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09-05 06:02刘超慧刘晶晶李玲玲
软件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刘超慧+刘晶晶+李玲玲

摘 要: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概述了双创型人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剖析了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创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从制定多层次培养方案、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和搭建合理的双创教育平台五大方面分析了该模式的运行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利于双创人才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课程体系

DOIDOI:10.11907/rjdk.17111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7-0220-03

0 引言

《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中心地位”。同时强调要“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外,2016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为缓解就业压力,政府和高等学校要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是全面落实《纲要》的关键。《纲要》中也明确要求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计算机类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凸显了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型计算机人才的重要性。

计算机学科具有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等特点,需要不断创新来开展新技术的研发,并推进新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而目前计算机人才存在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的问题,同时毕业生创业比例偏低。因此,培养具有开拓创新创业思维和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1]。

1 双创型人才内涵

1.1 创新创业型人才

对于双创型人才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但对于其本质特征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向善”和“突破”,指那些富有创新意识、精神和创造能力,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迅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出突破性的成果,对社会进步或科技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2]。

创业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独立”和“灵活”,是指具有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能承担一定的创业风险,并为此投入财力和智力,独立开拓事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和提供服务的人[3]。创业根据是否具有高科技含量分为科技创业和普通劳动创业。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特征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有坚韧性、开拓性、敏锐性和高尚性等相同的内涵。因为创新创业相关支撑,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核心,创业是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升华。

双创人才是既富于创新精神,还具有创造能力,能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可以通过创办企业等手段产生创新成果,创造社会价值的综合型人才,结合了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双重特质[4]。本文提到的双创型计算机人才是指拥有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掌握IT系统管理维护、IT技术行业应用、较强的程序设计和工程项目开发等技能,具有创新能力或创业能力的人才。

1.2 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以专业知识和双创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育为基本手段,把创新和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团队意识和健康意识为核心,以形成创新创业品格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目的的培养过程的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5]。

2 双创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2.1 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技术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新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同时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落实,计算机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存在很多困难。

从宏观上看,计算机专业固有的行业优势不断下降、社会认可度逐步下滑,且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够突出[6]。从微观上看,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不够明确,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要求脱轨;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及时吸收新的知识与理论;学生基本功不够牢固,知识面比较狭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不够成熟;师资建设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方式落后,创新创业资金和场所等基础性教育资源短缺[6]。

2.2 问题成因分析

计算机双创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

(1)双创教育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双创能力的训练。

(2)对计算机学科的认识没有与时俱进。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很多高校培养方案更新缓慢,没有把最新的知识与理论引入到课堂中去,课程设置广而不精、重理论轻实践,尚未构成完善的双创技能教学体系。

(3)教育模式单一,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3+1”校企合作模式和订单式模式,虽然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模式的侧重点不同,培养的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相同[7]。很多高校对所有学生千篇一律套用这些模式,实际效果有限。

(4)学生选课自由度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多高校推行了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为了尽快修满学分,选修的课程不成体系、多而不精,表面上看各种技术、原理都懂,但对任一领域都没有深度学习[8]。尽管大部分学校实行了导师制,但导师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手段,导致学生选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3 双创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 制定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endprint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系统,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要运用不同的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的个体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可对学生进行专业定位,分别执行学术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等不同的培养方案[5]。对于本科毕业后想继续深造和创新学习的学生,注重科学创新和原创性教育,通过课程实践教育和基于学科竞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培养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较高创新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对于动手能力较强和希望尽快就业的学生,侧重具体应用技术的教育,通过“3+1”培养和“万行代码”方式[8],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合作,前三學年在校内,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育,第四学年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用人单位项目需求有效结合,引入主流的IT新技术,聘请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现学生能力的再提升,通过大量的实际软件项目开发训练,积累万行代码开发经验,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专业具有教学内容灵活、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需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双创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由教学内容、教学支撑环境及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共3部分组成[9],如图1所示。

教育内容由专业知识教育、双创能力培养和实习实训教育组成,支撑环境包括实践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践就业平台,管理手段包括过程监控、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该课程体系既注重专业技能教育,也注重双创素质培养。逐步深入地培养双创意识和工程实践技能,具体步骤是,一年级培养专业意识,引导学习方法;二年级培养专业能力,明确专业定位;三年级培养专业技能,确定专业方向;四年级培养职业素质,强化职业技能。

