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该课程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目前的农村小学,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品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1]。为此,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用农村自然景观进行品德教育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拥有丰富的品德教育资源。笔者所在学校虽然在比较偏远的农村,但这里景色宜人,人杰地灵,无论是历史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比较丰富。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江河、山峦、竹林等,充分开发这些景观的教育功能,实现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源于大自然的生动教育。
例如,笔者在教学《我爱祖国山和水》一课时,课前先给学生介绍了本次教学的目标、教学要求、注意事项,让学生们搜集资料,互相讨论交流,推举出几名学生作为“小老师”[2]。让这几位“小老师”上台讲课,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向全班同学介绍我国著名景点。有的学生直接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如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血浓于水的故事,以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证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内容积极,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巧用人文资源开展品德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包含了很多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但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学生对于其中一些内容接触很少,感觉很陌生,自然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教师需要探索新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趣味性,让本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让本来深奥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让本来封闭的内心重新活跃起来。而农村学校教师要发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精神,发挥身边农村资源的教育作用。这些农村资源看似不起眼,但其实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好。比如,笔者在教学《卢沟桥上的枪声》一课时,就利用了学校附近一座类似的桥,引导学生去体会抗日勇士在桥上如何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样的人文资源非常珍贵,教师应紧紧抓住,并加以充分利用,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巧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品德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农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发现乡俗民风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最近几年,笔者所在小学非常重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引入乡俗民风,如家乡的特产、民间艺术、古建筑等,这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找寻家乡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民间艺术,观赏古建筑,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培养淳朴的乡情,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开发利用农村教育资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还能让学生与社会进行广泛深入的接触,拓展视野,为今后走向社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家乡一份子”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去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认识家乡的变迁等。教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收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然后全班学生针对这些资料进行交流讨论,使大家都能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家乡,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学生受到教育,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将其作为课题教学的辅助资源,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学习,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
四、巧用农村家庭生活开展品德教育
农村家庭生活包含了很多可以利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如农村家庭中常见的养鸡、养鸭、养猪、种田等活动。笔者要求家里养了家畜的学生学习如何养殖这些家畜以及家畜疾病的防治;家里种了树木、瓜果、蔬菜或粮食等农作物的学生学习怎样种植、管理农作物,引导学生们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家长了解相关的知识。此外,笔者还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块试验田,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种植瓜果蔬菜、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的结构、植物的习性等。这些活动不但提高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同时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探索的品质。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项任务——了解“父母的一天”,要求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完成一系列体验活动:第一,回到家后仔细观察父母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他们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体会父母的辛苦;第二,回到家后帮助父母一起干活,要和父母一起起床,一起吃饭,一起干活,一起休息,从而加深学生对父母工作的理解;第三,了解父母为自己花费了多少钱,自己身上的开支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对比父母对自己更了解还是自己对父母更了解;第四,总结汇报。在两个星期后的课堂上,学生们汇报了自己的观察情况。有的学生介绍了自己如何与父母一起劳作,体验到劳动的辛苦,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有的讲了父母如何省吃俭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的讲述父母如何关爱自己,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奉献。这一活动可以引導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了解,让学生学会感恩,主动帮助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否则就是无本之木[3]。要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发挥作用,需要结合农村实际生活,利用农村资源,结合教材,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陈银玲.善用生活资源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2015(29):247.
[2]柴春艳.巧用农村资源提高课堂实效——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利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2):43.
[3]管红红.立足生活,关注体验——浅谈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文汇,2012(10):68-69.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