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韵语儿童文学翻译
—— 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

2017-09-05 12:49左金梅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奇境儿童文学儿歌

左金梅 , 赵 仪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顺应论视角下的韵语儿童文学翻译
—— 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

左金梅 , 赵 仪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顺应论的核心是选择和顺应。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同样需要不断地做出选择和顺应。因此,顺应论可以为韵语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论文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结构和交际语境层面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译本进行的剖析,为韵语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的理论视角。

顺应论; 韵语儿童文学翻译;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一、引言

韵语儿童文学包括儿歌和儿童诗。儿歌是指民间流传的或文人拟作的供儿童吟唱的歌谣。儿童诗是指成人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成人文学中也有韵语作品,但是,儿童与成人对韵语作品的精神、心理需求以及感受能力具有很大的不同。与儿童相比,成人对诗歌语言的韵律则失去了早年生命中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需求和感受上的敏锐。因此,韵语儿童文学翻译对译者而言极具挑战性,译者需要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语言的选择和顺应,真实无误地传达原文语义的同时,顺应儿童读者的期待。目前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多集中在小说领域:郭贵丽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从关联理论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了探究[1]7,但其翻译研究只是针对小说中的个别句子,未涉及其中的儿歌和儿童诗;王辰以《彼得·潘》为个案,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小说翻译进行了探究[2]8;张蕾子以《嫉妒小妹的两个姐姐》为个案,结合目的论对小说翻译进行了探究[3]6。然而,韵语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却极其匮乏,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语用学家维索尔伦在他的的著作《语用学新解》一书中,阐述了语言顺应理论的整体理论框架,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书中指出语言使用者能够进行语言选择的原因在于语言具有:顺应性、商讨性和变异性。“变异性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4]47这里的变异是一个更加广义的概念,并不限于我们常说的语言变体,语言的变异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语义层等。商讨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并不是基于一定的原则和策略机械地做出选择,其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顺应性、变异性和商讨性是交际方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适切选择的前提和条件。笔者以语用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语言结构层面和交际语境层面进行分析,试图为韵语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支撑。

二、顺应理论与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翻译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在顺应论的框架下,翻译就是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对于源语文本、源语作者、源语语境、译入语文本、译入语语境和译入语读者之间进行多重选择的过程。“翻译活动和其他的语言活动一样,也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4]72整个翻译过程又可分为多个翻译阶段,如原文到译者和译者到译文是不同的翻译阶段。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从原文到译者阶段,译者往往顺应于原文的词汇、语义或文化信息,而从译者到译文阶段,译者往往顺应于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和动态接受。因此,翻译中的语言顺应是译者综合了源语和译入语的多种因素而做出的选择,它是译者在一个语言内和语言外的广阔空间中的综合考虑。

三、顺应理论与韵语儿童文学翻译

一方面,韵语儿童文学从属于儿童文学,要以儿童为本位、富有趣味性。“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5]169趣味性使儿童读者从儿童文学中获得快乐。儿童读者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去体验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人生,将自己从平凡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走向新的更高的自我。另一方面,韵语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文学下一个独立的分枝,有其艺术特质。韵语儿童文学强调“韵语”在儿童文学中的价值。儿童,特别是儿童中的幼儿,天生就是诗人,他们对诗歌的节奏、韵律更加的敏感,只需使用耳朵就能感受到诗歌的语言魅力。因此,韵语儿童文学作品对译者的要求更高,译作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创作意图,还要忠实于原作的文学性,以儿童为本位,富有趣味性和音乐感。

“按照顺应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选择的原因可能来自语言内部(即结构性的),也可能是来自语言外部。”[6]87结构顺应可以对语言内部因素进行比较完善的考察,而语言外部因素则大多反应在语境顺应之中。因而,译者在翻译韵语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做到语言结构层面和交际语境层面的顺应,实现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融通。

(一)语言结构层面的顺应

翻译是通过语言进行信息的转换和交流。一切翻译也必然要在语言的层面展开。语言结构顺应是翻译过程中必然涉及的问题,翻译现象涉及语言结构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小到语音、词汇、句法,大到语篇。因此,笔者将从语音、词汇、句法这三个层面探讨语言结构顺应在韵语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1.语音层面的顺应

