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让爱不孤单

2017-09-06 19:10穆春霞
魅力中国 2017年33期
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对策

穆春霞

摘要:留守,不该成为孩子成长之殇。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应得到社会各部门的重视。只有政府、学校、家长齐心发力,方能为留守儿童撑起正常的成长天空。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莫让留守儿童成长在社会的阴暗角落,让他们走出阴影,拥有快乐的成长人生。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对策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将年幼的他们留在故乡与亲戚或者年迈的老人住在一起,他们的名字叫留守儿童。5800多万留守儿童,在他们眼里,一年未见父母是常事,如此庞大数据让我们触目惊心。留守儿童成长里所面对的是简单单调的生活、缺失的父母关爱和怅然若失的心理煎熬。留守儿童所缺乏的不仅是父母的关怀、家庭温暖,他们缺失的更是正常的成长轨道。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注是全社会的共同担当。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媒体和家庭五位一体的关爱力量,努力构建留守儿童救助体系,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留守儿童筑就一条阳光成长之路。

一、 留守儿童问题根源为城乡差异下的“机会不均等”

我国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一直未能从“机会均等”的角度全面思考,也没有形成政策合力,导致这一社会问题渐趋严重,日益凸显。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认识上的局限,认为留守儿童问题仅是生活或上学问题,并未从深层次意识到“机会均等”对于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大意义;二是尚未形成针对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综合性政策,部门“单个作战”现象明显,配合不力,更没有“一揽子”关于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的政策配套措施;三是缺乏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政策的有效载体,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且存在资源不聚焦,服务不配套的现象;四是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在参与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政策中积极性不够,能力不足,同时缺乏政策引导。

二、 当前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留守儿童大多数与祖辈一起生活,父母監护教育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农村地区部分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无法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隔代教育效果相对较差,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一定的亲情饥渴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性格内向以及感情冷漠方面的问题,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往往缺乏主动性,甚至容易冲动,即使极小的问题也容易上升为打架斗殴,严重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具体来说,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亲情缺失状态下的孤独和自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世间最温暖最温馨的亲情成为奢望。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态势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加之相配套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只能逐步完善,城乡全面一体化还有待时日,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居高位,亲情暂缺的“情感饥渴”仍然是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亲情缺失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后果。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很健全的状况下才能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大都由隔代老人或其他亲人陪伴,事实证明留守儿童与这些监护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心理距离。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陷入孤独和无助心理。长此以往将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陷入自卑而把自己封闭起来。

监护缺位状态下的逆反和空虚。据统计,在全部留守儿童中,80%左右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然而由于存在几十年的年龄差距,隔代家长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都决定了他们很难起到如父母那样的监护效果。可以说,留守儿童事实上处于一种监护缺位的状态。监护缺位不但使留守儿童容易遭受意外的伤害如人生安全伤害,而且也会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影响。隔代家长监护可能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要么过分溺爱,对留守儿童百依百顺,听之任之;要么过分严厉,对留守儿童实行严格的管教。过分溺爱养成留守儿童慵懒柔弱的性格,什么也不愿想,什么也不愿干,浮于一种精神的空虚状态中;过分严厉的管教则是一种教育方式的简单化,更可能的后果是使留守儿童感觉监护人处处限制他,不爱他,久而久之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缺乏状态下的迷茫和焦虑。留守状态下的儿童面临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这对于处于启蒙关键阶段的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很大的伤害。隔代家长年龄偏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停留在“养”而非“教”上,具体表现在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更多地倾心在吃饱穿暖等物质生活的照顾上,而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方面则倾力不足,对留守儿童思维发展所需的“具体内容的支持”感到心有余而力有所不足。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产生迷茫和焦虑情绪,甚至被社会不良分子利用而滋生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

三、当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均不满18周岁,正处于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需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抚育中。但事实他们并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

从社会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是根本原因。城镇化进程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农民工子女面临着父母无法承担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各地教材使用的不同致转学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而陷入困境等一系列客观问题,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出现。endprint

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直接原因。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至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上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薄,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情感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实状态。

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教育措施难以到位是重要原因。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疑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出更多的帮助和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等方面教育,也难以有额外的安排来帮助留守儿童。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统筹推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确定实现“关爱”的政策原则。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统筹综合推进,建议确定“尽早起步、以留守儿童为中心、合作性和质量监管”的政策原则。“尽早起步”明确留守儿童早教的重要性,推动“留守儿童”免费的半日制学前教育或全日制保教一体的服务,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等为他们提供营养保健、口腔卫生、心理保健和社会服务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明确政策的出台应结合实际情况,以最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关爱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中心。“合作性”明确解决留守儿童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制度性合作,也需要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合作。“监管质量”明确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

2、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留守儿童问题与我国长期形成的户籍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继续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特别要强调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养老、住房保障等问题。这将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3、发挥好社区的主导作用。推动儿童成长“机会均等”最为有效的载体在社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区作用的充分发挥。建议国家发改委将“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等相关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纳入“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规划中,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儿童提供服务和管护,并加快推进到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至少有1所为当地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服务的“儿童之家”。同时,还要积极整合和发挥社区的学前教育机制、卫生机构、早教中心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由社区统筹规划。

4、制定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综合性政策目标,更没有的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将涉及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统筹兼顾纳入同一具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建议国务院办公厅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教育部、卫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妇联和共青团等组织形成专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联席工作会议,从财政、教育、医疗卫生、家长就业等方面科学合理设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合力。具体还建议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社区建设整体规划,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设立公益岗或聘请专业社工,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和家庭提供支持服务。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建设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建議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均等享有教育资源和服务。

5、配套相应的公共财政体制。一是厘清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心理健康等的现有公共财政资金,围绕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进行公共财政资金整合和重新配置。二是明确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过程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共同统筹资金,既要考虑中央政府的财政承受力,又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明确政府在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资金中,设立专项资金购买留守儿童所涉内容的基本服务。建议将农村留守儿童社区关爱服务试点项目纳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中,作为每年项目支持的重点内容,鼓励社会组织探索在社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

6、推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协作。推动留守儿童“关爱”问题的解决要积极听取公众意见,主动形成政府、市场、公众的多元参与机制,方能获得行动“最大公约数”效应。一是引入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提供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医疗卫生等服务,满足儿童成长所需的基本需求。比如在农村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如“关爱留守儿童社工服务站”“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在这些社会组织中引入专业社区;还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实施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培训;提供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二是应重视通过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推动家长参与和对家长的教育,通过为家长提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使家长能够正确地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是一项爱心工程、民心工程。留守儿童是现代社会的新问题,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时代不断变化的结果。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他们,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我们要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体会家的感受、爱的呵护、自信的感召和学校及社会的温暖,使他们同广大青少年学生一样,共在一片蓝天下,同享爱的阳光,共同健康成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关爱留守儿童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