带着自己的兴趣、问题来参与主题活动的,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升华。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与环境的对话。

许多主题的产生都经由幼儿的问题而来。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冲突,“惟有认知冲突时,个体才有追求平衡的需要”。可以说问题是探索的起点,经过提炼后的问题往往能成为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主题。怎样让这种冲突引起大部分幼儿的探索共鸣呢?又怎样将幼儿“散点式”的问题转化为主题呢?

我们经过尝试发现,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经验与需要以及近阶段的教育目标,试探性地创设一些环境,让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之间对话和交流,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然后教师再帮助幼儿将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提炼而成主题发展的脉络。

例如:孩子们进入大班后,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方面教师一直摆脱不了“说教”的模式。有一次,教师发现了一个教学上使用的“静”字标志,就随手放在了阅读区书架上,谁知,幼儿很快就发现了,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我认识这个字,它叫静!”,有的说:“这是告诉我们,在图书区看书要保持安静。”有的说:“我在医院里也见过这个标志”,还有的说:“我也见过人行横道和马路上汽车拐弯的图案标志”……孩子的问题在内容上铺得很开。

主题活动不仅要求内容的广度,更要有内容的深度,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我们的幼儿园、班级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标志?需要什么样的标志?为什么?……”在这种情景下,幼儿的思维开始聚焦,《规则和标志》这一个有趣的主题就应运而生了!

二、主题展开期:引领对话方向,让主题活动成为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有意义的主题活动,需要每个幼儿的积极参与,强调社会建构的意义。因此,在同一个主题下的探索活动,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同伴间的信息交流和表达,鼓励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建构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经验,也是一种很好的对话方式。

1.同伴互助——引发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的碰撞。

同伴互助可以使幼儿原有的个体经验在集体合作中获得调整、提升。因为,幼儿在强烈的好奇心和同伴支持下,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主动接近、感受了某些知识和现象,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如当孩子提出“野营晚上我想妈妈了怎么办?”“摸不到奶奶的头发睡不着觉怎么办?”时,教师让孩子们互帮互助,很快,大家就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可以带一张妈妈的照片,想她时就拿出来看看”“晚上你和我睡一起,我可以把长头发借给你摸”“我们可以带一样自己最喜爱的玩具陪着睡就不会害怕了”……就这样,在同伴的支持、鼓励下,这些孩子不仅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亲子互动——拓宽对话空间,促进家园交融互动。

我们积极吸引家长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当亲子成为一个合作的团体,幼儿会获得支持感、认同感、亲密感,探索的积极性会更高;同时,忙于工作的家长也多了与孩子交往、了解孩子的机会。如,在《种子的秘密》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到公园、野外采集种子、制作种子标本,还一起制作“种子食品”,参加班级组织的“种子食品品尝会”。在这个家长、幼儿、教师共同建构的世界里,幼儿在家获得的许多经验在幼儿园得到了运用、提升;幼儿在园获得的经验也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巩固。

实践证明,只有把握对话艺术,教师与幼儿之间才能真正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时,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巧妙地引导,不再是“灌输”,而是分享、互动。用多尔教授的话说:“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这样的对话,不仅使主题活动充满着流动生成的变化美,而且由于师生的视界从外部转向了自身,转向了双方的心灵互动,师幼交融互动、物我交融互动,这时,学习才真正成为了师幼双方一种生命化的成长过程。

猜你喜欢
同伴经验建构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建构游戏玩不够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