韵语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性。富有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上,尤其是儿歌,节奏的把握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节奏就无所谓儿歌。“儿歌常常采用叠词、押韵、连锁、反复等手法,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感,富有音韵美。”[7]34因此,译者在呈现原文的语音特性的同时,还要顺应儿童读者的期待,通过叠词、押韵、连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译作的节奏感、音乐性,愉悦儿童读者身心的同时,提高儿童读者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发展。

我们试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第七章( A Mad Tea-Party) 中的一首儿歌的翻译为例(见表1):

表1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第七章( A Mad Tea-Party) 中的一首儿歌

小说中帽匠在心牌皇后举办的音乐会上唱了这首儿歌。因此,译者在翻译这首儿歌时需要更加关注它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尽可能地将原作音韵的美感传递给儿童读者。Lewis Carroll的这首诗押尾韵;“wonder”和“what”,“tea”和“tray”形成头韵;“twinkle,twinkle”语音重复。赵元任的译文中:“高”和“飘”押尾韵;“汀格儿,汀格儿”语音重复;采用了带有儿化音的词,如“汀格儿”“茶盘儿”;采用了叠词,如“好好”“飘呀飘”。整体来看,赵元任的译文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音乐性和趣味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既顺应了原作的音韵形式,又顺应了儿童读者的期待。贾文浩和贾文渊的译文中:“亮”和“方”押尾韵;采用了叠词,如“小小”“闪闪”“高高”,但整体来看节奏感不强,音韵效果不突出,趣味性也没有体现出来。

2.词汇层面的顺应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词汇系统。一般而言,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英语不同于汉语,有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适应性和可塑性较强,词义比较灵活,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在词汇层面上,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之时,一般需要调整表达形式,按译入语的语言规则重新组织行文,让读者以其所熟悉的语言形式来接受原文的思想。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应一味地追求词汇方面的匹配,而要充分地理解原文,分析词汇的情感意义、语境意义、主题意义及文体意义,在词汇层面上做出灵活的选择。

我们试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第二章( The Pool Of Tears)中的一首儿歌的翻译为例(见表2):

表2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第二章( The Pool Of Tears)中的一首儿歌

Lewis Carroll的这首儿歌戏仿了宗教赞美诗作家瓦茨的《反对懒惰和淘气》。瓦茨的原作是要孩子们像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不要偷懒贪玩,否则会被魔鬼蛊惑。Lewis Carroll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小鳄鱼》这首打油诗,以调侃、嘲讽、游戏的方式向瓦茨“致敬”,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一个悠然自得的小鳄鱼跃然浮现眼前。考虑到原作的特点,赵元任在翻译时更加注重韵律和用词,采用了叠词和带有儿化音的词,如“小鱼儿”“片片”“笑糜糜”,使译文读起来的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和音乐感。贾文浩和贾文渊的译文在选词上有些大而空,如“优雅”“欢乐开心”,过于抽象且单调乏味;“慈祥”一般是用来形容老爷爷和老奶奶的,这里用来形容活泼可爱的小鳄鱼,明显用词不当,没有做到词汇层面上的顺应。

3.句法层面的顺应

英语和汉语都有形合句和意合句,但英语更注重形合,而汉语更注重意合。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来表达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注重句子形式,注重显性接应,以形显义,因而比较严谨。汉语造句则相反,少用或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而是通过词语或分句的涵义来表达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隐形连贯,以神统形,因而比较简洁。一般来说,英语形合句多,汉语意合句多,但其多少与文体密切相关。与口语相比,书面语更强调形合,“没有口语的辅助语言手段,又要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必须借助关联词语和其他形式手段。”[8]60综上所述,文体与翻译密切相关,不同的类别具有不同的文体特点,因而译者在翻译韵语儿童文学作品之时,首先要整体把握原作的文体风格,深刻体会原作的动态语境,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句子结构以达到句法层面上的顺应,使译作符合目标儿童读者的思维方式。我们试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第十章( The Lobster Quadrille) 中的一首儿歌的翻译为例(见表3):

表3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第十章( The Lobster Quadrille) 中的一首儿歌