3.3 优化教育资源

优化双创教师结构,提高团队素质。教师是双创教育的基础性资源,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双创师资队伍素质,改变传统的人才引进标准,引进优秀的双创型教师。将有双创基础的教师派送到企业挂职培训,或派送到双创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访问学习。同时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和创新专家做兼职教师,构建立体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3]。

更新双创课程资源,提高教材质量。如何进行双创教育,首先要有双创教育的课程,使其受过基本的创新创业训练,因此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资源是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开设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双创教育课程,提高双创教材的编写质量[3]。对于计算机专业,应编写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创新创业类教学资料,从基础上保证创业教育理论的先进性。

3.4 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

双创能力的培养需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从多角度评价人才。

构建多角度的人才评价机制。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审核评估,在理论与思路上均有较大创新,更加注重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政府是教育产品的投资者,关心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投入的资金是否得到科学利用;学校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关注其教育的质量是否能维持未来的良性发展,能否获得较多的发展资金;学生和用人单位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学生关注自己能否学到知识,是否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主要看所聘用的人才是否能够胜任岗位工作[10]。因此,高校双创型人才评价的主体应由用人单位、学生、政府和学校等4个利益相关方组成,并根据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构建立体的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合理的教学考核标准。双创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有赖于教学考核标准。应转变传统的“考概念、考原理”的考核思维,改变考试“以闭卷为主、签到、上交实验报告”的考查方式,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基础理论课程采取试卷形式的考核方式,专业课程以课程项目作为基本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完成相对规模的开发项目。对于课程设计以公开答辩考核为主,以真实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11]。对于各类实习课程,要加强课程监控,构建由学生、教师和实习单位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评价细则和考核标准。

3.5 搭建合理的双创教育平台

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投入,扩大实验室面积,加快设备更新速度,提高建设层次,保障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验课(实践课)有充足的实验资源。积极拓展与知名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拓宽学生实习就业平台,完善校外实践教学条件。建立高校科技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平台,进行项目孵化。

构建学科竞赛平台。根据学科特点从全国计算机学科竞赛中遴选出一批符合自身水平的竞赛项目,构建有特色的计算机学科竞赛体系,并制定完善的选拔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目前,主要的竞赛项目有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水平应用大赛(ITAT)、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ACM)、河南省青年软件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并根据本校实际,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每项大赛虽只侧重计算机学科的2~3个不同的方面,但整个竞赛体系基本涵盖了计算机学科的核心课程以及双创能力训练课程。

构建网络教育平台。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将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中各种资源虚拟化后以服务的方式通过云端提供给用户,随时按需获取,具有实时、可靠、灵活的特点,能方便快捷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突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提供全方位的答疑解惑渠道,同时还为教师和学校提供自动分析工具,有利于改进教学质量及策略[12]。endprint

4 人才培养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竞赛参与人数、获奖数量和层次稳步提升。2016年全年,学院组织110余人次参加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12项省级以上的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国家级奖项18项、省级奖30项,有40人次申报了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准立项。考研升学率高,就业质量也较高。有15%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卓越班的30名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就业形势较好。学生创业意识逐步深入,典型案例示范明显。已创业成功的4名学生,业务发展迅速,并吸收了多名学生就业,在学生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社会发展迅速,技术更新频繁,双创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根据国家发展需求,结合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完善,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双创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芬, 彭直兴.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42-144.

[2]郑其绪,程曦.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内涵及外延比较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10.

[3]王茜,杨凤祥.应用科技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養现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22):76-78.

[4]肖为群,樊立宏.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一个整合框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7-10.

[5]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6]李璟,徐遵义.建构式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讨[J].大学教育,2013(13):66-69.

[7]徐翔俊,赵希鹏.独立学院计算机类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1):13-14.

[8]刘丹.试论IT业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3,31(6):136-137.

[9]刘涛,周鸣争.IT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4):113-116.

[10]罗建河.从教育的产业属性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成[J].江苏高教,2009(6):15-17.

[11]黄杰,江建慧,高珍.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4.

[12]刘超慧,芮跃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4):5478-548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