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生命》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

2017-09-04 02:19韦晓燕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韦晓燕

[摘 要] 语文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教材。以《平分生命》的教材解读为例,确定“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表达”的教学内容,并设计板块式教学,让学生“言、意、法”兼得,实现“教课文”到“学语文”的转变。

[关键词] 《平分生命》;教学内容;教材;解读;教学设计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是指语文教师走进课堂需要确立的具体而细化的内容。正如吴忠豪教授所说:“语文课应该用课文学语文,以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等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课文教学。”现笔者以《平分生命》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教材解读,重构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实现“教课文”到“学语文”的转变。

一、教材解读:重构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平分生命》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精读课文。全文5个自然段,主要叙述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贝贝为相依为命的妹妹输血的故事,表达了贝贝对妹妹的血缘亲情。教师要基于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重构教材本体性教学内容。在本体性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的交集处,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确定“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表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言、意、法”兼得,这是教学内容重构的理性路径。

(一)学会积累:以生字、词串学用为核心

1.多种方法识记积累

生字、词串积累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本课有12个会写生字和7个会认生字,其中,“付、否、仍、郑”4个生字认写重合。教师若采用逐个生字识记“音、形、义”的办法,识字会成为一种负担。笔者认为,可采用字族识记法,利用“基本字组合”的造字规律化难为易。如“圈”字,用拆分法,拆成基本字“卷”和“口”,“圈”字的结构就变得简单易记,运用此法还可识记“困、园、围、图”等字。或采用字形小魔术方法识记,“石+角=确”,用石头砸牛角确实不好。教师从本课中选取其他像“确、抽、否”这样具有组合功能的字,集中教,将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用结合,可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汉字教学“先识后写”,写字教学可按结构归类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有“依、钱、付、抽”等7个字,左右相等的“郑”。应预设哪个生字学生比较难写,如全包围“圈”字,指导学生一看二写三对照,观察笔顺及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教师做好范写指导。

2.词串诵读与积累

课文中有很多优美词语,教师可将文中相关词语依据事情发展顺序或是某种线索组成词串,赋予它们新的意蕴,便于学生诵读识记和理解运用。如本课可出示3列词语,每列4个词。第一列:相依为命、降临、唯一、勇气;第二列:静静地、微笑、勇敢、决定;第三列:又蹦又跳、确认、昂头、郑重其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可横着读,也可竖着读。竖着读你会发现什么?第一列词串是写抽血前的,是事情起因;第二列词串是写抽血时的,是事情经过;第三列词串是写抽血后的,是事情结局。

让学生归类诵读,由词串带出主要内容的概括。学生能运用词串上的相关词语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种学习、内化与运用上的积累。

(二)学会阅读:以关键词句品读为核心

1.感知“预测”的阅读方法

语文课上要教的,不是深入解读文本的感悟体会,而是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的方法。“阅读方法”的点拨与引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可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课后练习3来助学,学会做阅读批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边读边想“贝贝的哪些言行(动作、神态、语言)令你感动”,用横线画出来,与同桌交流。抽血时,贝贝静静地在想什么?抽血后,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心里在想什么?由人物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贝贝既然这么担心,为什么还向妹妹微笑呢?如果把微笑换成一句话,他这时可能想对妹妹说什么呢?这是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灵动补白,既实现文本理解和口语表达的有机融合,又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是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猜想(预测)人物的语言、内心情感的阅读方法策略。

2.感受人物对话提示语的妙用

“语用点”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新常态。“语用点”是指课文中最能体现本课语用教学价值目标的用词特征,或句段表达,或布局谋篇。《平分生命》文本中隐含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特征是人物对话提示语,如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文本表示“说”的提示语除了“说、问”外,还有用说话人的神态动作和表情作提示语,如“贝贝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握紧贝贝的手说”“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等。也有不用提示语的,如抽血后,贝贝与医生的对话:“真的?那我還能活多少年?”此处就没有用提示语。教材为学生提示语的语言学习提供了范例。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有提示语和没有提示语两个句群的比照。体会“握紧”是医生说话时的动作,“微笑”是医生说话时的神态。像这样表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表情的文字就叫作提示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中品味提示语,从而体验解读提示语这一语言表达的奥秘,为学生迁移运用提示语积累动态的语用知识。

3.感悟《平分生命》内涵

贝贝郑重其事的话:“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让我们每人都再活五十年!”我有两个苹果,你一个,我一个,这叫平分;我有一块饼干,你一半,我一半,这叫平分。生命能平分吗?既然生命不能平分,贝贝为什么要这样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品读出哥哥对妹妹浓浓的血缘之情。

(三)学会表达:以提示语语用为核心

由关注“写什么”到关注“怎么写”,是阅读教学视角从两级走向融合的转换。吴忠豪教授认为,无论是教学语文知识还是语文方法,都应该遵循从“认识”到“实践”这一学生认识规律设计教学过程。据此,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随机学习文本“提示语”的表达方法,设计学写人物对话提示语的练习,迁移语言范式。让学生由读悟写,读以致写,以写促读,改变语文教学读写割裂的现状,使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核心理念。

