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之网
——解读顾生岳先生新现世之作

2017-09-05 11:01
中国画画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顾先生渔家渔网

缘分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如同编织的渔网撒入海洋,消失不见、无声无息,然后突然提起,会出现满满的惊喜。今天我所写的便是《故乡寻梦·织渔网》网起的画缘与师生情缘。

不久前,有朋友微信我,说是有顾生岳先生的工笔画现世,请我掌眼。当时一看图片我便澎湃起了心潮:的确是一张从未见过的顾先生早期作品,恩师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另外我又隐隐觉得此画与我有缘……果然,几经辗转这幅作品竟真神奇地挂在了我的画案边。我觉得这一份人与画、老师与学生的缘,有必要自己详细解读该画,来让更多人了解,那一个时期顾先生的艺术世界。

现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娓娓道来……

此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工笔作品,而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创作与色彩小稿之间的画作,正因为它并非正稿,所以顾先生创作思考的痕迹特别多,可读性也很强,对研究顾先生的艺术有着很好的史料价值。该画画心高62厘米,宽40.8厘米,画在一张69厘米×44厘米的熟宣上,有用铅笔线多次调整画面大小的划痕,且并未擦去。四边空白处有不少试色、试笔的痕迹。顾先生作画极其严谨,只要是在宣纸上作画,必裱于画板之上,四边留两三厘米空白供试笔,比对色彩之用。此作品背部四周与先生习惯一致,有浆糊固定木板的痕迹,虽然纸张略有破损但仍然清晰可辨。

(图一)春临东海 顾生岳

画面绘一跪坐渔家妇女正在织网,此形象是顾先生故乡舟山渔家女的典型打扮,落款为“一九八○年写”。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顾先生从60年代以《春临东海》(图一)为代表的有明显红色印迹的绘画特色向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转变的时期,其转折代表作为1982年创作的《红衣少女》(图二)。从社会背景看,80年代初是跳出“文革”禁锢,思想大活跃的时期,此时整个艺术界都在不断吸收新的养料,并处在飞速变化与成长中。顾生岳先生首先以故乡的生活为题材来着手改变自己的画风,他画了一系列的渔家形象,《情系故乡·夏汛季节(草图)》(图三)(《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大师艺术教育经典——顾生岳》,P3)是1981年先生所创作的素描草图造型,与《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大师艺术教育经典——顾生岳》第110页、111页的两个渔家女造型属于同一系列。而从造型的步步删繁就简看,这幅新现世之作处于前述《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大师艺术教育经典——顾生岳》第111页(图四)的写实画风与第110页(图五)的简约画风之间。应当说,这些创作的产生与六七十年代顾先生在海边所画的大量速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大量的写生与思考,顾先生的艺术在80年代开出了新的花朵,而这幅1980年的创作稿,应当是最初的探索痕迹之一,而之后的渔家女形象基本是在此基础上调整展开的,并且由舟山的渔家女过渡为更入画的惠安渔家女的形象,但动态没有大的改变。

故乡寻梦 · 织渔网 69cm×44cm 1980年 顾生岳

(图二)红衣少女 顾生岳

(图三)情系故乡 · 夏汛季节(草图)

(图四)

(图五)

(图六)故乡寻梦 · 织渔网(局部)

(图七)故乡寻梦 · 织渔网(局部)

(图八)故乡寻梦 · 织渔网(局部)

从此画中人物造型上看,顾先生力图用较概括,带有装饰意味的手法塑造一个有着江南秀美面容但同时又有着结实四肢与脖颈,胸部并不性感的劳动妇女形象。人物手、足部的造型已经定型,之后顾先生在大创作中出现的惠安女手足部也只在手腕处做了点更好看的调整。当然,这里还是要赞叹一下顾先生画手指脚趾的功力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指甲的自然嵌入手指的感觉尤为令人叫绝。因为通常工笔画是把指甲一圈都勾描后再设色,而先生的方法是留出了与肉结合的指甲根部,不勾线也不设色,而以第一指节的高染与指甲上的肉色自然地压出了一个形的边缘,把这种骨肉结合部的效果表现得微妙而生动,这种神奇的表现力令寻常画家望尘莫及!(图六)

