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伊美
摘 要:張仪是战国的一位纵横家,以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借着乱世中各国求存图强之风,游走于诸国,进行“自我推销”。他代表着战国时期纵横家群体的生活状态,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本着争名逐利的准则,用自己出色的才略,锋利的口舌,进行自我传播的故事。
关键词:张仪;纵横家;自我传播;战国
当遍体鳞伤受尽耻辱的张仪回到家中,妻子震惊难过之余,也不免苦笑嘲讽起来,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学,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足矣”二字已把张仪的心声吐露无遗,受人诬陷无所谓,“掠笞数百”亦无所谓,舌头还在则足够了,这生动勾画出了那个时代纵横家的生活状态。那是一个靠舌头生存的群体,而张仪正是其中一位出色的凭借口舌之利进行自我传播的士人。
人是嵌在时代里的,无法逃脱时代的限定,然而顺应时代洪流,却能成就“时势造英雄”的佳话。
一、“生而逢时”
“乱世”,无疑是战国时期的代名词,这股颠覆性的浪潮,是从经济方面掀起的,而背后隐藏的是旧秩序的破坏和新制度的崛起,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变化意味着机遇,也暗含着危机,各国变法图存,兼并战火处处可见。旧的世卿世禄制无可避免地没落下去,这是一个需要人才的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成就了“士”的时代,各国之间人才频繁流动。
二、精彩的纵横之言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纵横家言论的书,极富战国文章的时代特征。其中“英雄造时势”的唯心使各位纵横之士熠熠生辉,虽这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的确有力反映了张仪等纵横家们的真材实料。
张仪是如何在乱世之中推销他的纵横之术,且看《战国策·秦策一》的《张仪说秦王》,“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张仪以极其诚恳的方式开始了他的一番言说,示其忠诚,让秦王想怒也无法真怒,只得静心听其分析,接下来他告诉秦王各国将合纵以抗秦的事实,他十分了解时局,而在强国统治者面前他并未以急迫之势使秦王感到恐慌,反而说“臣窃笑之”,把各国联盟之事说成不自量力,顺势吹捧秦国,使秦王得意并乐意继续听下去。一句“臣敢忆往昔”引出张仪对历史的深刻剖析,不谙熟历史之士何敢妄加评论!然后提出破环联盟的计策,顺理成章,使秦王更易接纳。其论辞中多次提及“谋臣不为”将之前的失败归咎于谋臣而非秦王,既捧高了秦王,又贬低了秦王当时的谋臣,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为自己的谏言得到采纳加了一把劲。但这样似乎不足以说服秦王,最后张仪又说“一举而天下之纵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以如此视死如归忠心耿耿的姿态结束这番“浩浩荡荡的言说”,可谓是非常完美了。全篇一气呵成,气势之雄不必多言,不论谏言内容还是进谏方式,都值得称赞,可谓是极其成功的自我推荐。
张仪的谏言中的“骗术”也是非常精彩的,要让他国甚至敌国之君接纳自己的建议是难上加难,张仪非常擅于抓住对方核心而致命的特点进谏。《张仪之贫楚》里,张仪抓住楚王的好色特质和南后、郑袖争宠的特点,使这些王公贵族都听从于他,还捞得千金。在《齐助楚攻秦》中,张仪深知楚怀王之贪婪,用“六百里之地”骗齐楚绝交,最后导致楚国一蹶不振。
每次在统治者面前进谏自己的主张,都是极大的考验,从其谏言主题本身到谏言中的例证、逻辑性、语气、措辞等,张仪一次次向历史证明了自己。
三、自我传播的评价
乱世之中,张仪忙忙碌碌,费尽力气与口舌使自己得到重用,其自我传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命题。是为了国泰民安吗?只能说一些时候达到了这个效果,纵横家的言说有时的确避免了一些战争,但这并非其初衷。是因为爱国,希望国家因自己之计得益致富吗?张仪本是魏国人却效力于秦国,甚至后来为保身而献不利于魏国的计策给秦王,这点也可以否定。
说到底,是为名为利。战国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商人的思想渗透入纵横家们的意识里了,追名逐利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因此纵横家们可以朝秦暮楚,苏秦可以去做间谍多年,张仪可以欺骗楚王,是以利为先的风气导致了这些现象。刘向在《战国策书录》里称这个时代“泯然道德绝矣”,那么使人不齿,又那么现实,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不能简单地评判是非对错。从他的成就而言,我们也不得不说张仪是个成功的纵横家。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2]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五《吕不韦列传》.
[3]刘向(编).《战国策-秦策一》.
[4]刘向.《战国策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