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念谷
摘 要:由张元导演执导的电影《看上去很美》,在2006年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被称为“拍给大人看的儿童片”,从传统教育模式入手,借助儿童游戏视角揭示成人规则世界,真实而残酷的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思。为了探讨规训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论文拟从作为规训手段的“幼儿园”、作为社会符码的“小红花”和作为反叛主角的“方枪枪”三个层面来探析电影的深刻意味,从而引发对现代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规训;自由;符号;社会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096-02
一、引言
电影中的幼儿园、老师以及用作奖惩的小红花,代表着儿童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小朋友们只有无条件而又理所应当地服从与归顺。而四岁的方枪枪,一个追寻自由的反叛者,敢于向教条制度说不的异类,却遭到了规章制定者的打击和惩罚。
成人世界的规范化运行使得人们习惯又崇尚于整体合一的生存模式,个性塑造和自由追寻往往会引发人们的异样眼光。从传统教育上来看,自由和个性也许是教育的绝对悖论,可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现代教育是否应该重审未来的发展之路。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幼儿园”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到:“纪律能制造出驯服的、训练有素的肉体,‘驯顺的肉体。”①意在说明纪律的创造是对肉体控制的最有效途径,规训便是在纪律和秩序的作用力下衍生出来的概念。
电影中的幼儿园,就像福柯在书中提及的修道院、军队和工场等,是规训方法的集中展现基地,它们严格的运行着规章制度,并要求组成这一基地的每一份子无条件的服从上级人员的管理,剥夺自由权利以达到整齐划一。
同样,电影用镜头语言给观影者展现了一个“戒备森严”的幼儿园。所有的小朋友都穿着一样款式老旧、颜色灰绿的衣服,并且做所有的事情也都有专门的老师領队;所有的老师们都像机器般从早到晚的执行着日常管理,按部就班的教育小朋友。
在情节上,电影用一系列细节表达制度的规训状态,比如小朋友们洗完手后要像犯人一样高举双手排队展示;吃饭时要按严格的吃饭程序:加饭举右手,加汤举左手;睡觉前要听候老师的哨声一个个清洗身体,甚至是连上厕所,小朋友们也被要求同时排泄。
在这里,小朋友们的自由被完全剥夺,个性也完全被扼杀,“秩序”是唯一被高度强调的关键词。其中,在影片开始不久有一个情节极具意味:方枪枪刚入幼儿园时,李老师发现了他头发后面留有小辫儿,于是拿起剪刀咔嚓就把小辫儿剪掉了,于是方枪枪被李老师的举动吓哭。随后画面出现李老师手拿剪刀的特写镜头,配乐也在此刻变得恐怖起来。观影者明白,也是从此刻开始,一把剪刀代表着童真扼杀的开始,代表着方枪枪成为幼儿园新的牺牲品。在随后的日子里,方枪枪被看作反叛的异类,被老师嘲笑责备,也使得其他的小朋友对他疏远孤立。于是方枪枪选择归顺环境,规范化训练自己,他开始努力学习自己穿衣服,饭前便后仔细洗手,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努力解大便。可最终依然改变不了大家对他的看法,依然得不到那朵用来奖励的小红花。
作为人类最初成长和教育场所的幼儿园,本应是个温暖自由又极富创造性的培育摇篮,可在传统教育的外衣之下带给小朋友更多的,却是服从、归顺的启蒙教育。在孩子们的身上,我们看到太多制度化的东西,这也的确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
三、作为社会符码的“小红花”
在电影中,“小红花”作为一种特定的电影符号贯穿始终。根据电影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我们可知,电影符号学研究是依据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模式,有能指与所指的概念。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作为能指的语音和作为所指的概念的结合。”②
可以说,在电影《看上去很美》中,大人与孩子口中的“小红花”已经作为其能指概念被所有人重视并认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所指概念是指小红花作为一种社会符号而引发了观影者的思考。
由电影可知,幼儿园里有“小红花评比栏”这样一套奖惩机制,在方枪枪刚入学时,唐老师就在课堂上强调了整套小红花机制的运行规则。在老师眼中,小红花的数量是定夺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小红花数量多的小朋友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喜爱,数量少的则会受到惩罚并看作是需要扶助的对象。可在方枪枪眼中,最初的小红花不过是一场简单的游戏,他将小红花扔在地上表现得不屑一顾,可渐渐地,当他幼小的心灵发掘出小红花是受到老师和小朋友认可的唯一途径后,他便开始渴望得到小红花。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是,在方枪枪发现自己没有一朵小红花后,他在课堂上敢于站起来,撅起嘴巴向老师发出质问:“为什么我没有小红花!”