再看画中头发的渲染,可以说是高染法完美的诠释,也是此画最动人之处。对黑色、红色的使用是先生用色上的重要特色,头发黑中有虚实变化,边缘线虚的到位,加上精美的红色茶花头饰相映衬,特别的提神,而发际边缘染的淡淡花青色,这是顾老师告诉过我让头发显得更黑的小窍门儿,同样眼眉也淡染了花青,显得那么温婉朦胧。说实话,就此画的头部手足的技法饱合程度与纸的尺寸,完全可以认为是一张正稿,至少是一张探索实验性很强的作品。另外,顺便提一下,此画肤色的调合比例也是极具顾先生个人风格的。(图七)

此画之所以无法定为一张真正意义的工笔画,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画面上的身体部分经多次调整,主要集中在上衣,边缘线都用白粉压过,微调出了新的形。而几乎整件白衬衣都是剪贴上去的,当然顾先生做得很细致,不细看原作是看不出来的,但也正因为此我感觉此画还是在斟酌中的尝试性作品(图八)。说到修改工笔画,那顾先生也是一绝,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有着各种修调,记得他有一回教我修补法,便提起了他刚创作完还未裱装的《葛云飞像》,对光一照,区区三尺的画面居然有多达十余处的小贴补,当时也是惊到我了。从此,画工笔要像画写意一样大胆的理念也深入我心。当然大胆落笔小心收拾,这收拾也并非易事,法门不少。讲到上衣,我顺带比较了一下衣纹组织的特点,参见顾生岳著《工笔人物画探》112页作品《一年容易又秋风》(图九),此处曲肘的衣纹处理也是先生此时期较喜欢的方式,挺有韵味。

可能是渔家女身体调整过大(这毕竟是顾先生早期尝试性的作品),再画衣裤的花纹就不用双勾填色,都采用相对写意的手法,但即使如此还是很显考究:腿上的花纹做了渐变,虚实关系处理得很舒服,胸口围兜花纹色彩饱合而雅致,为画面增色不少。

现在再看一下搭配的几件东西。篮子应该是临时起意配上的,因为可以看到直接勾上去的铅笔线,而且画面也因为篮子又扩出去了一个多厘米,可见之前的画面连线清楚的划过了篮子。尽管是临时加上去的,篮子的线也勾得一点不马虎,把竹编的旋转包裹与体积交待的清清楚楚。(图十)同样,凉鞋也是勾得十分精到,细看转折处的线的变化与体感的完美结合令人敬服。剩下的小剪刀与渔网,尤其是渔网就勾得很写意了,主要画出了前后主次关系,但先生交待得还是很清楚很自如,其中前后两组浮球的虚实关系也一丝不苟。底色用花青墨罩,但也做了渐变,下重上轻,右重左轻,之所以如此也是为了反衬出渔网的白色线与空灵的感觉,看似随意的布置其实也是苦心经营的。

最后谈一下印章,此画的两方印是手绘上去的,左下为“生岳”,右上为一条鱼的形象印,笔法自然流畅,为作色彩稿试验性的作品,先生向来只标记一个印章的位置即可。(图十)

面对此画我边看,边读,边写,顾先生的创作轨迹与创作时的身影仿佛浮现在我眼前,似乎与1980年的先生有了一次隔时空的交流,这一个顾先生艺术的过渡时期的思路与先生创作中极严谨的态度都令我们这些后辈敬佩与学习。感谢缘分之网又一次打捞起尘封的记忆,在阳光下闪耀出了金子般的光芒……

2017年11月29日于沐阳轩

(图十)故乡寻梦 · 织渔网(局部)

猜你喜欢
顾先生渔家渔网
男子冒充“美女”诈骗登徒子
渔家网事
顾先生的孤独简史
岂曰无缘?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爸爸的渔网
顾颉刚与中华书局
小鱼和网
渔家妹子打鱼回
透视渔网
渔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