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是黔南州苗族人民须臾不离的文化生活乐器,一种民族文化的标志,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桥梁,青年男女求爱的媒介。它的曲调表达着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芦笙的声音象征着“母亲”的声音。
作为一个芦笙演员,在数十年的演奏和表演中,在专家老师的辅导中,日渐积累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不揣浅陋,将心得成文,抛砖引玉,以求同行和老师专家斧正。
一、蘆笙制作的经验
(一)苗族芦笙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芦笙簧片的制作上,在黔南苗族民间,对簧片的制作,往往是各人凭经验和技术来制作,分“过火”“不过火”二类。
制作芦笙簧片的材料是响铜,先将响铜下料后,根据你所需要的音高决定其大、小、长、短在响铜片两面划线,划出轮廓线后,用小凿在线上(不能跑出线内或线外)轻轻敲打,再用二把小铗子夹住两边,轻轻摇动,使其线上的轮廓处断开,把舌推出,这样簧片粗形就出来了。再用锉子锉舌片和舌框,边锉边看,不宜过大,大了会跑气过多,锉小了则活动不起来,这样把簧片制好后,再用一特制的刮刀,把簧片的两面刮得光滑,力度要匀称,按你所需要的音高定音,这种制法,民间称“不过火”。
另一种制法是“过火”,即把凿出来的簧片,用锉子锉好舌边和舌框后,再回炉去过火大约七、八层红,然后取出来重新吃水,使铜的硬度和弹性重新定型,这种方法制作的芦笙,声音特别响亮省气。
簧片的大小、长短,都是由于每个音高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是中央C为1音的簧片长约3.5cm,宽0.2cm,比中央C音高两个八度的簧片长度为2.5cm,宽为0.15cm,比中央C音低两个八度的簧片长约4cm,宽为0.25cm,达不到那样低的音,则在簧片的舌头上加焊锡以增加其重量来解决,而不是靠缩短缩小或放大放长来解决。
(二)作发音管的竹
一般选用白竹,白竹竹节较长,皮薄心空,常选三年以上的老竹用之,选竹标准:①是一根竹子的竹节距离要均匀;②皮薄心空;③竹管要圆得均匀。达到这三点,就是较好的芦笙用竹。
竹子的长度以每一个音高的不同决定,例如以中央C为l音,竹子长度60公分,高一个八度为34公分,两个八度为18公分,再高就以此类推。比中央C低一个八度为128公分,再往低也以此类推。
安装簧片在竹子上,也十分讲究,要求装簧片处要取去竹子的1/3,竹框大能凸或凹,要平整,这样上簧片进去才平,不漏气。簧片两头必须伸进竹框内夹紧,然后用石灰和桐油倒成的桐油灰浆,轻轻地在簧片的四周密封住,使其在竹框中的簧片不漏气。
(三)制作气斗(笙身)的方法有二种
一是将杉木材破开成二块,将里面掏空后再合起来,用篾竹编成圈绑紧,另一种是在木料的中心打通,用手工慢慢将里面掏空,但气箱的边和面都要留0.4或0.5毫米的厚度。掏空后将不是吹口的一头塞住,气箱制作完毕,根据需要安装竹子位置的距离,在气箱中重新打眼装上竹子,气斗(连吹品)大约45cm左右,气斗一般是用桐油来漆。
二、演奏表演上的体会
除了指头按孔的运指正确运用外,一个人芦笙是否吹得好,就看他的花舌音和吐音的吹奏和表演,黔南苗族的芦笙演奏与表演以小花舌、大花舌、软吐、单吐、双吐、三吐、打嘟噜七种为主,分述如下。
(一)小花舌
将舌头放在口的正中,用舌尖有节奏的往上往下打,发出“达嘎达嘎”的声音,一般一个四分音符用小花舌演奏则变成两个八分音符,如:1=11,这种小花舌用呼、吸气都可奏出来。
(二)大花舌
把舌尖放在上牙床位置,舌尖往里圈一小点自然松驰,然后吸气,让空气把舌尖冲动,发出都都都……的声音,为大花舌音,只有在吸气时才能奏出来。
(三)软吐
把舌放在口的空间,然后往前往后收缩,奏出与二胡或小提琴颤弓的效果,这种软吐,呼、吸气都可。
(四)单吐
舌尖顶在上、下牙中间,依靠气息的冲击,舌尖自然伸开,结合气息发出“吐”“吐”……的声音,要求舌尖要快速,连续短速的运动。
(五)双吐
舌尖顶在上、下牙中间,自然的往前一顶一收,结合气息的冲动,发出“吐苦…‘吐苦”的声音,这种双吐用在快速上较多,Ⅱ乎、吸气都可用。
(六)三吐
舌尖顶在上下牙中间,自然地往前一顶两顶三收,结合气息的冲动发出“吐吐苦”“吐吐苦”的声音,要求有力,跳跃轻快,这种三吐,呼吸气都可以。
(七)打嘟噜
把舌尖往里圈,用气力冲动小舌,经小舌来推动大舌尖,发出都都……的声音,叫打嘟噜,一般都在呼气时才能奏出。
花舌音与吐音是一种口内舌头的技巧,其用途很广,我们在表演演奏每首芦笙乐曲、舞曲时都离不开它,要很好地掌握它,我尚需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不断使黔南州苗族芦笙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陈永金(1968.09-),男,苗族,二级芦苼演奏员,贵州省都匀市文化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