在幼儿园里,“小红花”得到了老师、家长和绝大多数小朋友的认同,得到小红花是一种荣誉的获得,是外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反之,失去小红花则会唤醒自我的反省机制,更是为下一次荣誉的重新获得增添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小红花”不应该作为个体优劣评判的唯一手段,一味地强调对“小红花”的获取反而会使自我价值形成偏离。就像电影中的方枪枪,在他付诸努力竞争小红花却依旧无果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叛逆”,反抗一切规章制度,抛弃小红花,似乎给所有人制造出一个“坏孩子”形象。
四、作为反叛主角的“方枪枪”
反叛主角方枪枪,是秩序中的异类,他敢于大声向规训制度提出质疑:“为什么我没有小红花!”,也敢于大胆向强权势力作出反抗:“李老师她现在已经变成妖怪了”。其实,方枪枪的反叛是循序渐进的,这种反叛意识是源于他在幼儿园生活中体会到成长的孤独、归顺的残酷和自由的压抑。
方枪枪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夜晚,他梦见了自己在雪地独行的情景,电影画面如梦亦幻般缥缈,表现出方枪枪这个四岁小男孩内心的孤独感。如此的梦境在电影中多次出现,更加说明了方枪枪的成长是十分孤独而又充满对自由渴望的。人在孤独之时会潜意识的做出行为改变以融入新集体,儿童也是如此。endprint
幼儿园对方枪枪来说是个虽然陌生但又充满好奇的地方,当他发现自己的任性并不能获得小红花后,便积极地调整自己的状态,结果却依旧遭到老师的无情拒绝和小朋友的孤立。他一个人跑出幼儿园的高墙之外,世界的广阔和自己的渺小形成了强烈对比,无疑他还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参与他幼小心灵的成长。外面的成人世界亦是如此,在崇尚规律而达到高度统一的标准之下,一个人的灵魂永远是孤独的。就像张以庆制作的纪录片《幼儿园》的篇首语说的那样:“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孤独的方枪枪眼睁睁的看着幼儿园里规训的残酷,他不羁的做着自己,想要改变现状,可最终他发现能改变的也只有自己。
福柯在著作《规训与惩罚》说:医院、收容所和学校是类似军队一般拥有层级监视机制的场所,这些场所建筑物的共同特點便是,用封闭而监禁的建筑设计将下属人员进行有效隔离,便于管理人员对内部清晰而细致的控制。“完美的规训机构应能使一切都一目了然。”③
方枪枪所在的幼儿园也的确如此,随处可见的玻璃窗,全景敞视风格的宿舍设计,出入受限的高墙大门,空旷的走廊通道,使得孩子们一切的行为活动受到老师们随时的监控,毫无隐私可言。
在规范化裁决手段的表现上,幼儿园严格的“小红花”奖惩制度是最有效的裁决方式,每天下午都有老师专门进行规范化评比,评比出的结果现实而残酷。从规范化裁决的效果上来说,这种方式可以缩小个体的个性差距,对于集体意识来说是有利无害的,但从个体意识出发,依靠它而划分出个体的能力等级,又会使得像方枪枪这样的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并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这还需要监护者对其积极的疏导。那么,像方枪枪一类所谓的“反叛”儿童,并不应该一味地打压和惩罚。
然而在电影中,残酷的规训环境,让方枪枪为之失望从而选择了坚持叛逆。最后,在检查手段的运行中,幼儿园选择运用“考试”的考查形式对所有孩子进行进一步规训,“学校变成一种不断考试的机构。考试自始至终伴随着教学活动,它越来越不是学生之间的较量,而是每个人与全体的比较。”④在电影中,李老师让小朋友上台表演穿衣儿歌,表现好的小朋友可以得到老师的赞扬,在这次的“考试”中,当老师问及还有哪位小朋友不会穿脱衣服时,方枪枪大胆的走上台,努力证明自己也能做好,可是这次的考核中,方枪枪还是失败了,他情急之下又一次向老师发出质问:“我今天早晨自己穿的衣服,还使劲拉屎,我还自己洗的手,为什么我没有小红花!”质问的再一次发出,让方枪枪对这个幼儿园彻底失望,他发现自己的规训依旧改变不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而老师对于一个孩子的判断永远都取决于对小红花数量的度量,方枪枪知道自己已经无能为力。
看上去很美的幼儿园,看上去很美的小红花,在它们背后实质是成长的孤独、归顺的残酷和自由的压抑。这也使得方枪枪最终完全释放自己,他不听老师话、欺负小朋友、游戏中捣乱甚至最后对老师骂出脏话,极力地表现不羁的自我,在和谐氛围中制造出唯一的不和谐,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也为了获得自由。
影片快结束时,方枪枪顶撞园长说:“我不想上幼儿园,我想上学!”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孩子的游戏被愿望所决定:事实上唯一的一个愿望——它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作用——期待长大成人的愿望。”⑤天真的方枪枪以为长大上学就能打破幼儿园的枷锁而获得自由,所以成长和自由便是他最大的愿望。
在重视现代教育的今天,我们到底应如何看待集体的规训和个体的自由呢。我认为,集体的规训当然必不可少,它是制度规范化的必要元素,可在制度运行上万万不可打压个体的自由意识,有创造力的个体能使制度更加完善,从而推动社会合理化、和谐化进程的发展。
注释: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56.
②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9.
③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97.
④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10.
⑤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01.
参考文献:
[1]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程欣.看上去很美:另类的荒诞和孤独[J].电影评介,2006(14).
[3]李姣.自由与秩序――评电影《看上去很美》[J].阅读与写作,2006(08).
[4]刘星.孤独的自由者——浅谈电影《看上去很美》[J].大众文艺,2011(16).
[5]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