二、板块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抓住贝贝神态、动作、语言等词句,感受贝贝勇敢、自我牺牲的品质。

(2)学生掌握从贝贝神态、动作、语言等词句推测贝贝心理活动的阅读方法。

(3)学生掌握提示语的妙用,学写人物对话提示语。

(二)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从贝贝神态、动作、语言等词句推测贝贝心理活动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提示语的妙用,学写人物对话提示语。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词串诵读积累,读懂课文大意

(1)出示词串,诵读积累

相依为命 静静地 又蹦又跳

降临 微笑 昂头

唯一 勇气 确认

勇气 决定 郑重其事

提问:我们可以横着读,还可以竖着读。竖着读,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上一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设计意图: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词串诵读练习,一是便于词语的诵读识记,二是便于学生用词串上的相关词语学习概括主要内容,降低难度。词串法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2)学生质疑,教师做好问题导向。

设计意图:“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教师要做好问题导向,鼓励学生提出诸如“作者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这类值得探讨的问题。

板块二 聚焦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

(1)(出示阅读小提示)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贝贝神态、动作的句子,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学生读书、批注,交流汇报)

(2)品读句群,指导朗读

抽血时,贝贝静静地不发出一点儿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贝贝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品味:抽血时,贝贝静静地在想什么?既然这么担心,为什么还向妹妹微笑呢?如果把微笑换成一句话,他这时可能想对妹妹说什么呢?

品味:抽血后,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心里在想什么?

小结:根据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去猜想人物的内心、人物的语言,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3)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句品味、朗读及有效补白,让学生感悟贝贝的内心情感,并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有效提高阅读质量。

板块三 研读人物对话,领悟表达方法

(1)句群比照,明晰提示语

出示句群:医生说:“放心吧,孩子,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说:“你还能再活一百年,小伙子。你很健康。”

与课文第四自然段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2)品味第四自然段提示语:“握紧贝贝的手说”是指医生说话时的______?(动作)“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是指医生说话时的_____?(神态)从这个动作、这个微笑,你感受到了什么?(紧张、激动)你能从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到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吗?

小结:一个动作、一个神态或表情就能让我们猜想到他内心的想法。像这样提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表情的文字就叫提示语。

(3)句群对照,聚焦提示语妙用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在第三自然段相应的提示语下画横线,读一读其中的提示语。

同桌讨论:把提示语去掉,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交流汇报:有了人物对话提示语,说话人说话时的神态、表情、动作就仿佛出现在我们读者眼前,这样人物就活灵活现了)

(4)品味省略提示语的句子

①出示:“放心吧,孩子,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②提问:贝贝与医生的这一次对话有提示语吗?如果让你加提示语,你怎么加?读出相应的语气。

预设:贝贝惊喜地问(半信半疑、挠挠头):“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③作者为什么没有写提示语?

同桌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朗读体会贝贝的迫不及待、不假思索,进而明晰此处省略提示语,更能表现人物的迫不及待,行文简洁明快。

(5)一般情况下,人物对话由几部分组成?提示语位置变了,标点符号有什么变化?

小结:一般情况下,人物对话由提示语、人物说的话、标点符号三部分组成。

写人物对话提示语,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如“叫、喊、问、答、恳求、商量、劝告”等来表示“说”,也可以用神态动作表情等词语表示“说”。提示语位置变了,标点符号也有变化;提示语在前,“说”后用冒号、双引号;提示语在中间,“说”后用逗号;提示语在后,“说”后用句号。提示语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

(6)“抽血后贝贝郑重其事地说”,“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教师范读贝贝郑重其事说的话,老师这样认真、严肃的表情可以用文中哪个词来概括?

(师生合作读)

生命能平分吗?既然生命不能平分,你觉得贝贝是个怎样的哥哥?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研究提示语,感悟贝贝勇敢和无私的品质,感受提示语的妙用。

板块四 创设语境表达,提升语用能力

(1)创设情境,学写人物对话提示语

(师出示课文插图)手术结束后,医生带着贝贝来到妹妹的床前,假如这时候妹妹渐渐睁开了眼睛,他们3个人会说些什么?(出示小练笔提示)

一看:人物动作、神态。

二想:他们会说什么?

三写:写两人对话,灵活运用提示语。

(2)学生动笔练习。

(3)展示交流、评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人物对话提示语的方法,在“观察—推测—表达”的言语实践中掌握“提示语”的语用策略,深化文本,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4)方法总结,课外延伸

①方法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推测,即“通过人物神态、动作推测人物内心想法,从中感受到了兄妹俩浓浓的血缘亲情,还学会了运用动作、神态作为提示语把对话写得生动形象。

②课外延伸:请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摒弃阅读教学常用的感情升华的结束语,回归语文本位,使语文的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在学生脑中生根发芽。课外延伸的复述训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累、内化课文的语言。

[参 考 文 献]

[1]许红琴.打通“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联系 重构语文“教學内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

[2]吴忠豪.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也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J].语文建设,2015(10).

[3]吴忠豪.聚焦学法的语文教学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5(1).

[4]林世凤.意义建构:“语用点”教学要义[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8).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