Lewis Carroll 的这首诗生动俏皮,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其富有韵律感,通过省略和反复的使用,简化了句法结构。要翻译好这首诗,译者不但要在语音、词汇层面上下功夫,尽量做到语音和词汇层面上的动态顺应,还要把握原文的主题思想,做到句法层面上的动态顺应,从而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赵元任的译文不仅在语音和词汇层面做到了动态顺应,同时还将原文的语体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用词生动词简洁如“来吗”“来罢”“不能”“不肯”,通过省略和反复,简化了译文的句法结构,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贾文浩和贾文渊的译文虽然在字面意义上做到了与原文的动态顺应, 但在语体风格,尤其是句法结构上,则逊色于赵译,贾译用 “你愿意去,不是吗?”“不愿参加,不能参加”将句子分割开来,给人以不流畅之感,反复的使用非但没有增强译文的韵律感,反而使译文变的呆板枯燥,丢失了原文俏皮可爱的语体风格。

(二)交际语境层面的顺应

交际语境主要考察的是非语言的或语言外的因素,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折射出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顺应各方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社交世界主要指各种制约或规范交际方语言行为的原则和准则。物理世界主要是语言的指称关系。原文作者和译者作为语言使用者,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因而所处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也有所不同。原文作者与原文读者往往具有相同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而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考虑的也是与他持相同语言的读者的需求,因此原文作者的语言一般是顺应源语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则必须要进行语言的选择,这种选择既要做到使译文尽量等效于原文,又要顺应译入语读者的交际规范、文化心理和指称关系。因此,译者不能把翻译活动简单地看作语言转换,只追求语言语境层面的顺应,还应该深入的了解社会文化差异,做到交际语境层面的顺应。

我们试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第十章( The Lobster Quadrille) 中的一首儿歌的翻译为例(见表4):

表4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第十章( The Lobster Quadrille) 中的一首儿歌

Lewis Carroll的这首诗节奏和韵律感很强。为了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赵译和贾译都做了语音层面上的顺应。但就交际语境而言,赵译对于当代儿童读者来说用词较为生僻且晦涩难懂,如“体面汤”“浓又黄”“涕洟糜餍”“涕漓涂卤”“啼哩吐噜啼哩呼噜”“俩子儿”,没有考虑到儿童读者词汇量的有限,复杂的词汇很可能给儿童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加重他们的阅读负担,不利于他们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贾文浩和贾文渊的译文则更易被当代儿童读者接受,顺应了当代儿童读者的交际语境,用词更贴近儿童的表达习惯,如“翠鲜汤”“美......味的.....汤”“美味...... 美味的汤”对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更加准确。

四、结论

通过分析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的两个中译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顺应论对韵语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韵语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支撑。儿歌和儿童诗是是充满诗意的浪漫文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是开启儿童心智的启蒙文学。它是还是美的文学:具有荒诞美、纯真美、质朴美和稚拙美。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东西,也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够像儿歌和儿童诗那样给孩子们带来最初的快乐,因此韵语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具有十分总要的意义。译者在翻译韵语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做到语言结构和交际语境层面的动态顺应,从语音、词汇、句法及交际语境等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的韵律感和语体风格,使译作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开启儿童的心智,培养和发展儿童思维和想象力,增添儿童生活的乐趣。

[1]郭贵丽.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2]王辰.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D]. 威海:山东大学(威海),2014.

[3]张蕾子.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D]. 南京:南京大学,2015.

[4]陶源. 顺应论视角下的模糊语言翻译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5]朱自强. 儿童文学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宋文翠. 儿童文学概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8]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Translation of Rhythmical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Adapt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Take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s an example

ZUO Jin-mei, ZHAO Yi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core of Adaptation Theory is choice making and adaption. Translation, as an activ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lso emphasizes choice making and adaptation. Therefore, Adaptation Theory can provide a complete system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of rhythmical children’s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Adaptation Theory,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from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structure and communicative context, providing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rhythmical children’s literature.

Adaptation Theory; rhythmical children’s literature;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H315.9

A

2095-7408(2017)03-0089-05

2017-01-05

左金梅(1959— ),女,河南渑池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奇境儿童文学儿歌
瑰丽奇境
奇境军事训练营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守卫冰雪奇境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漫游阅读奇境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睡觉儿歌
儿歌绝唱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