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清
摘 要 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 网络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01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net
CAO Changqing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5)
Abstract The booming mobile Interne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new space for students' study, life and work, the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fac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is the basic way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mobile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201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發了《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认为,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快速迭代演进,新应用、新平台不断涌现,基于LBS的颠覆式商业模式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呈现出的工具属性、媒体属性、社交属性日益突出,初步形成闭环生态系统,成为年轻大学生群体学习、工作、生活的第二空间。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负面影响日渐突出,已经传导渗透到年轻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国内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素养教育还存在一些短板,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高度重视、抓紧解决。
1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与问题思考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与欧洲总人口相当,达到7.31亿人,其中使用手机等移动互联网人群达6.95亿,2014-2016年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两位数,达10%,传统PC端的使用率出现下降,智能手机不断占据其他个人上网终端份额。①
1.1智能手机成为当代大学生上网的“第一选择”,移动网络依赖症日益加剧
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第一选择”,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依赖症进一步加剧,冷漠的手机低头族越来越多。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结合,使得随时随地就可上网,实现了人人上网的普及、实时,这极大改变了年轻大学生的上网习惯和上网体验。根据实力传播(Zenith Media)的研究,与2012年相比,2017年移动互联网占整个网络流量比重快速增加到7成以上。年轻大学生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无时无刻不与网络相联,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反而受制于物理体积,使用频率明显降低。
大学生群体中的手机 “低头族”现象日益突出。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在校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完整。但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时间明显延长。有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以上大学生群体每天手机上网180分钟以上,其中每天手机上网400分钟以上的重度使用者占比接近两成。近九成的大学生自我认知为手机依赖症患者。②
1.2 猎奇新闻和娱乐八卦类“软新闻”更受青睐,碎片化阅读成为潮流,社交功能强于学习功能
当今时代,网络世界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第二世界”,每个沉迷其中的人都被这个虚拟世界所迷惑,认为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惊险刺激。接触最多的知识形式均为碎片化信息。
青年大学生天然具有社交的需求,移动互联网上的各类社交应用APP和手游,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要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他们在大学校园中收获不到的群体认同和实时激励。青年在校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是社会发展的最具活力的群体,是国家实现富强文明的中坚力量。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校大学生浏览短平快的娱乐新闻成为浏览手机的主流内容,追剧或组队玩手游占用了大量时间,在手机上阅读严肃新闻或深度报告的阅读量远低于八卦类新闻。
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弱化。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强大,但很多学习类APP或功能处于沉睡阶段,30天内使用情况为零或极少的现象较为普遍。
1.3 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力、批判力和抵制力,多追捧网络大V、意见领袖和娱乐明星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他们在沉迷手机网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拱手让出。他们对高校内部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生反感,个性化而带着娱乐气质的文本,反讽、幽默、调侃的文风才是令大学生倾心膜拜的主流,而这种风格恰恰是高校思政工作普遍缺乏的气质。
2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
當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素养,还处于自发状态,整体层次水平低下,显然缺乏成熟传播学受众的整体素质。③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高校应有目的、成体系地开展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持续产出有价值内容的能力。
2.1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的制度化
以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主题讲座形式开展,形式单一,开设随意,内容空洞,效果较差。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尤其是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是完善网络思政运行的关键。首先,必须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小组工作体制,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负责制的制度安排。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要负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其次,建立学工副书记、副院长参加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对本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有效领导。要明确规定好工作的计划、进展、总结与表彰的时间节点和活动形式。
2.2 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重视相关研究着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组织一批精干的教师研究队伍,研究团队可以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组成,每年定期召开研讨会,跟踪调查在校大学生的移动网络使用情况,争取形成一批专家型网络思政研究者和传播者。有学者认为,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引入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程,是加强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纳入到大学生基础核心课程当中。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也没有专门的网络素养教育师资。高校相关措施应尽快铺开,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有节奏地开展在职教师网络素养教育培训,尽快形成合格教师队伍,尽快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生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当中去。
2.3 科学规划,积极开设形式灵活多样、符合现代移动端潮流的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程
通过开设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引导大学生科学高效地运用网络,真正发挥网络的正向作用。有研究者发现,通过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有显著作用。④开发一批寓教于乐的短视频和微讲堂,将大学生的网络注意力从游戏和低俗娱乐节目引导到优秀文化节目和科学知识课堂上,利用手机APP或者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等平台开展学校学生政策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培训各种技能,让大学生在“第二空间”实现学习“增值”,满足大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阶段性需求。
要不断提供丰富多彩、富有幽默感的“干货”,满足当代大学生对自身成长的需求。丰富大学生线下生活和体验。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真实多彩的现实社会,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身和团体的努力去改善它。在活动和项目中提高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自身组织能力和实干创新的合作精神。着重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积极开展365打卡活动,比如晨跑和健身等活动。虚拟世界代替不了现实生活,只有线下健康持久的人际关系,才能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有积极健康的幸福人生。
2.4 培育高校网上意见领袖,引导正确舆论,疏导学生情绪
高度重视大学内的网络动态舆情,培育一批思想政治坚定、人格魅力强、影响力广的网络大V,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与大学生一起成长。
推进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品牌建设。善于从校内BBS论坛、QQ群中挖掘打造学生意见领袖,温和有效地做好引导。
2.5 整合高校已有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网络素养能力
加强图书馆信息建设,整合网络资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这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核心功能。高校要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课程。同时,学校要整合图书馆、网络中心、语音室等各方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形成较高的信息管理水平。
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个人的家庭和社会网络对学生自身网络素养教育的影响。网络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的专业教育有很大不同。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父母和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能否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人格教育和影响,能否给予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因为经济社会条件所带来的“数字鸿沟”现象。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那些来自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网络素养情况,做到因人施教。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1月)[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② 重庆调查组.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4/03/c_134121891.htm].
③ 杨克平, 舒先林.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途径探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 30(6):117-120.
④ 梁丽. 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课程实验[J]. 教育评论, 2014(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