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德育有效性

2017-09-05 09:54赖文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礼仪笔者德育

赖文宇

学校教育,德育先行,这是由我们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终身发展的人,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在三观指导之下形成的行为习惯、气质品格。如果没有有效的德育浸润,学生学业成绩再好,其人生仍然是贫瘠荒芜的。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单亲儿童多、问题儿童多,这是我们面临的“三多”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三少”问题:经费投入少、课程资源少、年轻教师少。考察周边的学校,大多数农村学校都遇到类似的困境,这就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开展难,德育实效性不足。深入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农村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是德育目标过于宽泛,缺乏可以落实的抓手。各门文化学科都有课程标准,每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可操作、可落实、可测量、可评价,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德育目标实在太宽泛,似乎什么都跟德育有关,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甚至学生不爱学习也成为德育要管的问题。偏偏大多数德育目标都是定性描述的,难以测量、量化和评价。一些学校尝试对德育目标进行量化,又被批评以形式代替内容,以行为代替思想,是对人的异化,对教育的亵渎。所以学校德育工作者似乎什么都要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做。目标过于宽泛,就导致学校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没有重点,没有目标,没有抓手,看不到实效;

二是德育目标、内容和德育过程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生长点,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德育目标无限拔高,是一个被长期诟病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学生是无法理解的。既然无法理解,何来从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实践?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了许多活动,但笔者观察似乎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拆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升。像自由、民主、和谐、法治这些概念,理论性很强,低年级的学生如何理解?但是像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践行,就比较适合在低年级开展教育。德育实施过程中,机械单调的说教曾经风行多年,目前也还有不少的遗毒。像每个学期期末必须开展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几乎都千篇一律地请一名警察、消防员,用学生听不懂、不爱听的话语来给学生讲一个两个小时,试问这样的教育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德育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学生乐在其中的活动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德育的熏陶,明白德育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这才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正确途径。

作为农村小学的校长,许多现实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如何立足校情,克服上述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摸索,并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笔者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各个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悠久文化,直到今天仍然焕发着蓬勃的青春活力,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一言一行。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修身进取、忠孝仁义、团结和谐等核心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锐意进取、生生不息,这些都是天然的教育素材。中华传统文化注重诗书传家、知行合一,追求礼乐射艺书数全面发展,流传下来的琴棋书画诗酒花和各个传统节日,都是良好的德育载体。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与当今社会价值不相符的糟粕,例如读书的功利性过强、学习方法过于机械、过于强调等级尊卑、过于强调忠君顺从、对女子的强烈偏见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教育目的和核心价值观,科學扬弃,借助其中的精华来达成教育目标。

一、利用传统文化,凝练德育目标。在遵循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目标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和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笔者提炼出“文礼修身,志行天下”的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习文(包括文化学科、琴棋书画、古文诗词等)、习礼(包括节日礼仪、待人礼仪、待己礼仪等),修炼自己的人格修养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和善谦恭、温文儒雅、文质彬彬、推己及人的优秀品质;鼓励学生励志健体,培养家国情怀和宏大视野,树立远大理想,并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二、开发德育课程,丰富德育途径。根据“文礼修身,志行天下”的德育构想,笔者带领老师们着手开发德育课程,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从而把德育目标落到实处。笔者采取的措施包括:

1.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如在寒假开展年俗绘画比赛,布置学生给务工回家过年的父母写信和制作礼物、在元宵节开展汤圆制作比赛、在二月二布置参加农耕的劳动实践任务、在三月三进行春游、在清明节开展“我的祖先了不起”故事演讲比赛、在端午节开展模拟龙舟赛活动、在六月六集体晒书、在暑假利用乞巧节开展手工制作比赛、在中秋节举办“我为父母(或贫困地区儿童)做月饼、寄月饼”活动、在重阳节开展登山活动和“给父母的一封信”征文比赛、在冬至节举办格律诗创作比赛和民间俗语征集活动等。这些活动跟节日庆典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受到有效的德育教育,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2.开展每日一句、每日一诵和每日一写活动。学校向全体师生征集传统传世名言,每天选择一条在早上写到学校宣传栏上,各班班干部再把这句名言抄到班级黑板上,由早读上课的老师负责给学生讲解,并带领学生诵读。这些名言都经过精心挑选,还附上现代文翻译和一个相关的故事,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把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让学生受到教育。每天早读的时候,我们都要安排5分钟左右,让学生诵读蒙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增广贤文》、《百家姓》、《千字文》等。每天下午上课前,学校统一安排15分钟,组织学生练习书法。考虑到学校条件所限,目前主要是练习硬笔书法,书写内容都是经典古诗文和古诗词。学校再将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装裱,在学校展出,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3.开展古代名人故事轮展,学习古代名人伟大精神。笔者从全体师生中征集推荐的古代名人中,挑选出100位有代表性的名人,将他们的画像、基本信息、生平故事和主要贡献制作成宣传画,在全校各个班级轮流展出。每个星期每班只展出一张,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一个学期结束后,再举办“向古代名人学习,做现代优秀少年”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学习到的名人精神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endprint

4.开展“琴棋书画诗茶花,全面发展人人夸”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一要紧密结合德育目标,不为活动而活动。例如古琴表演,要求学生不但要演奏经典曲目,更要把古琴所代表的君子气质、恬淡悠远的寓意以及相关的经典故事跟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同样,在开展棋艺、书画等活动的时候,也要重在发挥其教育意义。虽然学生的水平普遍不高,一些项目难以全面开展,但每一项活动都能够把其教育作用发挥出来,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5.开展礼仪礼节修身活动,培养学生知礼守礼、和善爱人的良好品质。笔者带领全体教师,针对学生的生活场景,将古代礼仪要求和现代文明规范相结合,制定出学生在各个场景的礼仪准则,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例如上课礼仪、同学相处礼仪、对待长辈礼仪、就餐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等,對每一个场景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程序、规范和注意细节,在不断的操练中,让学生逐渐养成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在设计和操练这些礼仪的过程中,笔者注重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信义孝悌”等作为准则,要求学生熟记并在生活中体验和践行。

三、实施德育进阶,探索德育评价。没有有效的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德育养成就很容易半途而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工作中,笔者尝试引入德育进阶,通过积分晋级,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鼓励学生持续上进。学生参加所有活动,包括节日教育、礼节教育、书画教育等,只要完成任务,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学生通过累积学分从而实现晋级。学生级别从最低的童生,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最后直到翰林,其中最高分的三名学生分别评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成为进士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佩戴特别的标识,既激励了这些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学生每次进阶都可以获得一份小礼物。积分进阶因为蕴含了优秀的元素,学生非常喜欢。同时,学校将每个级别的学生进行赋分,可以累加统计出各个班的得分,从而为学校各个年级文明班的评选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量化数据。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行为习惯、气质品格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学生懂礼节、会礼仪,感恩父母,友爱邻里,受到了家长和村民的一致赞扬。虽然德育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有一种普适的模式,但笔者的实践表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天地,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造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连文达.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路径选择[J].教育评论,2016,(12):137-141.

[2]王阳阳.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进小学的思考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6,(07):196.

[3]刘含光.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42.

[4]王仕魁,谢彦波,王河滨.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浅探[J].科技资讯,2013,(27):198-199.

[5]刘文志.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关系[J].理论界,2008,(09):139+241.

[6]林琳,管琪,段亚敏.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特征与“古为今用”辨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107- 108.

[7]崔金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04):60-62+67.

[8]董国军.传统文化与德育论略[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100-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礼仪笔者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老师,别走……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