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认为:目前学生就业情况要在目标管理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分流,做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建立学习班级的就业方向小组和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加强校级、校企之间合作的就业培养模式;加强市场经济调研,做好就业信息以及毕业后的学生的就业调查;引进全新的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目标管理 就业教育 精准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35-02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作为学院就业管理者,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着学院的发展。因此,在就业方面,首先,必须制定学校就业的总目标即学生的就业,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使就业目标分明。其次,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学生制定自己的目标。再次,为了实现各层目标,学院必须加大对就业目标的管理和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唤起学生对就业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就业,才能推动学校的学科发展,才能形成品牌效应。
1 学生就业导向目标管理构建
就业导向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就业导向目标初级管理;二是就业导向目标中级管理;三是就业导向目标高级管理。就业导向的初级管理目标是从新生入学开始。首先,在学生军训入学教育期间,进行就业指导规划讲座,邀请已在就业领域的学长以及本专业学科的专家,从就业篇、升学篇和创业篇三个就业方向进行解说和指导,让新生有一个基本清晰的学习就业路线。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必须的一门课程,它引导着一张白纸的学生走向一个拥有科技文化的工作者,这些成就都与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分不开的。其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测试,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清晰自己的不足,根据测试给自己制定一个小小的就业目标。最后,结合学生的自身因素以及调研学生的家长意见,初步确定学生的就业奋斗目标。
就业导向目标中级管理是从学生的大一、大二、大三上半期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这里面主要确定学生的就业方向即升学類、就业类和创业类。面对不同的学生就业目标进行分类指导,要求学生在每学年开学时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也就是说,刚入学的就业方向只是初期的就业意愿,而经过每一年的学习,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就业方向,升学类、就业类和创业类的就业目标可以相互转换,同时,学校加强认真指导和教育,完整学生的就业目标和期望。
就业导向目标高级管理是从大三下半期到大四的学习阶段。经过三年的学习和认识,学生对自己的需要结合社会市场的调查,基本已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开始下定决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升学类的学生已基本确定自己的考研方向以及学校的挑选,就业类学生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细化分类,如招教、特岗教师、公务员、健身俱乐部、幼儿教师、入伍、企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等等类的就业工作目标。创业类的学生明确自己的创业需求,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实体公司。对于这个阶段的目标管理,就需要以学生为本,因需施导,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详细的制定指导和教育方案,统筹学院的各方力量,完备学生就业目标的需要服务。
三个阶段的就业导向目标管理终究要使管理的学生走向社会,三个阶段就业管理的成果要经过社会市场的检验,来探究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根据市场调研,总结就业目标管理的经验和不足,转化为后期管理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经过理论论证和社会实践,再运用于后期的就业导向目标管理。
2 学生的就业导向目标管理措施
2.1 开展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
在新生入校开始,利用入学教育时间,积极开展入学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明白自己到大学干什么、学什么、自己将来要去哪里、怎样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等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深刻的指导和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生活观和就业观。同时,各学院领导选派资深教师开展学院学科专业的介绍和发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和知道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就业的目标方向。此外,积极开展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网上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
2.2 调研市场,加强校校、校企之间合作,共同培养、共建课程,推动就业培养目标实用化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杨捷说,“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引入了市场经济,有市场竞争,就会出现优胜劣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转型期,一些院校出现招生困难,这是转型的必然。”因此,学校在学科建设转型上,积极调研市场,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邀请校外学科专家进行专业学科课程论证,课程要改革,应该怎样改?应该由社会发展需要最具有发言权。开展“订单式”的就业方向类的学生培养,由合作企业来校对学生们进行上课和指导。
2.3 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应根据学科的性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学校还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社会素质,处理好“一专”与“多能”的关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学校多应加强引导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学习,主要从国家职业技能考试入手,全面加强知识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扎实的工作能力。
2.4引进新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
学校应在教学评价上引进第三方评价体系,由校外学校、企业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第三方评价形式,依据评价效果,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就业学习提供时代性、前瞻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一评价体系主要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关注学生在理论—实践结合过程中的体验、师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学习工作中提供较强的操作性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02):105-108.
[2] 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周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 千少文.体育院校术科课程目标与内容及实施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5] 冯红瑞.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问题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
[6] 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孙建鹏(1978-),河南睢县人,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